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耕业农村现代化,农民增收是关键,但是如何才能更快助力农民增收?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李宝聚建议,通过促进粮食和经济作物轮作,更快助力农民增加收入。
案例:粮经轮作助力农民增收
轮作套种是传统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李宝聚表示,我国人口多,可利用的耕地少,小田块较多,在基本农田上有序进行轮作套种,一方面改善耕地质量,保持土壤肥力,减少土壤中的病菌病虫害数量,是实现提高单产、增加粮食作物产量的重要抓手。另一方面,通过种植经济作物、养殖畜禽等动物,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出,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效益,是长期实现农产品保供的重要手段。
“我们在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宿羊山镇的调研中发现,当地有8万亩的农田,7.9万亩是夏秋茬玉米与冬春茬大蒜的轮作,农民精心呵护土地,既保证了玉米的亩产,又保证了农民每亩地8500元左右的纯收入,其中玉米500元,大蒜8000元,当地农民种植粮食与大蒜的积极性很高。”李宝聚说,“再如云南省大理市祥云县采用玉米-豌豆轮作的模式,四月份播种玉米,八月份采收玉米后播种豌豆。全县这种模式种植面积有4万亩地,玉米亩产量600-800公斤,均价3元每公斤,产值1800-2400元亩,人工成本高,每亩地挣800元以内。豌豆亩产量600-800公斤,均价8元每公斤,亩产值4800-6400元,成本400-600元,每亩能挣4400-5800元。在我国稻区,稻蟹、稻虾、稻鱼等种养殖结合的模式,更受农民的欢迎。既保证了粮食生产,又促进了农民增收。全国这样的例子还很多。”
困境:政策理解、科技支撑不足
如何实现有序有效的粮经轮作,尤其在基本农田中,如何让农民获得更高收入的同时,又能更好保障粮食安全?在调研中,李宝聚发现,当前仍有许多困难待解。
正确处理耕地“非粮化”与“粮经轮作”的关系,是基本农田中实现粮经轮作的基础,李宝聚说,“严格实施耕地利用保护,确保良田粮用,坚决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是非常正确的决策。但一些地方,对耕地‘非粮化’政策理解不准确,基本农田上,除了主粮作物如小麦、稻谷、玉米等,不允许种植经济作物或养殖经济动物,大大影响农民种地、养地的积极性。”
合理的粮经轮作,需要更完善的科学规划和科技支撑,李宝聚介绍,“一些地方缺乏轮作套种的科学规划,对轮作的经济作物市场预测不准,尽管采取了轮作方式,但没有达到理想的效益,没有为农民带来更高的收益。同时,还有一些地方,在轮作中,缺乏科学轮作套种的技术指导,种植的种类不对路,管理不到位,产量不高,品质不好。同样很难起到助农增收的效果。”
当前,我国正在不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尤其是基本农田,未来将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李宝聚介绍,“在基本农田改造成高标准农田过程中,也应该考虑到轮作的经济作物对农田的特殊需求。但目前能做到的并不多。”
改变:政策技术多方引导
如何让粮经轮作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让农民在现代种植中获得更多收益?李宝聚认为,应在政策、技术、产业等多方面共同发力,打造更好的农业产业模式。
“目前,在基本农田上,是否可以轮作套种经济作物、养殖经济动物,各地规定差别很大。政策在全国应基本保持一致性,应强化政策支持引导,加大粮经轮作产业支持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粮经轮作套种工作纳入政府督查激励、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范围。”李宝聚说,“其次,科学规划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经济动物轮作套种养的模式,在保证粮食生产与土壤健康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发挥土地的作用。”
现代农业中,科技的力量越来越重要,合理的粮经轮作,同样需要科技支撑,李宝聚说,“要抓好粮经轮作科技攻关,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如通过国家设立科技专项,发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相关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平台的作用,集中国家种养殖产业的科技优势力量,解决轮作套种过程中的科学问题与技术问题。”
种出来还要卖出去,才能真正变成农民的收入,对此,李宝聚建议,“各地应形成针对当地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经济动物的生产和市场体系,保证粮食与重要农产品,种得出,卖得出去,农民实实在在有效益。同时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提升产业整体效益。支持一批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扩大市场影响和吸引力,以品牌溢价推动产业增效。”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