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正式开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教授孙宝国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今年自己再次将目光聚焦在食品安全方面,带来关于强化食品安全谣言整治力度,塑造风清气正舆论环境的提案。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近两年,有关食品安全的谣言屡禁不止,其中也有别有用心者,利用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不了解和焦虑心理,恶意造谣、谋取个人利益,动摇公众的食品安全信心,滋生不满情绪。这种情况既不利于我国食品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也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孙宝国认为,对于食品安全谣言,需要快速、反复地破解,更要自信、有技巧地讲好食品与科学、食品与文化的故事,传播正能量,为食品产业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舆论环境。
食品领域“新兴产业”的报道解读易“以偏概全”
孙宝国表示,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领域的谣言体现在多个方面。关于食品安全的固有认知误区被反复炒作。比如“世界卫生组织发布十大垃圾食品名单”“方便面24小时不消化”“喝牛奶致癌”“食品添加剂有害”等谣言反复出现。他指出,这些认知误区普遍存在传播范围广、迷惑性强、群众接受度高等特点。
对食品领域“新兴产业”的报道解读易“以偏概全”。比如“预制菜”。传统的肉冻、鱼冻就是预制菜,至少有上千年的历史。孙宝国表示,预制菜产业化是社会快节奏发展、多样化消费、乡村振兴和食品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孙宝国指出,刚刚起步的预制菜产业化遇到了诸多“成长的烦恼”,尤其是出现对其不科学、不客观的报道时,舆情走向没有回归理性,使得行业与消费者间的信息不对称情况愈发加重。
记者注意到,去年两会期间,孙宝国也带了关于预制菜的多项提案。孙宝国建议尽快组织制定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产品标准,明确预制菜定义、范围以及相关管理原则,兜牢预制菜的食品安全底线,同时围绕预制菜全产业链建设配套完善的标准体系,对风味复原、食品添加剂使用、微生物控制、标签标识管理等进行规范。
此外,孙宝国认为,个别直播间存在食品安全隐患。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受理的60多万件投诉中,直播行业成为重灾区,包括“低价引流”、“虚构夸大商品原价”、“虚假宣传”等行为。
建议开展食品安全谣言专项整治行动
为此,孙宝国提出三方面建议:一是加大对顽固谣言的科普宣贯力度。建议国务院食品安全办牵头,协调多部门联合开展行动,从国家层面梳理、发布食品安全领域的顽固谣言清单;鼓励高校、科研机构、科技社团等发挥食品领域科学家的重要作用,以科技界共识的方式对谣言内容进行科学、全面的解读;加强科普宣传,让科学跑赢谣言,让谣言止于智者。
二是加大对不实信息、谣言的清理整治力度。开展食品安全谣言专项整治行动,对传播内容进行严格的科学把关。对于一些长期散布不实信息、谣言的机构及个人加大监管、惩罚力度,强化各信息发布机构自我监管责任。
三是探索建立多部门协同的谣言治理体系。孙宝国指出,目前我国并没有明确的部门、机构负责食品安全谣言治理。建议依托网信办、国家卫健委、市场监管总局、中国科协等监管部门及单位,明确食品安全谣言治理的目标职责、责任单位和工作机制,尽快塑造风清气正的食品安全舆论环境。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