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 第十六品解读】能净业障分:佛教中的“空”是什么意思?

【金刚经 第十六品解读】能净业障分:佛教中的“空”是什么意思?

00:00
05:25

《金刚经》第十六品“能净业障”解读


《能净业障》这段经文开头,佛说到一个“业”字,佛经中经常会出现“业果”“善业”“恶业”这些词,那其中这个“业”字具体是什么意思呢?


“业”指的是你的所思所想引起的所作所为,以及所作所为表现出来的所思所想。这个字与佛教中很多的核心思想都有关联,比如果报,就是你做了什么事情,造什么业,会获得什么样的果报;又比如六道轮回,造善业,入善道,造恶业,入恶道等等。


一般业分为“身、语、意”三种,“身业”指的是行动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意志,“语业”指的是言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意志,“意业”指的就是想要做某事的思想、意志。从业这个字的定义我们看出,业的意思虽然有行动的含义,但最终每个行动都代表了我们的所思所想。思想是原因,表现出来就是行动、言语,行动之后就会有结果,也就是业果。由此可以看出,我们所造的业,来自我们的行动、语言,更来自我们深层的思想,正是由于我们思想的指导,我们才会做出好事或者坏事。


本品后半部分的经文中,佛第五次将受持、读诵、讲解《金刚经》的福德做了对比,那么前四次是什么呢?第一次对比的福德,是布施了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所获得的;第二次对比的福德,比第一次更多,有多少呢?有恒河的沙子那么多,而恒河中沙子的数量,就是这次布施的七宝的数量;第三次对比的福德,是布施了和恒河中的沙子一样多的身体和性命后,所得的福德;第四次对比的福德,是布施者花费非常长的时间,每日三次,都要布施等同于恒河沙子那么多的身体和性命后所得的福德。


这四次对比,层层递进,为的是说明受、持、诵读、为他人讲解《金刚经》的福德是多么不可计量。而第五次佛甚至现身说法,说到自己亲身供养八百四千万亿诸佛的功德仍然不及受、持、诵读、为他人讲解《金刚经》的功德。


为什么佛要这样说呢?正是因为“业”。上面我们讲过,“业”代表的其实是我们的所思所想,可以说是一切果的本源,无论我们遇到什么样的缘,经历什么样的事情,最终决定我们如何做的,正是我们的所思所想。


《金刚经》中告诉我们,要看破世间诸多相,明白万事的本质是“空”,放下执着,也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心认识世界,理解世界,如何和世间诸事和解。这种思想会随着我们接受、相信、诵读佛经逐渐成为我们的思想基石,影响我们的所作所为,从而真正影响我们会得到的业果。而为他人讲解此经,就相当于在他人的思想中种下智慧的种子,惠及他人。所以,授人以财,不如授人以改变人生的思想,这正是佛法的真意。


从之前的讲解中,我们已经对《金刚经》的核心内容有了比较清晰的领悟。而接下来,须菩提将重提《金刚经》开始时,他提过的问题——心念该如何安住,应如何降伏虚妄之心。为什么他要重复提及呢?我们将在下一品中,开始一轮更新的领悟。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