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征集
世事难料,人生几度秋凉,无常人生,值得更多温暖。叶檀老师决心做一件身体允许且力所能及的温暖之事——定期回复读者来信。生活、家庭、工作、事业、疾病、痛苦……任何想要倾诉的话,都可以发送到我们的邮箱yetanbusiness@163.com,或者在公众号长留言,更多归属可在公众号菜单栏寻找。温暖一个是一个,一起好好的活着。
文/叶檀 手中无剑 | 心中有爱
亲爱的檀姐姐:
最早知道您是在多年前看财经频道节目的时候,您作为财经节目的点评嘉宾出现,一直以来是我的叶老师。
最近一段时间关注最多的是您复出以后的视频,感觉完全换了个人一样,舒展了许多,有爱又温暖,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您跟陈行甲的对谈,跟蔡磊的拥抱,完全就是大姐姐一样。
之所以对您的坚强和友爱感同身受,一是因为我们年龄相仿,我面临一些烦恼;二是近几年我自身和身边的人的就医经历,让我深深体会到病人的孤独和无助。
当疾病来临,自身的平衡被打破,一地鸡毛的残局好像本来就是一个人的事,孤独和无奈只能靠自身的坚强。
您可能想象不到普通人就医难的苦楚,去年一个亲戚脑溢血在市级医院做了手术,第一次手术明明说的很成功,恢复的一天比一天好,床头监测的设备都撤掉了。没想到住院七天到十天左右再次出血,需要手术,恰逢中秋节,病人被推进重症监护室,从下午一直等到晚上9:00以后还没等来手术医生,医院说的医生回老家了路上遇到检查堵车。后半夜手术做了,已经毫无意义,再也没能醒过来。
亲戚刚刚53岁,站着进去,躺着出来,中秋月圆人团圆,几家欢喜几家愁。
去年,我在市级医院切除了一个面部的黑色素痣,病理检查是基底细胞癌,那种曲折的过程,很难让患者放心。
先是门诊手术项目重复开支,重复收费,术后的我缠着纱布重新排队近一个小时等待退费,有一种被捉弄的感觉;然后是手术医生与诊断医师不沟通手术方案,再后来是病理观察不严谨,不给患者交底,造成医生想当然的笼统治疗,患者不清不楚接受治疗。
缺乏医学知识的患者枉费了诸多的周折,这是对患者最大的折磨和不尊重。当然这些就医的不如意是我在向省级医院会诊的过程中才知道的,如果不会诊、不复查永远不会知道什么是正常切、什么是扩切、什么是切片。
试想,不同医疗机构的不同医生面对同一疾病有不同判断和治疗方案,对患者是不是折磨?尤其是已经进行的不可逆转的治疗,患者哪能不焦虑万分?所以,手术半年以后我仍然处在焦虑之中,医生说我的焦虑已经超过了疾病本身。
唠唠叨叨说了这么多,差点忘了最重要的事,请教未来的养老规划。
现在养老压力越来越大,社会养老机构和产品鱼龙混杂:有社区的养老照护中心,还有比较偏僻、破破烂烂、老人气十足的养老院,有几家保险公司的年金险产品包含养老社区选择,价格不菲需要持续缴费200-300万元,承诺能实现候鸟式居住的。
不知道您更看好那种养老方式,您对自己的养老是怎么规划的?“找一个靠谱的高档养老院”实现“幸福的老年”是理想还是现实可落地?
祝愿叶老师每次体检都过关。
永远爱你的艾菊
亲爱的艾菊:
这封信写给你,写给病友们,也写给我自己。
在医院得不到足够的尊重,该怎么办?相信很多病友都有这样的疑问。
我了解您的心情。
我曾在几人一间的病床上,在护工阿姨的帮助下艰难的冲完凉之后,浑身疼痛,听着隔壁姐妹的鼾声,迟迟无法入睡;
路过科室的走廊,和等着检查的人海般的病友静静坐在一起,看着拿着报告单痛哭失声的姐妹,也拥抱过素不相识的病友;
曾经看到病友与护士小姐姐争执,生气地摔门而出,发出砰的一声巨响;
住院时在晚上8点的电梯间,看着医生走出房间脱下蓝色衣服,疲惫地合上双眼;
曾看到过我的主治医生在4个小时的门诊之后,累到几乎失声;
也曾跟一个医生朋友聊天,他早上4小时的门诊要看100个左右的病人,每个病人不能超过3分钟;
我曾在自己病情最严重的时候,感受亲人因病离世的痛苦,他在疫情期默默离世,治病的感受跟您类似,成为我心底一道无法抹去的伤痕。
所有体验的疾苦,让人保持同理心,持续的初心和谦卑,才能与多数人共情。只有了解他人的艰难,才会生起对他人和自己的同情心,红尘皆苦,人人不易。
我跟医生、跟病友一起哭过,笑过,互怼过,痛苦过,开心过。
不要苛责自己,也不要苛责他人,当优质的医疗资源极端稀缺时,我们不得不面临现实的难题,好医院的医生护士甚至护工都很累,而病人很受罪,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受到了亏待。
改变资源的稀缺性是个长期任务,在应对眼前的难题时,我们要相信常识的力量。
我相信,人与人之间虽然本性相通,但感受不同。对医生来说,病人不过是千千万万个人的一分子,是他们职业生涯中的一部分,没有重要到他们需要心怀不满蓄意伤害;对病人来说,医生是自己的救护者,医生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被格外放大。
在医生面前,病人被镜子缩小了,而在病人面前,医生被镜子放大了。
回归本原,让自己平静一点,都是人而已。当我们内心有力,就能感受到对方的喜怒哀乐,被各种规则束缚的不得已。
要让病情顺利好转,就得学会忽视某些不重要的东西,比如在人潮汹涌时医生的态度,不要让态度这些无关紧要的东西影响我们的情绪,以便保持平静的心态继续幸福。
通常来说,我们不可能追求一项稀缺资源每时每刻对我们展颜微笑。只要治疗过程中验证了医生们认真负责,我通常选择对态度视而不见。
幸运的是,同理心获得了正向反馈,关系越来越友好。我感受得到,当严重的情况有所缓解时,医生们会得到莫大的宽慰,他们的幸福之源、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就是悬壶济世获得成功。
如果您遭遇到的不公非常严重,请向医院、卫生部门主张自己的权力,对于这样严重而持续的申诉,他们不会视而不见。
从经验来说,相比于成为医疗专家,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找到值得信任的医疗团队。在治疗初期就到相关领域著名的医院,确认病情和治疗方向,这样做的好处非常大,杜绝内耗,相信专业和道德的力量。
另外,关于如何养老的问题,不同的年龄段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按照联合国的划分,60-74岁人群为年轻老年人,75-89岁人群为高龄老年人,90岁以上为长寿老人。
低龄老人只要身体健康,将迎来人生最好的时光,没有压力精力充沛四处走走,填补上年轻时的遗憾。无需到养老机构养老,按照自己的心意生活吧。
到了75岁以上,该考虑是居家养老还是去养老院养老了。
如果居家养老,请给自己找个身边的照顾者,同时要找到负责任的可靠的监护人。这时,把财富的相当一部分给他,当然不是一次性给,先给一小部分,其他作为可以继承的期权,在你身后留给他,以确保他人的善意付出可以获得相应的回报。
到养老院养老,关键是养老院的质量,找一些了解内情的人好好问问,一家养老机构对其他老人的服务水准,决定了他们对你服务的水准,与其看一堆广告,不如多找几个了解内情的人。
人总是相互支持的。
当你付出爱和善意的时候,也就得到了爱和善意;当你理解他人的处境时,也就同情解脱了自己。
你曾经教书育人然后成为律师,想必有开阔的眼界,让我们把眼睛望向更广阔的世界,有很多事情反而会迎刃而解,甚至无形中消失。
我们还得去医院看病,还要面对很多细碎的事,深呼吸,学会漠视。
人最终是孤独的。
对身边的任何人,都降低预期,然后,在得到帮助的时候注视着,真诚的说一声,谢谢。
希望你尽快感受平静幸福。
檀姐姐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