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晶体集采经历“灵魂砍价”,落地后能保障供应吗?

人工晶体集采经历“灵魂砍价”,落地后能保障供应吗?

00:00
08:02

2023年11月末,我国开展人工晶体类耗材集采;今年5~6月,全国患者将能陆续用上降价后的中选产品。

本次人工晶体类耗材平均降价60%,预计每年可节约费用39亿元。

消息一经公布,受到很多网友“点赞”,纷纷表示期待集采尽快落地。不过,也有医生表达了他们担心的问题,期望相关政策举措能不断完善,以惠及更多患者。

《生命时报》采访权威专家,为你答疑。

受访专家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副主任、主任医师 鲍永珍

浙江大学国家制度研究院副院长 金维刚

本文作者 | 生命时报记者 李珍玉

本文编辑 | 卞磊

大幅降价引关注

白内障、青光眼是常见致盲性眼病,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是安全有效治疗白内障的手术方式。

人工晶体根据不同功能主要分为:满足不同距离视物功能的单焦点、多焦点以及景深延长型人工晶体,减少术后球差的球面、非球面人工晶体,以及矫正散光的人工晶体等。

简单来说,单焦点人工晶体性价较高,但不具有调节功能;人工晶体具备的功能越多、越强大,价格通常更贵。

我国人工晶体市场需求较旺盛

截至2020年,我国成人白内障发病率达22.78%,患者数量达1.3亿。同时,人工晶体在眼科是高端耗材,为白内障等眼病手术支出“大头”。集采前,人工晶体耗材价格从千元到几万不等,约占治疗费用的七八成。

本次集采中,人工晶体类耗材平均降价60%。

国家医保局数据显示,美国爱尔康公司景深延长晶体从每个1.1万元降至3500余元,价格降幅约68%;

高性能的三焦点晶体从每个2.3万元降至8900余元,价格降幅达61%;

国内企业爱博诺德公司的非散光单焦点晶体为需求量最大的人工晶体产品,价格从每个2500元降至近800元。

其中,爱尔康公司多款产品大幅降价受到关注,得到“腰斩”“以地板价杀穿全组”“大胆激进”等评价。

在此之前,人工晶体已经历多轮省级、省际联盟集采。

早在2019年,安徽省就将人工晶体纳入集采范围,掀开人工晶体地方集采大幕;2021年,广东、江西、河南三省报量采购中,降价幅度最高达90%。

但这些地方和联盟集采大多快到协议截止期,本次集采相当于一次全国性接续采购。

对于本次医用耗材领域国家层面的“团购”,患者们纷纷表示期待。北京一位69岁患者告诉记者:“我想选个能解决白内障和老花眼的人工晶体,以前要9000多元,听说集采后约4000元,真是一大利好!”更有网友兴奋地表示:“希望下个月就能用上!”

利好可能无法充分释放

在人工晶体集采落地前,多地医疗机构由于推行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人工晶体使用已经受限。

一位北京某眼科医院副院长以北京为例介绍说,目前在DRG付费方式下,治疗一位白内障患者,医保基金“打包”支付医院7100多元,其中包括人工晶体耗材费、检查费、手术费等。

如果医生治疗一位患者,总花费小于7100多元,医保基金支付的结余就属于医院收入;如果大于7100多元,医院就需赔钱“倒贴”。

据北京某医院对成本的核算,人工晶体进价需控制在3500元内,才能让医院不亏损。这意味着,医院选择使用的人工晶体功能越多、价格越贵,亏钱越多。

//

鲍永珍举例说,最近遇到一位40多岁患高度近视和散光的白内障医保患者,适合使用一款价格超1万元的双焦点+散光人工晶体。但在DRG付费方式下,该产品的采买和使用需要特殊申请。

尽管鲍永珍进行了相关申请,但该申请最终没能通过。“现在的医疗技术完全能帮该患者同时解决多个眼部问题,但院方和医生在一些限制下很为难。”

即便医保患者想自费选用更贵的人工晶体,也没有支付路径,相当于变相失去选择权。若是非医保患者,依然可选择全自费治疗,也可享受集采落地后的降价产品。

当前在DRG付费方式下,不少白内障患者的手术也变得更复杂。北京某眼科医院副院长称,患者若两只眼睛都要做白内障手术,或合并青光眼等,从前只需进行一次手术。但在DRG付费方式下,医院只能让这类患者分多次住院、多次手术。

人工晶体集采落地后,患者在相同价格区间内,将有更多产品可供选择,部分高端产品可及性增加,同时集采落地有助于医院控制成本。不过,有专家担忧,在DRG付费方式下,集采利好可能仍无法充分释放。

一方面,目前治疗白内障患者时,单焦晶体使用量占比达七八成;集采后,医院为有更多结余,使用单焦晶体占比可能会超过95%。

另一方面,虽然本次人工晶体集采经历“灵魂砍价”,但不少产品在降价后,仍超医院能负担的水平,可能无法真正惠及患者。

对于一些医院尤其是三甲医院来说,由于遇到的复杂病例较多,选用高价产品的几率更高,更容易陷入“亏本看病”局面。有医院曾测算过,如果医院有一位患者使用近1万元的高端人工晶体,就需治疗十位或更多普通患者,才能把“亏空”补回来。

此外,多位业内匿名专家对人工晶体集采落地后,供应能否保障存在疑虑。

之前,一些进入集采的药企在集采落地后,出现产品少供或断供现象;有企业甚至将产品稍作调整,重新以新产品的名义申报,以原来价格的四五倍出售,造成恶性竞争。还有专家担心医疗技术创新受影响。

记者多方采访了解到,我国医疗系统中,负责定价、医保、医院管理、查账等的部门彼此独立,缺乏非常充分的沟通。对于诸多改革政策,医院方面不得不花大量时间算经济账,很多医生也无法集中精力专注临床治疗。

管理有待进一步优化

金维刚介绍,近年来,我国逐步推行以DRG为重点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它与之前实行的单病种付费不同,在住院治疗方面,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来确定医保基金给医院的支付标准。

比如根据近年统筹地区各医院治疗某一病种的平均费用,作为医保支付标准。如果医院对患者的较多并发症或相关联疾病合并治疗,实际医疗费难免超过在一般情形下按DRG支付的标准。

这种情况下,容易导致医院将原本可合并治疗的病例分解治疗方案和过程,难免出现上述分解住院、多次手术等不合理现象。

对于人工晶体集采合并DRG付费可能面临的问题,受访专家提出3点建议。

第一,建议实际运用DRG时,不简单化、一刀切。

要考虑各种疾病情况的组合式付费;若患者伴有并发症或属于疑难病症,无法涵盖进现有分组,可单独列出情况,以便医保结算。

第二,建议医保政策沿用之前的做法,对人工晶体等耗材有基本的报销额度。

患者若想选择更高规格、更高价的产品,超出部分可选择自负。

第三,制定政策前充分论证,保证科学合理性、原则一致性、可执行性。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