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调炫富是灾难的开始 量化基金为何折翼?

高调炫富是灾难的开始 量化基金为何折翼?

00:00
13:01

长期征集

世事难料,人生几度秋凉,无常人生,值得更多温暖。叶檀老师决心做一件身体允许且力所能及的温暖之事——定期回复读者来信。生活、家庭、工作、事业、疾病、痛苦……任何想要倾诉的话,都可以发送到我们的邮箱yetanbusiness@163.com,或者在公众号长留言,更多归属可在公众号菜单栏寻找。温暖一个是一个,一起好好的活着。

文/顾左右

量化私募的好日子要告一段落了。从2023年年尾开始,市场洗牌,高高在上的量化基金,堕入凡间。

2024年,加速掉落,某款指数量化产品的走势如此趋同,说明一大群基金折翼了。

原因何在?

引发众怒 岌岌可危

设想两个场景。

已经发生的场景是,李一舟的头像,和OpenAI创始人山姆·奥特曼的头像被拼到一起,被戏称为 “中美两大AI巨头”的对比照片,如甩出去的斑点,在网上散播得到处都是。

另一个场景是,一部分数学、物理学博士进入金融行业,成为量化基金的幕后技术大牛。

后一个场景没有直观的照片呈现,但越来越多的个案出来后,大家对此感到震惊,质疑接踵而来。

这些数学家、物理学家不是应该在航天机构兢兢业业、默默无闻的做着贡献吗?

他们怎么跟华尔街的俄裔、印裔科学家一样,不择手段的在金融行业榨取最后一滴血?

我们为什么要花大力气培养高频交易的科学家?

实际上,上面两个场景展现出的群体性质疑,来自同一个指向,大家对某些科技领域的落伍焦虑不安,对科学家从事的行业有严格的道德约束,对假冒科学家的敛财行为怒不可遏。

AI暂时无法领先,并不是李一舟造成的。市场起伏,不是因为不甘清贫的科学家进入量化市场。但他们在金融池子里吃肉,挑市场痛处发财,离大众对科学家的想像太远,成为现成的靶子。

市场主观多头越痛苦,量化基金的好日子越让人愤懑。

根据2024年2月《巴伦周刊》的报道,近几年量化投资业绩整体表现为,牛市跟涨、熊市抗跌。

百亿量化私募年度平均收益:

2020年牛市为34%;

2021年震荡市为20%;

2022年熊市略微下跌-0.09%;

2023年则再次取得6.43%的正收益。

根据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朱一峰的文章,量化基金过去的市场表现远好于主观多头,即使在风雨飘摇的2023年,表现仍然不错。

根据私募排排网数据,2023年,量化股票优选策略指数收益率达到4.47%,高于主观多头优选指数的-6.22%、沪深300指数的-11.38%,以及中证500指数的-7.42%。

2023年在85家有业绩记录的头部百亿私募中,32家专注于量化策略的私募基金平均收益达到6.14%,显著高于主观策略私募基金-5.21%的收益率。

量化产品在风险控制上也有更好的表现。2023年,私募量化股票优选指数最大回撤仅为-8.81%。相比之下,主观多头优选指数的最大回撤达到了-13.34%,回撤幅度远大于量化指数,量化产品明确拥有更好的风控能力。

这样的业绩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

根据中基协统计数据,2019年量化私募基金管理规模为4000亿元,到2022年末,量化私募基金管理规模达到1.5万亿元,在整个证券投资基金中占比为25%左右。

一些投资机构开始在微盘股上大规模玩火,明知道可怕,还是忍不住诱惑。

量化收益高,回撤小,交易灵活,可以融券,使用杠杆,傻傻看多者的愤怒可想而知。

如果说主观基金喜欢抱团,长期持有,未经束缚、野性难驯的量化高频基金,就像是一把不用休息的镰刀,24小时不间断割肉。

任何时候,高调炫富都是灾难的开始,量化私募部分人的炫富无异于雪上加霜。

2023年1月9日,幻方量化公告披露,2022年度,幻方量化共计向慈善机构捐赠2.21亿元,公司员工“一只平凡的小猪”个人向慈善机构捐赠 1.38亿元,以上合计3.59亿元均已完成打款。

在幻方看来,这是社会责任感的体现,但在亏损的人眼里,这更多的是财富的转移。一个量化私募的员工,为什么有能力一年捐掉1.38个亿?

8月底,另一则消息是,明汯裘慧明2.85亿拍得上海一处豪宅。

艰难时期,市场长久在底部徘徊,此时炫富无异于自杀。有人通过波动获取厚利,这一事实本身就足以引发众怒,并且引来长期的质疑,直到奇迹消失。

惩罚之锤举过头顶

量化没有被禁止,只是被盯紧,孙悟空戴上了紧箍咒。

龙年第一个交易日,号称私募四大天王之一的灵均,在开盘一分钟之内卖出25.67亿股票砸盘,占两市成交额的7%。

不出意外的,灵均被监管层处罚了。

2月20日,沪深交易所对宁波灵均实施暂停交易措施并启动公开谴责程序。

站在交易所的角度,最多也只能做到暂停交易和公开谴责了;但对上杠杆的量化交易的产品来说,无法交易意味着毁灭。

2023年是量化交易的转折年。

首先,有投资者、自媒体指责量化基金砸盘,成为引爆众怒的导火索。

2023年,自媒体“远方青木”在盘后发布《量化基金,今天砸盘的主力军》,这个标题就是指责,指出当日天盘“开盘即上涨5%、大量个股开盘上涨7-8%以上”的盘面,触发了量化交易系统的卖出指令,大量个股遭到卖出,压住了买入的多头,量化基金就是当天砸盘的主力军。

量化喊冤。九坤投资创始人王琛、灵均投资董事长蔡枚杰先后发声,聚宽投资、思勰投资、明汯投资等多家量化私募巨头反驳,但无法阻止市场此起彼伏的质疑。

融券做空、雪球敲入、微盘股等小众话题,一再进入大众视野,成为社会议题,说明量化已成社会热点。

同一年,监管加强,处罚增加。

2023年9月30日,中基协公布了对明汯投资的纪律处分决定书,公司将被中基协公开谴责,并暂停受理私募基金产品备案三个月。

原因是有竞争对手举报,认为明汯员工卓灵晨的微信公众号“ifmore”,发表的基金产品评价、私募宏观研究等文章,涉及偏颇性引导。

对量化交易的监管由虚向实,层层加码。

2023年10月9日,沪深交易所正式实施针对量化交易的专门报告制度和相应监管安排。

2024年2月20日,沪深交易所表示,目前上述制度已平稳落地,将结合报告信息,持续加强对量化交易特别是高频交易的监测分析,动态评估完善报告制度。增量量化交易投资者在交易前报告,监管机构可以获取更全面的交易信息。

估计如此一来,增量量化产品将主动求退。

这些绵里藏针的监管,让量化交易难以造次,如坐针毡。

量化库房里的工具被搬走。

之前证监会已经出手,整治融券交易。2024年1月28日,证监会全面暂停限售股出借,将转融券市场化约定申报由实时可用调整为次日可用,限制融券效率。

沪深交易所同步,暂停战略投资者在承诺的持有期限内出借股票获得配股。

暂停限售股出借,一方面可以减少整个市场的卖空量,另一方面防止券源集中到少数人手里,形成对中小投资者的围猎。

过去吃人今被吃

急于求成者,无法看到明天的太阳。

以前,准游资手法在标准化之后,大面积运用在被选中的标的股上,依靠指数波动,赚得盆满钵盈。

现在,不出意外的,这个春节量化私募产品收益大跌,已经波及到机构宝藏类产品,尤其是自营盘。

根据券商中国报道,在节前最后一周,龙旗、幻方、启林、九坤、卓识、稳博等多家百亿量化私募旗下中证500指增产品,负超额均超过10%,甚至近20%;

灵均等多家量化旗下中性产品则普遍跌幅超过10%,春节前两周,不少私募净值累计跌幅高达20%,不少产品创下史上最大的跌幅和超额回撤。

如果从2024年首个交易日算起,相当一部分量化私募产品跌幅已经高达30%以上。

对量化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难过的春节,估计接下来每一天都很刺激。

春节之后,一些量化私募如玄信资产,宣布旗下某产品超额回撤。百亿量化私募龙旗基金向投资者道歉,深表自责。

无论是道歉,还是自责,量化投资不再是单边向好,好日子已经过去。

未来还有机会 只是换了游戏者

事实上,微盘股已经反弹。

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深圳市场中创业板涨幅4.36%,“微盘股”大放异彩。通达信数据显示,当日“微盘股”单日上涨10%,打破纪录。

2月23日,A股八连阳站上3000点,小微盘表现亮眼。万得微盘股指数涨4.9%,中证2000指数涨3.23%,两个指数5日内涨幅均在两位数。

这拯救了一波机构,小微盘股差点熄灭的火星开始重燃。

这跟已经爆了的机构没有关系,未来的机会属于尚未爆仓的人。

量化私募仍然战战兢兢,因为,村长换了。

经历了2015年救市之后,有关方面总结出一条铁律:

在外部没有肃清、内部还有内鬼的情况下,贸然出手救市是徒劳的,只会让投资者、救市者承担更多、更大的损失。

新任村长在2009年写过一篇文章,其中对华尔街的评价是:

华尔街的失败绝不仅仅是投资银行的失败,它是金融体系、经济乃至政治上的一系列问题造成的,这些问题也正在并即将由这些方面共同承担。

同样,当我们面对股市、房市或金融危机时,需要救的也绝不是或不仅仅是某一机构甚至某一市场,而是要着力解决背后的经济问题、机制和体制问题。

改变监管机制,减少做空空间,树立典型案例,就是在机制上入手,平衡投融资矛盾,扫清A股内部的不和谐干扰力量。

有史以来第一次,量化私募全面败下阵来。

以往,收手续费的,收佣金的,杠杆出资方,交易场,大家和气生财。

现在,市场跌得实在不像话,有人看不下去,修订游戏规则。

国内量化私募基金不少有国外量化团队工作的背景,一些核心成员与美国Millennium千禧年对冲基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很快发现,没有虚幻的牛市,只有与红利相匹配的高风险市场。

再聪明的投资者,也得等到下一个周期的到来;再聪明的头脑,也敌不过外界形势的变化。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童年年年

    楼市、房事。。。用词准确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