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复习《人生幸福的113件事》第1课第三年诵读20240224

周六复习《人生幸福的113件事》第1课第三年诵读20240224

00:00
52:25

第1课

去年快五十万字的书���读了一年,整理了近五万字的读书笔记。

我想今年第三年读了,笔记会不会少做点?写笔记也是我心灵的触动和闻思明觉的开发。

伤人的地方少了修身八条目

格物,就是格除自己的物欲,格除自己的欲望和坏习惯,也就是通过改正错误去掉习气。格物的另一种解释,是探究事物的规律,通过探究背后的规律,增长对事物蕴含道理的了解。

格物完成了,才能致知。致知就是明理、知道了宇宙人生的规律,知道如何做人做事;致知了才能意诚,意诚后真诚心、至诚心才能发挥出来;诚意之后才能正心,心正才能正而不邪,这才完成了修身的过程。

周二

能做到、能做出来的人,才是有道德的人。《弟子规》是拿来做的,而不只是拿来背。

悟道一定要跟自己做结合,跟自己的学习、日常生活结合起来。经常出现的问题是: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知道了很多圣贤的教诲,甚至能给别人讲课。但是当自己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遇到烦恼的时候,圣贤教诲就都没有了,还停留在过去的是非人我上,这就是没有悟道。悟道是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烦恼的时候,能够提起古圣先贤的教诲,能用这个教诲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才是悟道。

教导善恶、教导做人做事,学校、家庭、社会都教了,三岁小孩就知道,八十老翁都没做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文字是全世界唯一可以在文字当中把人生哲学、人生智慧流露出来的文字,只有中国字可以做到。

周三得道和传道

什么是道?什么是德?“认识超越时空的大自然运行法则,此之谓道”;“教导人类如何顺从大自然的法则,不违越地做人,此之谓德。”《孝经》讲:“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长时熏修”,长时是指时时刻刻,持续不断;修是修正,修正往往都是在与人相交往的过程中、在想法、看法、说法、做法当中时时提醒自己去修正。历事练心,经历这些事情,不断地在自己的想法、看法中修正,在说法、做法当中去修正。修行最好下手处就是“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力行近乎仁,只有把古圣先贤的教诲落实了才能“得道”,得到的是什么?是幸福美满的生活!是能解决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方法!生活中、工作中点点滴滴的落实就是在传道,做一个学习力行传统文化的志愿者就是先自己学好,不能带着习气做事。大家看到了传统文化给自己带来的好处、给别人带来的好处,自然就会对传统文化升起信心,也就能走进传统文化,这就完成了传道的过程。

周四教小学五年级的老师请数百个古圣先贤来教孩子

有一位教小学五年级的老师,他有这样的使命感,所以每天除了教书以外,还安排三个小时深入圣贤经典,而且每天他都是很早就到学校去,然后自己打开《弟子规》、《孝经》来读诵。他的学生一进门,本来还拎着早餐准备在那里慢慢吃,看到老师已经正襟危坐在读经,小孩马上走到自己的座位,坐下来把经典拿起来跟着念。所以,教育最重要的是什么?以身作则。由于他的用心,他们班成绩还有礼貌等都有很大的进步。校长看了以后就问他:“你们班是怎么教的,怎么会教得这么好?”这位老师跟校长说:因为我请了数百个古圣先贤来教孩子。

周五有机会购买收藏一套有声书《中华德育故事》

当他一开始学习学问就重视力行,那他得力的功夫一定跟其他人不一样。行万里路都是在勘kan验你学问的功夫。

中国有一套书叫《中华德育故事》,里面有七百多个圣哲人的故事。分成八个单元来编排,这八个单元就是“八德”,是依据“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德编出来的。他每天跟学生讲两三个德育故事,这些孩子学了以后懂得见贤思齐。然后又以《弟子规》为他们班的班规,学生犯错不等老师讲,自己就会知道错在哪一句。比方说在教室里面跑撞到椅子,学生会说什么?“宽转弯,勿触棱”、“事勿忙,忙多错”。当孩子有不好的行为出现,孩子会想到“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所以孩子懂得勇于认错、勇于改过,不会推诿、不会掩饰,也会想到“德有伤,贻亲羞”。

当下一代遇到事情都能提起《弟子规》的教诲,他这一生一定会过得很充实、很踏实,也会很有影响力,也一定会很幸福。志向就好像一个人人生的一个目标、一个终点,志立对了,这一生才不会白来一遭。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