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壁》活在每一个当下

《题壁》活在每一个当下

00:00
10:30

摘要:“自有当然之道,应尽之心”,到底说的是什么?

大家好!欢迎继续收听古文素养课第63课。我是主讲人常方舟。

1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句话,“活在当下”。但是人为什么要活在当下?怎么样才能够做到活在当下?很多都语焉不详。今天的课文是孙奇逢的《题壁》,就很好地回答了这些问题。作者孙奇逢是明末清初一位名气很大的儒学家。他著作等身,而且言行一致,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践行自己倡导的儒家观念。古人经常在墙上题文或题诗。这篇文章据王士禛所说是题壁,也就是写在墙上的。王士禛没有说这篇文章写在谁的墙上,很可能是孙奇逢写在自己家里,用来自我督促和鞭策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孙奇峰对活在当下的理解吧。

2

我先给大家念一遍原文:

人生最系恋者过去,最冀望者未来,最悠忽者见在。夫过去已成逝水,勿容系也;未来茫如捕风,勿容冀也。独此见在之顷,或穷或通,时行时止,自有当然之道,应尽之心。乃悠悠忽忽,姑俟异日,诿责他人,岁月虚掷,良可浩叹!
undefined

3

下面我们来看第一句。人生最系恋者过去,最冀望者未来,最悠忽者见在。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生最留恋的时间是过去,最期望的时间是未来,最闲散、放纵自己无所事事的时间是现在。

“系恋”,是留恋的意思。

“冀望”,是期望的意思。

“悠忽”,是闲散放纵的意思。

“看见”的“见”,在这里是“现在”的“现”的异体字,是“现在”的意思。

下一句是。夫过去已成逝水,勿容系也;未来茫如捕风,勿容冀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过去已经成了流逝的河水,不会再回来,留恋也没用;未来就像捕捉风一样把握不了,期望也没用。

逝水”。《论语·子罕》篇云:“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用逝去的水比喻流逝的时间,就成为约定俗成的典故。

“勿容”,就是没有办法。

下一句是。独此见在之顷,或穷或通,时行时止,自有当然之道,应尽之心。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现在这一刻,有时人得志,有所作为;有时人不得志,没有作为。无论哪种情况,都有它理所当然应该遵循的道理,和应该尽的心意。

最后一句是。乃悠悠忽忽,姑俟异日,诿责他人,岁月虚掷,良可浩叹!

这句话的意思是,许多人却游手好闲,有事都姑且等着以后再做,把责任推卸给别人,白白浪费时间,太令人长叹了。

“姑”,副词,是姑且的意思。

“俟”,是等候的意思。

“诿”,是推托、推诿的意思。

“良”,这里是副词,的确的意思。

4

接下来,我们把这段文章从头到尾串讲一遍。

人生最留恋的时间是过去,最期望的时间是未来,最闲散、放纵自己无所事事的时间是现在。过去已经成了流逝的河水,不会再回来,留恋也没用;未来就像捕捉风一样把握不了,期望也没用。只有现在这一刻,有时人得志,有所作为;有时人不得志,没有作为。无论哪种情况,都有它理所当然应该遵循的道理,和应该尽的心意。许多人却游手好闲,有事都姑且等着以后再做,推卸责任给别人,白白浪费了时间,太令人长叹了。

5

时间是困扰人类的永恒难题之一,不仅让很多自然科学家殚精竭虑,时间的意义也让很多思想家苦思冥想,众说纷纭。古罗马思想家圣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有一句经典的感慨:“时间究竟是什么?没有人问我,我倒清楚;有人问我,我想说明,便茫然不解了。”我们每天和时间打交道,好像都知道时间是什么;但深究下去,却很难说清楚。在复杂的时间问题中,有一组关系,经常被人提起,那就是过去、现在和未来三者的关系。在这篇文章当中,孙奇逢谈了自己对时间的深刻认识。

undefined

古罗马思想家圣奥古斯丁

他首先从人的常态说起。一般人总是留恋过去,或者期望将来,却不能把握现在。留恋也好,期望也好,都是在现在进行的,占用了当下这一刻,就耽误了现在该做的事,等于游手好闲,浪费了现在。所以,他主张把握当下,做好手头的事。因为过去已经过去,未来还未到来,用现在的时间回忆过去或者想象未来,都是徒劳无用的。这个观点对我们的生活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我们经常会懊悔过去的某件事,如果当时这样做或者那样做就好了,但这种懊悔往往无济于事,反而把我们一次又一次带回到过去那个时刻,陷入到当时的消极情境,我们又经常会为未来感到焦虑,想象自己如果不能做成一件事或者得到一件东西,就会产生怎样的严重后果,然后为之辗转反侧。但其实,我们所拥有的、所能掌控的,永远只有当下这一刻,就是我们在一呼一吸之间的这一刻。孙奇逢就提醒我们,要把聚焦的目光从过去和未来收回,只凝视我们真正拥有的现在。

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德国人海德格尔对时间的思考恰好可以拿来和孙奇峰的观点做个对比。海德格尔最著名的一部哲学著作,叫做《存在与时间》。他认为人这种存在,一直生活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共同作用之中。和孙奇逢不同的是,海德格尔认为,人不可能扔掉过去和未来。但他理解的未来,主要是死亡。人生是有限的,总有一个终点,大多数人心里也都清楚,而且正是在这个前提下规划自己的生活。假如我们能活五百年,每个人的生活节奏,肯定和现在完全不一样,对不对?就算此时此刻我们没有自觉意识到这一点,其实想做什么,该做什么,还是受到死亡终点的限制。而海德格尔理解的过去,可以理解成塑造现在的力量。我们现在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能力,都是过去经历过的事、读过的书、做过的思考,一点一滴,塑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在本身,就包含着过去和未来,是所有时间的交汇点。所以,海德格尔才说,过去和未来是扔不掉的。然而,按照他的思路,现在这一刻,仍然是我们最需要关注的时间点,这就和孙奇逢的观点殊途同归,最终还是呼吁大家,重视现在,把握当下。

undefined

海德格尔

我们顺着孙奇逢的话,再继续讨论下去。孙奇逢希望把握现在,那么,我们具体应该怎么做呢?“自有当然之道,应尽之心”。他并不是一味地要求我们努力,而是要求合乎道理地努力。每一个现在,都要遵循应有的道理,尽心尽力,去做该做的事。我们前面讲到,孟子有句名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得志的时候,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就把国家治理好。每一个当下,都有你可以做到的事情,做好现在这一刻你能做好的事情,你就活在当下了。吃饭的时候就专心吃饭,感受食物的鲜美,睡觉的时候就心无旁骛,不再惦念白天发生的一切。朝着目标迈进的时候不去期待任何结果,只管做好手头的事情。这就是循自然之道、尽应尽之心。

最后说一下这篇文章的语言形式。这是一篇散文,散文对句式没有固定要求。但我们仔细去看,就会发现,这篇散文的句式相当齐整。开头并列谈论过去、未来、现在,用的是排比句。接下来谈过去和未来,又是对偶句。再接着谈现在,一个独立的句子里,“或穷或通,时行时止”又自成对偶,“当然之道,应尽之心”也很接近对偶。总体来看,整齐的句式倒占了散文的一大半。这不仅是个语言形式问题,也和文章的内容有关。本文谈论三个时间点,主要通过它们之间相互的比较来展开。这种整齐的句式,有助于把不同时间点的特征并排铺开,在形式上,让比较显得更加醒目和突出。在这篇散文,形式和内容是相得益彰的。古代说理文,常常用对偶与排比的手法,让文章更有气势。现代文一般不会用那么多,但适当用一些,也有助于把道理讲清楚,尤其是用在平行比较的时候,更有利于论述的展开。

这一讲就到这里,我们下一课再见!

总结:

今天的课文是孙奇逢的《题壁》,所探索的主题是“活在当下”。首先我们讲了课文选段,课文讲到孙奇逢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让我们把把握当下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之后我们举了奥古斯丁、海德格尔对待时间的态度,佐证了孙奇逢的观点。随后我们顺着孙奇逢的观点往下讨论,最后落脚点放在了“循自然之道、尽应尽之心”。最后我们讲了这篇文章的语言形式。

思考题:

1.请你概括一下孙奇逢和海德格尔的观点的“殊途同归”之处。

参考答案:

孙奇逢认为一般人总是留恋过去,或者期望将来,但这却耽误了现在应该做的事,所以应该把精力放在把握现在上;海德格尔认为现在本身包含着过去和未来,是所有时间的交汇点,是我们最需要把握的。二人都认为把握当下是最重要的。

2.请你讲讲本文的语言特点是怎样帮助作者说理的。

参考答案:

本文是一篇散文,但是其句式却相当齐整。开头并列谈论过去、未来、现在,用的是排比句。接下来谈过去和未来,又是对偶句。排比和对偶的使用使得作者更好地划分了说理层次,也在形式上使得比较更加突出。同时,这种写法也使得说理更有气势。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