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居于心,无拘于天地
-在【梧居堂】国学健康大讲堂上的讲座
2019年11月27-28日,国学健康研修交流平台“梧居堂”在江苏镇江举行启动典礼。余功保、任刚、张茂清、霍培林、马广禄、王战军、沈宝发、左常波等来自全国各地的国学健康领域的数十位名家、嘉宾出席活动。28日上午,余功保先生主持“捂居堂”启动典礼,并在首场“梧居堂国学健康名家大讲堂”上作“太极内功的心法”讲座。“大讲堂”活动中,任刚先生作“太极文化与太极拳行法”讲座、张茂清先生作“传统武术的要领和原则”讲座、王战军先生作“太极拳四大层次”讲座。世界太极拳网进行了网络直播,梧居堂创办人宋伟先生主持了大讲堂活动。
梧居堂启动典礼中,还举办了“中国传统生命健康文化展览”以及书法、古琴、茶道、香道品鉴等交流活动。
各位朋友大家好。梧居堂举行启动典礼,高朋满座。江苏镇江是个文韬武略兼务的地方,可以说是“承千年文宗武脉,蕴古今江山灵秀”。宋伟先生倾心构建“格居堂”这个平台,以生命健康、身心修持、自然天成为发心,以梧桐引凤。兼容并包之格调与境界,力争构建中国传统生命文化的清流高地,这么多嘉宾大家都很支持。
现在我们举行“梧居堂名家大讲堂”的首场讲座活动,是关于国学生命健康方面的内容。重点是太极拳的文化、理法,因为太极是在生命健康方面最核心的国学内容,我把它称为“太极国学”,太极国学是生命健康方面最重要的国学体系。
我先抛砖引玉,一会儿还有几位老师做精彩的演讲。我今天讲的题目就是“太极内功的心法”,因为内功是太极拳这些年发展比较受关注的一个概念。我有一个观点,“太极拳是一种高级内功”。因为高级内功所需要的几个要素,内外相合、形神兼备、性命双修、动静结合等,太极拳都具备。
过去我们在运动上有过一些误区,比如我们曾经提出来“生命在于运动”,这个观点没有错,关键是怎么动?任何运动都得讲究科学的方法,没有科学的运动就是盲动乱动。有的人片面理解,认为只要“动”就好,动得越厉害就越好,结果造成一定的运动损害。比如跑步,方法如果不得当,也会对身体造成损害。包括练太极拳,如果你练的方法不合适,也会产生一些负面的作用。所以都要讲究科学。有一段时间气功很热,有的人又提出了“生命在于静止”,当然是从一个极端的方式来强调“静”的重要性。这个“静”是中国文化当中特别是生命文化当中非常玄妙的一个东西,里边有无穷的奥妙。但是也有一些人走偏了,舍弃了动,而且静中意念活动又没有有序的指导,造成一些偏差,特别是出现一些精神方面的障碍。
我们祖先最早的时候从植物、动物,比如大树、龟等的生生不息中悟得以静养生的道理。后来很多养生术中都吸收了这些仿生的内容。太极拳中的不少拳势就有借鉴一些动物的生命运动的规律,并且比较完整地体现了动静结合的锻炼方式,这是真正的完整的养生理念。
我有一个观点,就是养生从理论上你说一千道一万,一定要用实践来印证。我曾经说过一句话很简单,我说你看那些活到90岁、100岁以上仍然健康长寿的人,他练的一定对,你就去研究他的东西,一定有价值。当然健康长寿有很多因素,先天的、遗传的、环境的、自己修为的等,我们的讲锻炼主要是自己修为的因素。我接触很多这样健康高寿的拳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强调形神并练,动静相生,这两点实际上也都是心法。
很多东西弄明白了以后都不复杂。中国文化讲究大道至简,返璞归真,非常高级的东西到了最后总结出来几条,你看一定是很简单的东西,把东西说复杂了的,是开始领你入门一定要给你讲明白,或者是带你进修的过程。修行的过程中一定要说透,可以说得很复杂,甚至越说越复杂,但是当你掌握了以后,一定是一个很简单的东西。所以今天我讲太极内功心法,就是简单地从心法的角度给大家分享一点感受。
梧居堂今天启动,我写了一句话,专门作为贺礼,送给宋伟先生。这句话也是我今天讲的一个主题。这句话就是“武居于心,无拘于天地”。刚才启动典礼上我解释了“梧居堂”这个名字的含义,有自然的意思、有武功的意思、有太极的意思、有修心的意思。实际上合起来就一个意思,让自己的身心健康地、自由地安放,行走在天地之间。
我觉得中国太极内功心法的高级境界,就是这几个字,“无拘于天地”。我们身心的很多问题都是来源于羁绊、拘束,外在因素对我们的捆绑、自己对自己的捆绑等等,限制了生命能量的发挥,限制了我们的创造力。现在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人离自然越来越远,这是一个大问题。太极,就是帮助我们更好地回归自然,找到我们的本性。
“武居于心”,这个武,不是简单的“术”,还有“功”、有“学”、有“道”,中国武术不是简单的讲技击、养生,更高的含义,是对社会、对身心的涵养意义。所以中国武术中有很多礼仪的东西、文化的东西。这个“武”是中国人的一种生命观,为什么战国时期、秦汉时期,包括唐宋等各个朝代,许多文人不以武为业,但崇尚佩剑,那是一种生命理念表达的符号,表达对生命强健的提倡。所以我说,太极拳是刚性的,它阳光、强大、自信、自尊、自强,让人练了以后,更加热爱生活,更加有力量,更加充满正能量,综合起来我把太极拳概括为一种具有东方文化特色的“优能量”。所以“武”字是代表了中国对生命文化,对于天地人的一种强盛、和谐、畅达的理念,不单单是一种技击术。
“武居于心”,就是要用心去修炼功夫。练太极不是跟肢体较劲,真正把意、气练到你的心性里,融在四肢百骸中,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具有“武”之风范,这才是“武居于心”。孔子是文人,李白也是文人,他们就有“武居于心”的风范。武有侠,有侠就有一股浩然之气,有生命力。这就是中国的文武之道。我们看李白的诗,处处洋溢着这种豪侠气象。所以真正把“武”练到心里,你就能无拘无束,遨游天地。庄子说的逍遥游就是这种无拘于天地的境界,身上没有僵化点、没有紧张点,你的心性才能得到一种自由的安放、释放。所以我觉得这是中国武学的一种高境界。中国太极内功心法上,首先应该是练心。技术层面上的东西,这些形态也非常重要,要与修心很好地结合起来。当优美潇洒的拳架与内在的养气修心相结合,它就不是“花架子”了。我曾经在一些场合说过,武术讲究“花架子”,但是我们要避免的是单纯的“花架子”,内外兼修是没有问题的。就像书法一样,技法是需要的,技要进乎道,这是中国武术真正追求的东西。一幅书法作品,如果你的没有境界、没有你的格调、没有你的心性、没有你的气韵在里边,你写得再好看也没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技术是一种通道,一种必然的通道,从这个通道我们要达到“神俱”的境界。
我们看一些大家的拳架子,比如孙禄堂先生、吴鉴泉先生、董英杰先生等,他们梧居堂国学大讲堂部分嘉宾的拳架子非常好看,有神也有型,所以我们强调是形神兼备。我们喝茶,茶要好,这是一个重要方面,为什么我们还要研究茶器、茶具,这也是形神兼备。形神兼备了,才能到修心的层次。中国的阴阳理论,是一个和谐的整体,相关元素不可偏废。
太极拳如果说要归纳一个核心原则的话,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动态平衡”。阴阳就是一种动态,“形”和“神”也是一种动态平衡。所以内功心法的第一步,一定要掌握“形”这个东西,不能抛却它,没有这个“形”,你一定达不到那个“神”。所以在入门学习太极拳的时候,一定要打好基础。大家都说弘一法师、谢无量的字好,孩儿体,最后抛去了一些“形”的东西,但是你要看到弘一法师、谢无量早期的字,那是很讲究技法的,很有基础的,这是一个过程。
“形”的第一步达到以后,就注重心性的修炼,心性修炼我觉得核心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是“心气”。修炼“以心行气”。太极拳要和顺,要达到内外兼备,就要能够“以心行气”。太极拳动作你练得再好,如果没有气感,那一定是表面文章,所以“行气”是练拳的一个节点,有了“行气”,才能说你到练“内”的层面了。
第二个是“心神”。有了“心气”以后,气还是形态上的鼓荡的东西,“心神”就是你练形而上的东西。
第三个是“心境”。这是一种功夫,也是一种境界。练武的人到了高境界,一定是有气势、有气度的。武学修为好的人一定有他自己独特的气度,这种气度不是剑拔弩张的,一定是温文尔雅的,也有很大的气场在里面。练到高级境界,一定是有自己的气象,就好像一座大山、一条河流,它一定是气象万千的。没有到“心境”的人,你的武学很难说到了化境。当然到这个程度的人很少,到了“心境”这个程度,一定是文武交融的。李白的诗,很多呈现的就是“心境”。文武合一了以后,就有了仁、义、忠、勇、礼、智、信这些元素,真正的武术心法一定是形神合一的,一定是有很精湛的武技,很精深的武功修为和很高妙的武学修养在内的。
“至武为文”,这是中国文化的心法。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