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课
一是居士传:古人教你如何写自传
摘要:这位古人在临终前,请友人给自己立牌位:大宋不忠不孝郑思肖。
大家好!欢迎继续收听古文素养课第60课。我是主讲人常方舟。
1
今天的课文是郑思肖《一是居士传》。先来说说作者郑思肖,他是一位生活在宋末元初的宋遗民。所谓遗民,是古代改朝换代以后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有一些人怀恋故国,拒绝认同新朝,“不仕”也就是不在新朝当官的人,就被称作遗民。如果再严格一点,不仅不认同新朝,而且还在暗中策划颠覆新朝、光复旧朝的人,才可以被称作遗民。而只是无心政治、打算隐居起来的这种人,一般被称作“逸民”,和遗民稍稍有所区别。但也有人认为,只要具有“遗民意识”加上“不仕”,就可以被认定是遗民。在中国历史上,宋遗民和明遗民由于面对家国和民族的双重沦亡,其群体性和典型性是最为突出的。郑思肖这个人,原来也不叫现在这个名字,在宋亡以后才改名叫思肖,字忆翁,又字所南,表示自己思念南方赵宋的意思,他平常坐卧都朝南不面北。此外,他还留下了一部著作《心史》,用锡甲铁函密封后放在苏州承天寺的一口古井中,一直到明末被人发现才得以传世。《心史》这本书,收入了郑思肖在南宋末年创作的多部诗文集。由于《心史》被发现的时间点正好是在明清易代之际,有人怀疑这本书是后人伪托。无论如何,书中的思想对后来的明遗民群体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郑思肖为自己写的一篇传记,讲的是他在宋亡以后自己的心志。
2
我先给大家念一遍原文:
一是居士,大宋人也。生于宋,长于宋,死于宋。今天下人悉以为非赵氏天下,愚哉!尝贯古今六合观之,肇乎无天地之始,亘乎有天地之终,普天率土,一草一木,吾见其皆大宋天下,不复知有皇帝、王霸、盗贼、夷狄,介于其间。大宋粹然一天下也;不以有疆土而存,不以无疆土而亡。行造化,迈历数,母万物,而未始有极焉。譬如孝子有其父,前乎无前,后乎无后。
满眼惟父,与天同大,宁以生为在,死为不在耶?又宁见有二父耶?此“一是”之所在也。未死书死,誓其终也;故曰:死於宋。一是者何?万古不易之理也。由之行,则我主,天地鬼神,成听其命;不然,天地鬼神反诛之。断古今,定纲常,配至道,立众事,自天子至於庶人,一皆不越於斯。苟能深造一是之域,与天地周流,明而不惑,杀之亦不变,安能以伪富伪贵刍豢之?
3
下面我们来看第一小段。一是居士,大宋人也。生于宋,长于宋,死于宋。今天下人悉以为非赵氏天下,愚哉!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是居士是大宋人。他生在宋朝,长在宋朝,死在宋朝,现在天底下的人都认为天下已经不是赵氏的天下,这是多么愚笨无知的看法呀!
再看下一段。尝贯古今六合观之,肇乎无天地之始,亘乎有天地之终,普天率土,一草一木,吾见其皆大宋天下,不复知有皇帝、王霸、盗贼、夷狄,介于其间。大宋粹然一天下也;不以有疆土而存,不以无疆土而亡。行造化,迈历数,母万物,而未始有极焉。
意思是,我曾经综观古今天地四方,溯源到没有天地的开端,直到有了天地之后的终结,四海之内的一草一木,我看都是大宋的天下,不再有皇帝、王霸、盗贼、夷狄夹杂其中,大宋就是完整纯粹的天下,不因为有疆土而存在,也不因为没有疆土而消亡。它和造化并行,越历数长存,养育万物,而没有终极。
“六合”,指天地四方。
“肇”,是开始的意思。
“亘”,是横贯的意思。
“粹然”,是纯粹不杂的样子。
“母”,这里是养育、哺育的意思。
下面他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为什么大宋虽亡而未亡。譬如孝子有其父,前乎无前,后乎无后。满眼惟父,与天同大,宁以生为在,死为不在耶?又宁见有二父耶?此“一是”之所在也。
意思是,比如孝子对待自己的父亲,父亲在前,前面就没有其他的东西了,父亲在后,后面就没有其他的东西了。孝子满眼都只有自己的父亲,和天一样大,难道父亲只有活着的时候才存在,父亲死了就不存在了吗?难道又有谁看到他有两个父亲吗?这就是“一是”存在的理由。
“宁”,这里是难道的意思,表示反问语气。
最后一段,是解释为什么他自称“一是”居士。未死书死,誓其终也,故曰死於宋。一是者何?万古不易之理也。由之行,则我为主,天地鬼神咸听其命;不然,天地鬼神反诛之。断古今,定纲常,配至道,立众事,自天子至於庶人,一皆不越於斯。苟能深造一是之域,与天地周流,明而不惑,杀之亦不变,安能以伪富伪贵刍豢之?
意思是,居士没有死,却写他已经死了,是为了发誓一生都忠于宋。为什么叫一是呢?这是万古不变的道理。根据“一是”的道理来行事,那么我就是万物的主人,天地鬼神都要听从我的命令;不这样,天地鬼神就会降下惩罚。判断古今是非,制定伦理纲常,配合着天地之间的大道,行办各种事业,从天子到平头百姓,都超不出这个道理。如果能够实现一是的道理,和天地一起周转流动,心里头就很明白,不会困惑,就算夺走他的生命也不会改变,怎么能用虚假的富贵像牧人豢养牛羊那样对待他呢?
“誓”,是用言辞约束的意思。
“由之行”,“由”是跟着、沿着的意思。这里的“之”,指代“一是”。
“咸”,是都的意思。
“诛”,这里是惩罚的意思。
“刍”,指捆成一束束的草。“豢”,是养的意思。“刍豢”,就是放草牧养。
4
接下来,我们把这段文章从头到尾串讲一遍。
我曾经综观古今天地四方,溯源到没有天地的开端,直到有了天地之后的终结,四海之内的一草一木,我看都是大宋的天下,不再有皇帝、王霸、盗贼、夷狄夹杂其中,大宋就是完整纯粹的天下,不因为有疆土而存在,也不因为没有疆土而消亡。它和造化并行,越历数长存,养育万物,而没有终极。比如孝子对待自己的父亲,父亲在前,前面就没有其他的东西了,父亲在后,后面就没有其他的东西了。孝子满眼都只有自己的父亲,和天一样大,难道父亲只有活着的时候才存在,父亲死了就不存在了吗?难道又有谁看到他有两个父亲吗?这就是“一是”存在的理由。居士没有死,却写他已经死了,是为了发誓一生都忠于宋。为什么叫一是呢?这是万古不变的道理。根据“一是”的道理来行事,那么我就是万物的主人,天地鬼神都要听从我的命令;不这样,天地鬼神就会降下惩罚。判断古今是非,制定伦理纲常,配合着天地之间的大道,行办各种事业,从天子到平头百姓,都超不出这个道理。如果能够实现一是的道理,和天地一起周转流动,心里头就很明白,不会困惑,就算夺走他的生命也不会改变,怎么能用虚假的富贵像牧人豢养牛羊那样对待他呢?
5
元朝是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中央政权,在宋元之交的读书人心里,始终存在“君臣大义”和“夷夏之辨”,所以宋遗民面临着国亡和族灭的双重打击和压力。在南宋的时候,郑思肖曾经以太学生的身份应举博学宏词科,在元朝军队南下的时候还曾经上书,可惜没有得到回应。南宋灭亡以后,他就隐居起来,以大宋孤臣自居。他为人耿介狷洁,又饱尝亡国之痛,在这篇自传当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对大宋王朝的忠贞不渝,不以时空的变换为转移,他个人的生死也都系于赵宋,誓不为元朝人,可以说是开创了遗民文化的先声。他对于那些见风使舵、改仕新朝的人存有鄙夷的心态,认为子无二父、臣无二君,选择抱贞守一。同时,元朝的统治者对宋遗民也有不少威逼利诱的行为,有些人或许经不住功名富贵的诱惑就出仕新朝,在郑思肖看来,不过是被“伪富伪贵”给豢养了而已,而他自己是宁愿被杀头也不妥协,坚守民族气节。像郑思肖这样还想着光复宋朝的士人,在宋元之际是非常罕见的。
郑思肖
他在文中详细交代了为什么选择一是居士这个名号,这是他在痛定思痛之后向内心世界求索得出的思考。“一是”既是他不仕二朝的自明心志,又是他在历经痛苦之后择定的一种精神归宿,甚至上升到了宇宙至道的高度。大宋王朝虽已不复实存,却成为文化精神永恒的象征。“一是”是他给自己开出的一剂精神良药,他也用“一是”的准则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样就部分消解了他在精神上承受的莫大痛苦,从而重新和严重撕裂的现实感受获得同一。
郑思肖的这篇传记,是一篇伪托的自传。限于选文篇幅,我们只节选了文章开头的一段。实际上,他的后一段文字也非常精彩,写得是他隐居的日常生活状态。比如,他说自己“独往独来、独处独作、独行独吟、独笑独苦”,吟诗高歌就抑制不住地流泪,喜欢竹、梅、雪、兰,经常落落寡欢,形单影只,体现了他遗世独立、洁身自好的真性情,读来令人可叹可钦,只觉字字血泪。他擅长画墨兰,但他笔下的兰花都没有土,别人问他原因,他就说因为宋朝已经无土了。而在他临终前,曾经嘱咐友人为他书写一块牌位,内容是大宋不忠不孝郑思肖。可见,一直到他过世的时候,亡国所带来的悲懑不平之气终究无法得到彻底的排遣,而他也早已经在宋亡的那一刻行如槁木,以心相殉。
这一讲就到这里,我们下一课再见!
总结:
这篇课文是南宋遗民宋思肖的自传,自传内容表现了他终于宋室的心志,他认为宋朝不因没有疆土而消亡,出仕新朝是禁不住荣华富贵诱惑的表现,而他依然对宋朝忠贞不渝。随后,我们了解了元朝政权建立后遗民群体的心态,又解释了片名中“一是”的含义,对宋元之际忠君爱国的思想有了一定体认。最后,我们拓展了这篇选文之后的部分文字,对郑思肖这个人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