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自序》司马迁也有杜撰历史的黑历史

《太史公自序》司马迁也有杜撰历史的黑历史

00:00
10:34

第44课

太史公自序:司马迁也有杜撰历史的黑历史



摘要:用蹭蹬不平的命运献祭文学之神,是古往今来优秀作家的宿命。

大家好!欢迎继续收听古文素养课第44课。我是主讲人常方舟。

1

今天我们要开始《史记》的学习。先简单介绍一下《史记》和他的作者司马迁。《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所记历史范围始于黄帝轩辕,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为止。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一共是一百三十篇。它的作者是西汉时期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司马迁出身于史官世家,子承父业成为太史令,在四十岁左右的时候开始写作《史记》。

司马迁像

广为人知的是,当时李广的孙子李陵出征匈奴,兵败被俘,司马迁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本来被判为死刑,但由于当时《史记》还没有完成,司马迁主动请求改为宫刑,作为中书令继续写作《史记》。《史记》位列“二十四史”之首,文字生动且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文学价值极高,鲁迅先生把《史记》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今天的课文节选自司马迁为《史记》所作的序《太史公自序》,是《史记》的最后一篇,也可以被看作是他的自传。序的全文讲了他的家世学风、他本人的成长学习经历以及撰写《史记》的本末原因,节选课文交待了他在遭受李陵之祸后对写作《史记》这件事的心理变化。

2

我先给大家念一遍原文:

于是论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3

下面我们来看第一句。于是论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

意思是,于是我就开始论述和编次这些文献材料。到了第七年,我因为替李陵伸冤招来大祸,被囚禁在狱中,于是就叹息道:“这是我的罪过啊。这是我的罪过啊。身体残毁没有用了!”

“次”,指按次序排列。

“缧绁”“缧”“绁”都是绳子的意思,连起来表示被捆缚、被拘禁。

“喟然”,是叹息的样子。

“余”,就是第一人称我的意思。

“也夫”,是两个语气词连用,表示肯定和感叹。

下一句是。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

意思是,退下来深思道:“《诗经》、《尚书》之所以含义隐晦,就是作者想要表达内心的情志。从前周文王被纣王拘囚在羑里,推演出了《周易》;孔子被困厄在陈、蔡之间,写出了《春秋》。”

“惟”,是思考的意思。

“遂”,是成功、完成的意思。我们现在使用的“未遂”,就是没有成功。

“西伯”,指周文王,他在商朝的时候是西方诸侯之长。

“厄”,是困的意思。

下一句是。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NG到4:52】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意思是,屈原被放逐,著成《离骚》;左丘明失明,写出了《国语》;孙子受了膑刑,却论述兵法;吕不韦被流放到蜀地,世传《吕览》。

”,是代词其的意思。

膑”,是一种剔掉膝盖骨的酷刑。

下一句是。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意思是,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下了《说难》、《孤愤》;《诗经》三百篇,大多是贤士圣人抒发愤懑而创作出来的。这些人都是心中有所郁结,不能够实现自己的主张,所以才追述往事,思考未来。”

最后一句是。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意思是,于是我终于决心编写从唐尧以来到武帝捕获白麟为止的历史,记事从黄帝开始。

“卒”,副词,终于的意思。

4

接下来,我们把这段文章从头到尾串讲一遍。

于是我就开始论述和编次这些文献材料。到了第七年,我因为替李陵伸冤招来大祸,被囚禁在狱中,于是就叹息道:“这是我的罪过啊。这是我的罪过啊。身体残毁没有用了!”退下来深思道:“《诗经》、《尚书》之所以含义隐晦,就是作者想要表达内心的情志。从前周文王被纣王拘囚在羑里,推演出了《周易》;孔子被困厄在陈、蔡之间,写出了《春秋》;屈原被放逐,著成《离骚》;左丘明失明,写出了《国语》;孙子受了膑刑,却论述兵法;吕不韦被流放到蜀地,世传《吕览》;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下了《说难》、《孤愤》;《诗经》三百篇,大多是贤士圣人抒发愤懑而创作出来的。这些人都是心中有所郁结,不能够实现自己的主张,所以才追述往事,思考未来。”于是我终于决心编写从唐尧以来到武帝捕获白麟为止的历史,记事从黄帝开始。

5

司马迁的这番陈述读起来慷慨激昂,又暗含沉痛之情。他维护李陵不过是出于道义,但最终却无辜身残受辱,支撑他忍辱负重的精神支柱就是完成《史记》。在这番遭遇之后,他对写作《史记》这件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他举了一连串的例子说明,不少伟大的传世之作,都是在艰难困顿的条件中创作出来的。不过,在司马迁所举的这些例子当中,有两个例子举得不很妥当,或者说跟史实是不符的。一个是韩非子,他先写出了《说难》、《孤愤》,然后引起了秦王的注意,到了秦国以后才被囚禁。另一个是吕不韦,他被秦王下令迁蜀之后不久就饮鸩而死。这两人都是遭受厄难在后,而著书在前,不符合“发愤著书”说的本意。这就说明,司马迁的这段话不是以史家的身份而言,而是以文学家的身份来说的,这段文字更接近于文学思想、文学理论,而不是历史记载。

《史记》是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

所谓“发愤”,有宽泛的意义和狭义:宽泛意义的“发愤”相当于发奋,奋斗的奋,就是努力的意思;狭义的“发愤”是发泄心中愤懑的情志。司马迁的“发愤”就是指后者。“发愤著书”说虽然仍然属于儒家思想,但它既不同于主张“发乎情止乎礼”的正统儒家文论,也不同于有条件、打折扣的讽谏说。发愤的“愤”,大部分是由不合理的现实环境尤其是昏暗政治环境造成人们不得通其道,只能借助文学作品来发泄心中愤懑的情志,对当时作者所处的恶劣环境进行抗争与批判。从文学传统来看,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继承了屈原“发愤以抒情”的理念,用诗歌来抒发郁闷的情感。

同时,司马迁的目光又是关注现实和未来的,有着积极的入世理念和深厚的历史责任感。他的这个说法对后世的文学史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形成了重要的理论传统,历代的认同和阐发者不乏其人,比方说,韩愈讲过“不平则鸣”,意思是大多数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或者心中有郁结不平之气才写出来的;欧阳修提过“诗穷而后工”的命题,说的也是诗人遭遇困窘现实,激发起内心的忧思感愤,他的创作才会出色。或许,用蹭蹬不平的生命遭际来献祭给文学之神,就是古往今来优秀作家的宿命。

这一讲就到这里,下面我们将进入《史记》人物的世界!

总结:

这节课开始我们进入对《史记》的学习,本课的内容就是介绍《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以及他编撰这本书的背景。课文节选自《太史公自序》,交待了他在遭受李陵之祸后对写作《史记》这件事的心理变化,主要内容是他因替李陵伸冤招来牢狱之祸,在狱中发奋开始了对《史记》的写作。然后我们对课文进行了解读,司马迁的这段话不是以史家的身份而言,而是以文学家的身份来说的,主要表达他发愤著书的意志。最后我们进行总结,司马迁的“不平则鸣”表达了强烈的历史责任感。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