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向谏杀竖襄》向领导进谏的艺术

《叔向谏杀竖襄》向领导进谏的艺术

00:00
08:54

第43课

叔向谏杀竖襄:向领导进谏的艺术



摘要:叔向在进谏中所表现出的高超的语言技巧,可以称之为“谲谏”。

大家好!欢迎继续收听古文素养课第43课。我是主讲人常方舟。

1

如何优雅地说服别人,是一门艺术。如何妥帖地说服比自己地位更高、权力更大的人,尤其需要更加非凡的沟通技巧。今天的课文选自《国语·晋语》,讲的是晋朝大夫叔向巧妙地给国君提意见,从而成功救下一位无辜者的故事。

2

我先给大家念一遍原文:

平公射鷃不死,使竖襄搏之,失。公怒,拘将杀之,叔向闻之。夕,君告之。叔向曰:“君必杀之,昔吾先君唐叔射兕于徒林。殪,以为大甲,以封于晋。今君嗣吾先君唐叔,射鷃不死,搏之不得,是扬吾君之耻者也。君其必速杀之,勿令远闻。”君忸怩颜,乃趣赦之。

3

下面我们来看第一句。“平公射鷃不死,使竖襄搏之,失。”

这句话的意思是,晋平公射鴳雀,没有射死,就派竖襄去捕捉它,结果也没捉到。

“平公”,指晋平公。

“鷃”,是鸟名,鴳雀。

“竖襄”。“竖”,指宫中役使的小臣。“襄”,是他的名字。

“搏”,是捕捉的意思。

下一句是。“公怒,拘将杀之,叔向闻之。夕,君告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平公很生气,把竖襄关了起来,准备杀掉他。叔向听说以后,晚上去朝见平公,平公把这件事告诉了叔向。

“拘”,是逮捕、拘禁的意思。

“叔向”,是晋国的贤臣。

“夕”,这里作动词,指傍晚时朝见君王。

叔向就说,“君必杀之,昔吾先君唐叔射兕于徒林。殪,以为大甲,以封于晋。”

这句话的意思是,“您一定要杀了他。从前我们的先君唐叔在徒林射犀牛,一箭就把犀牛给射死了,用它的皮做成了一副铠甲,所以被封在晋国。”

“唐叔”,是周武王的儿子,被封于唐地,所以称为唐叔,他的儿子即位后迁徙到晋水,改国号为晋,是晋国的始祖。

“兕”,是长得像犀牛的一种野兽。

“徒林”,是打猎的地名。

“射兕于徒林”,是状语后置句。

“殪”,在这里是指一箭就射死。

叔向还说,“今君嗣吾先君唐叔,射鷃不死,搏之不得,是扬吾君之耻者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现在您继承了先君唐叔的王位,射一只鴳雀也没有射死,派人去捉也没有捉到,这是在张扬我们君王的耻辱呀。”

“嗣”,是继承。

“是”,指示代词这的意思。

“扬”,是传播的意思。

下一句是,“君其必速杀之,勿令远闻。”

这句话的意思是,“您一定要赶快杀掉他,不要让这件事传到远处去。”

“其”,在这里是语气副词,表示祈使的语气。

“速”,是迅速的意思。

最后的结局就是,“君忸怩颜,乃趣赦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平公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色,于是就赶快赦免了竖襄。

“忸怩”,是双声连绵字,指惭愧、不好意思。

趣味的“”,这里通“促使”的“促”,所以读作cu4,意思是急速、赶快。

”,是赦免的意思。

4

接下来,我们把这段文章从头到尾串讲一遍。

晋平公射鴳雀,没有射死,就派竖襄去捕捉它,结果也没捉到。平公很生气,把竖襄关了起来,准备杀掉他。叔向听说以后,晚上去见平公,平公把这件事告诉了叔向。叔向就说:“您一定要杀了他。从前我们的先君唐叔在徒林射犀牛,一箭就把犀牛给射死了,用它的皮做成了一副铠甲,所以被封在晋国。现在您继承了先君唐叔的王位,射一只鴳雀也没有射死,派人去捉也没有捉到,这是在张扬我们君王的耻辱呀。您一定要赶快杀掉他,不要让这件事传到远处去。”平公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色,于是就赶快赦免了竖襄。

5

叔向一开始就是奔着救人的目的去朝见晋平公的,所以他说的这几句话都非常有策略。首先,他先是附和平公,催促他一定杀了竖襄,不引起平公的反感。其次,他把晋国先君唐叔的事迹摆出来,同样是打猎,唐叔一箭射杀了犀牛,平公却连一只鸟雀也没射中,还迁怒侍臣,唐叔的孔武勇猛和平公的心胸狭隘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第三,他再次催促平公杀人,不要让这件事传到远处去,其实是正话反说,因为平公杀人之后,他没有射中鸟雀并迁怒下人这件事反而会更加远播。所以平公听了这番话以后,就马上放人了。表面上,叔向的每句话都是在赞成和劝说平公杀人,实际上却暗含了浓厚的讽刺意味。

旧小说中的晋文公及其群臣画像

臣子对君主的进谏,往往需要遵循一定的礼仪,进谏的效果才会更好,也不至于招来麻烦,甚至危及自身。向上位者进谏的方式有很多种,针对不同性格的人采用不同的进谏方式,才能够巧妙地说服对方,让对方心甘情愿地接纳意见。比如,《诗经》里面的作品采用的方式大多数叫“风刺”,不直接讲事情,而是用譬喻的手法委婉地来表达主旨,所以《诗经》虽然有很多批判现实的内容,但它的情感始终是中庸中正的,表现为哀而不怨。可以说,《诗经》的这种情感模式奠定了中国讽谏传统的主流基调。再比方说,汉代大赋铺张扬厉,辞藻华美,句式繁复,虽然是为着规劝的目的而写作的,但往往只能起到“讽一而劝百”的作用。“讽一而劝百”,就是指讽谏的内容很少,鼓励的作用更大。又比如,唐代的魏征经常当面直接向唐太宗进谏,才让唐太宗发出了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的感慨,成就了一段君臣关系的佳话。魏征的这种进谏方式就叫做直谏。和直谏类似的毫无保留的进言,还有面数或者面折,都是当面指出他人的错误。其中,直谏的风险是最大的。《吕氏春秋》就讲过:“言极则怒,怒则说者危,非贤者孰肯犯危?”一言不合就有可能杀身成仁。不过,历史上也有不少大臣用犯颜直谏的方式,故意触怒君王,甚至主动求刑,以此来换取清正刚直的名声。

而叔向在这一次向晋平公进谏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高超的语言技巧,可以称之为“谲谏”。所谓“谲谏”,就是讬诡辞以谏,意思是用诡辩不实的说辞来劝说对方。如果叔向采用直谏的方式,正在气头上的晋平公很可能会恼羞成怒,救人的目的也就达不到了。而借由看似荒唐不经的言论,却不仅可以让对方觉察并且反省到自己的失误,还姑且保全了对方的颜面。对晋平公来说,虚心纳谏、及时改正,也是善莫大焉。

《国语》的学习就到这里,下面我们要开始学习《史记》!

总结:

这节课讲了叔向向晋平公进谏的故事,叔向表面迎合国君实际上意味深长的谏言使得晋平公赦免了“捉不住鴳雀”的竖襄。我们又补充了《诗经》中的“风刺”,也就是不直接讲事情,而是用譬喻的手法委婉地来表达主旨。在此之后,我们了解了古代士大夫进谏的两种方式,魏征所使用的“直谏”和文中叔向所使用的“谲谏”。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