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课
见小曰明:怎样培养敏锐的洞察力?
摘要:君子知微知彰,才能未卜先知,在千变万化中预判形势,抢占先机。
听众朋友,你们好!欢迎继续收听古文素养课第32课。我是主讲人常方舟。
1
今天我们要开始解读《韩非子》。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韩非这个人和他的书。韩非,是战国后期韩国宗室成员,也是先秦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眼睁睁看着韩国国力逐渐削弱,不断上书韩王,但是他的建议却不被采纳。于是他愤而著书,就写下了我们今天看到的《韩非子》诸篇。这些文章流传到了秦国,秦王看到以后认为韩非是个人才,就迫使韩国把韩非送到秦国来效力。当时秦国的宰相李斯和韩非曾经是同学,他们都是荀子的学生。但在学生时代,李斯就觉得自己比不上韩非,非常嫉妒韩非。韩非到了秦国以后,因为他本人是韩国宗室,秦王又不敢太信任他,李斯也惧怕韩非的才华盖过自己,于是从中作梗,陷害韩非导致他进了监狱,最后韩非在狱中被逼自杀。可以说韩非的一生具有浓厚的悲剧色彩。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
司马迁认为,韩非子思想的本源和归宿是黄老之术,也就是黄帝和老子的学说。这个看法有一定的道理。《韩非子》当中有《解老》篇和《喻老》篇,是直接注释和解说老子的学说。今天我们学习的这段材料就来自《韩非子·喻老篇》,是韩非子用实事来论证他对老子“见小曰明”这个观点的理解。
2
我先给大家念一遍原文:
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悕。以为象箸必不加于土鉶,必将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则必旄象约胎。旄尾约胎必不衣裋shu4褐而舍于茅屋之下,则锦衣九重,广室高台。吾畏其卒,故怖其始。居五年,纣为肉圃,设炮烙,登糟邱,临酒池,纣遂以亡。故箕子见象箸以知天下之祸,故曰:“见小曰明。”
3
下面我们来看第一句。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悕。
这句话的意思是,箕子看到纣王用象牙做成的筷子就哭了。
“象箸”,就是用象牙做的筷子。
“悕”,竖心旁一个希望的希,是哭泣的意思。
箕子为什么会哭呢?韩非子解释到,以为象箸必不加于土鉶,必将犀玉之杯。
这句话的意思是,因为箕子知道,贵重的象牙筷子一定不能用陶土制成的器具来搭配,到后面就会发展成犀角和玉石做成的杯子。
“土鉶”,是陶土做成的碗状器具。
“犀玉之杯”,是用犀角和玉石做成的杯子。
紧接着,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则必旄象约胎。
这句话的意思是,用了象牙筷子和玉杯,就一定不会再喝普通的菜汤,而是一定要吃旄牛和大象的腰胎。
“不羹菽藿”。“羹”,这里用作动词,烧汤的意思。“菽”,是豆类的意思。“藿”,是豆叶。“菽藿”连用,指的是粗劣的食物。“不羹菽藿”的意思就是不用粗劣的食物来烧汤。
“旄象约胎”。“约”,就是腰的意思。“旄象约胎”,指旄牛和大象的腰和胎,意思就是非常珍稀的食物。
再进一步发展,旄尾约胎必不衣短褐而舍于茅屋之下,则锦衣九重,广室高台。
这句话的意思是,吃了旄牛和大象的腰胎,就一定不会再穿粗布衣裳、住在茅草屋里,而是要穿着层层叠叠的绸缎衣服,住在高楼广厦之中。
“衣裋褐”,“衣”是动词,穿的意思。“裋”,是把布竖过来裁成衣服,可以节省布料,也方便做事。“裋褐”,指粗布衣裳。
“舍于茅屋之下”,是状语后置句。“舍”,是居住的意思。
下一句是箕子说的话。吾畏其卒,故怖其始。
意思是说,“我担心它的结果很严重,所以对它的开端感到很害怕”。
“卒”,是终点、尽头的意思。
恐怖的“怖”,是害怕的意思。
接下来就交代了纣王的结局。居五年,纣为肉圃,设炮烙,登糟邱,临酒池,纣遂以亡。
意思是说,过了五年,纣王果然布置了积肉而成的园子,搭起了炮烙的刑具,用来酿酒的酒糟堆得像小山一样,酒水注满了池子。纣王也由此自取灭亡。
居住的“居”加上时间,解释成过了多久的意思。
“炮烙”,是一种酷刑。
“邱”,小山的意思。“糟邱”,就是酿酒的酒糟推成的小山。
“纣遂以亡”,以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纣遂以之亡,纣王于是就因为这些自取灭亡了。
最后一句是韩非子的总结。故箕子见象箸以知天下之祸,故曰:“见小曰明。”
意思是,所以箕子看到象箸就知道天下将要发生灾祸,所以老子才说:“见小曰明。”
4
接下来,我们把这段文章从头到尾串讲一遍。
从前,纣王做了一双象牙筷子,他的叔父箕子看见之后就哭了。因为箕子知道,贵重的象牙筷子一定不能用陶土制成的器具来搭配,一定会发展成犀角和玉石做成的杯子。用了象牙筷子和玉杯,就一定不会再喝普通的菜汤,而是一定要吃旄牛和大象的腰胎。吃了旄牛和大象的腰胎,就一定不会再穿粗布衣裳、住在茅草屋里,而是要穿着层层叠叠的绸缎衣服,住在高楼广厦之中。箕子说:“我害怕它的结果,所以对它的开端感到很惶恐。”过了五年,纣王果然布置了积肉而成的园子,搭起了炮烙的刑具,用来酿酒的酒糟堆得像小山一样,酒水注满了池子。纣王也由此自取灭亡。所以箕子看到象牙筷子,就知道了天下将要发生的灾祸,所以老子才说“见小曰明”。
5
韩非子为了解释和证明老子“见小曰明”的观点,讲了一个见微知著的小故事。箕子看到纣王开始用象牙筷子就开始哭泣,因为他知道一双象牙筷子本身没什么,但它却代表了纣王开始追求物质欲望的这种苗头,果然之后纣王不断消费升级,一发而不可收拾,走上了穷奢极欲的道路,最后自取灭亡。事情的变化发展都是从小的方面开始的,我们在前面的课程中也提到过,这种征兆或者发端就被称为“几”,君子当见几而作,知微知彰,才能未卜先知,在千变万化中预判形势,抢占先机。
从这个故事当中,我们还可以读到其他一些有趣的现象。比如,为什么纣王一旦用了象牙筷子就会开始看陶土作成的杯子不顺眼了?为什么穿着绫罗绸缎的衣服继续住在茅草屋里就会让人有违和感呢?不搬到高楼广厦就感觉浑身不舒服了呢?
《韩非子》
这背后其实有着学理上的依据。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曾经提出过文化资本的概念,我们的文化品位或者趣味并不完全是由收入来确定的,而是由文化资本决定的。纣王很有钱,他可以选择粗衣淡饭,也可以选择锦衣玉食。他后来的文化品位主要体现了他的物质欲望在不断膨胀。在现代社会,商品本来是各自独立的,但商家为了卖出更多的、孤零零的物品,一般都会采用呈现“全套商品”的方式,打造出一幅完整的文化资本的图像,来劝诱人们进行没有节制的、非理性的消费行为。所以,当我们置办了名牌的鞋子之后,我们接下来就会想要添置名牌的衣服。我们给自己从头到脚都置办了一整套行头之后,我们就会想要给自己买更好的车子和更大的房子。这一切连锁欲望和行为的背后,其实都是我们想要向理想中的文化资本图景靠拢这样的想法在作祟。所以,在认清消费主义的真相这件事情上,防微杜渐确实可以说是很有效的措施了。
今天的课程就分享到这里,下一讲我们会领略到更多《韩非子》的智慧!
总结:这节课开始我们进入了《韩非子》首先,我们介绍了韩非子其人和《韩非子》这本书,韩非子是先秦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是他的著作。韩非子为了解释和证明老子“见小曰明”的观点,讲了一个见微知著的小故事。象牙筷子代表了纣王贪图物质欲望的苗头,后来他果然走向了穷奢极欲的道路。课程的最后,通过对纣王用了象牙筷子就开始看陶土作成的杯子不顺眼这一现象,讲述了“文化资本”这一概念。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