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辣滚烫,如何处理自己与这个世界的边界 | 新京报专栏

热辣滚烫,如何处理自己与这个世界的边界 | 新京报专栏

00:00
08:07

2024年春节贺岁片的王者属于贾玲。她导演并主演的新片《热辣滚烫》虽然仍有争议,但关注度居高不下。贾玲的转型和进击又一次成功了。

其实,与其导演、编剧处女作《你好,李焕英》相比,《热辣滚烫》作为贾玲作品的“含贾度”有所降低——编剧已经没有她的名字,而且百度词条里还有改编自日本电影《百元之恋》的说明,甚至有细心的观众发现了美国影片《百万美元宝贝》的影子。

但这又是一部更具有贾玲色彩的作品,因为你可以质疑她先增后减炒作减肥,也可以怀疑她吃了火爆全球的特效药,还可以批评那不够“热辣滚烫”的爱情戏,但不能无视屏幕上和她一起自信满满走向赛场的六块腹肌以及片尾凹凸有致的大波浪晚礼服。

贾玲的“英雄之旅”

表面上看,《热辣滚烫》把贾玲经典的“女汉子”形象还原成为一个会打拳的邻家女子,但其实真正打动众多观众的恐怕还是主人公付出了一切但也几乎输掉了一切的无常命运。

而这又在她被致命一击倒在擂台上时达到了高潮。因为她回想起了那天晚上自杀失败的场景——是的,她是如此失败,连自杀都失败得这么彻底。

普鲁斯特曾经说过,快乐有益于身体的健康,但悲伤拓展了心智的力量。从这个角度看,片中贾玲饰演的乐莹又是幸运的,如她所言,这次自杀“连一点儿伤都没有留下来”。那不是因为她想毁容,而是一种无人理解的痛苦和对过往生活的绝望。“杀不死的使我更强大”,痛到求死不得,从而大彻大悟涅槃重生。

治愈系电影在全球从来都是主流,《触不可及》《乌云背后的幸福线》《心灵奇旅》《绿皮书》《入殓师》《健听女孩》等金球奖和奥斯卡获奖影片都在此列。

因此,仅就在生死磨难后重生的“英雄之旅”套路不足以解释《热辣滚烫》在票房上的成功。

一场“行为艺术”

答案其实就在《热辣滚烫》这个片名里。因为与之相反的是冷酷冰冻。冷酷的是人们之间的关系,冰冻的是那颗本应跳动的心和脉搏。

电影以一种黑色幽默的方式所揭示的问题其实是残酷而真实的。在一个家庭里,上一代人被市场经济大潮卷入激烈竞争,在创业失败和小生意的惨淡经营中渐渐衰老;下一代人在混乱无力的生活中,依然需要从上一代人那里吮吸精神和物质的给养。

与普通家庭和小人物的经济没落、道德滑坡相比,更可怕的是,片中自顾不暇的下一代人不但没有建立长期、稳定亲密情感关系的能力,反而因一点点蝇头小利便去破坏同一代际中的亲密关系。这或许也是对现实中“断亲”现象的一种投射。

回到电影里女主角的命运,社会学之父涂尔干的一个观点颇具解释力:当个体同家庭、社会团体或整个社会之间的联系发生障碍或产生离异时,便会发生自杀现象。相信善良坚持善意的观众们似乎从片中乐莹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很难不引起共鸣和叹息。因为一旦秩序失序、道德崩塌,最先瓦解淘汰的很可能是在其中最善良、无害、利他的同类。

在剧中饰演主人公闺密的李雪琴戏言“世界的尽头是铁岭”,近年来不少东北相关题材的作品大受欢迎。从《人世间》《漫长的季节》到《热辣滚烫》,剧中都有一个大的背景,那就是经济萧条或者家道中落。时代如山,人如尘埃。在传统伦理瓦解及经济转型、阶层下滑的不堪中,冷酷冰冻状态中的人们该如何是好?

电影需要制造惊奇。因此,如同《你好,李焕英》中的时间穿越,《热辣滚烫》成为贾玲的再一次穿越——从冷酷冰冻穿越到热辣滚烫。这两次穿越都让贾玲给予观众如假包换的情绪价值。并且这一次的穿越从冷到热,从黑色到暖色,从悲到喜,有制造惊奇所需要的反差和张力。正如有评论所言,这是一场“行为艺术”。

“想赢一次”为什么重要

说来神奇,也是为人诟病之处,支撑着乐莹否定现在、苦练拳击的信念来自广告语“想赢一次”。更为讽刺的是,这句其实是拳馆老板让店员顺手去抄来的“心灵鸡汤”。

所以,不可小看信念和“鸡汤”的力量。说来耐克公司的标语“Just do it”,里根的总统竞选口号“Nothing is impossible”,新东方的校训“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以及国人常说的“你的能量超出你想象”,都是“鸡汤”。

在生活的重压和无边无际的失败感中,乐莹发现了自己完全可以控制可以改变的东西,那就是她自己。因此,她只能跟自己较劲。自律也好,内圣也罢,中国智慧基本思路还是反求诸己,唯有不断精进修持才能经得住生活的考验和岁月的磨砺。我经常跟朋友说,你不折腾自己,就会慢慢发现整个世界都在折腾你。

但这仍然反映了一种类似“天道酬勤”或者“难得糊涂”的直线思维,既无法从正面自圆其说,也有许多反例证伪。

片中有个细节,电视机换台切到彩票节目上来。其中的一个背景是彩票销售尤其在青年中增长明显。而买彩票是最典型的“想赢一次”。

因此,“想赢一次”得以成立的前提是选择做什么。显然“机会大于勤奋”“选择比努力重要”也是另一种“鸡汤”。

在这样的情境下,结构性的思维成为认知突破的关键。

“改变你能改变的,接纳你不能改变的”。这种“两分法”的人生智慧体现了结构性思维的妙处。这个思想最早由古罗马哲人、斯多葛学派代表人物爱比克泰德提出,在20世纪由美国神学家尼布尔通过宁静祷文发扬光大。

如何处理自己与这个世界的边界,自己能否控制和改变成为一个关键的尺度。与“一以贯之,万死不辞”同样重要的是“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想赢一次”为什么重要?因为其实赢一次,就能赢无数次。要记得,爱比克泰德还曾打趣说道:“如果你只参加胜负由你定义的比赛,那你就可以战无不胜。”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anu7ikx5lgmb3xgy5awg

    简单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