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结束后,我军与国军有过多次“停战”谈判,但最后大多以对方的“违约”而提前中止。
1946年3月27日,《关于派遣执行小组前往东北调出停止冲突的协议》在我军与国军的谈判下,达成一致意见。
但还不到5天的时间,国军便破坏协议,朝着辽宁、吉林、内蒙古三省交界处的四平开始大举进攻。东北民主联军,自此展开了艰难的四平保卫战。
在武器不充足、粮草不充足的情况下,东北民主联军作战的困难可想而知。最后东北联军不得不撤出四平,以保存所剩不多的兵力。
而另一边在战局上拿到优势的白崇禧等人可谓是欣喜不已,雄心勃勃的制定出一系列追赶东北民主联军的计划。
然而,正当白崇禧想要乘胜追击时,蒋介石却是再次提出了想要“和谈”,并下令停战15天。
蒋介石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下一次“违约”又是何时?停战过后,我军与国军之间的局势又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哪怕兵力不占优势,也必须挺进东北
抗战胜利后,我军与国军的“对峙”主要集中到了东北地区。在这场对战中,就兵力而言,我军并不占优势。
从1945年11月到次年5月,国军先后派往东北的兵力就达到28万之多。在美国的帮助之下,这28万大多装备精良,其中的一部分甚至用上了全美械、半美械的装备。
反观我军,虽然抵达的时间较早,但是兵力却处于劣势。
一方面,当时抵达东北的大多是干部,很多士兵都是临时现招,以当地武装力量为主,思想上也来不及进行教育。
另一方面,则是我军在经济方面的匮乏,使得装备方面,远逊于国军。
但是,关于进入东北这件事,对我军来说,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在抗战接近尾声时,蒋介石为了尽快攻占东北,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条约中表明了苏联不承认我党在东北抗日部队在东北地区的地位,对于我军部队的进入,苏联与国军均不认同。
可能有人会觉得奇怪,这苏联之前不是帮助我党的吗?苏联何时走向了国民党?甚至还签订出了想要将我党部队赶出东北的条约?
这里面的原因也很好理解,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没有无缘无故的帮助”。对当时的苏联来说,哪一方对它有帮助、有利益,那么它靠向的就是那一方。
为了能让苏联签订条约,国民党答应了等到抗战完全结束后,关于外蒙古是否要独立这个问题将交由公民投票来做决定。
除此以外,国民党还答应了苏联长达三十年有效期的“长春铁路中苏共同管理、旅顺为共享海军基地”等多重丧权辱国的条件。
后来,在抗战结束后,没几天的时间蒋介石又开始打起了“国共和谈”的幌子,多次邀请毛主席到重庆“和谈”。
对于当时的蒋介石来说,国军无论是兵力、还是背后的“靠山”,他都占优势。
只需要再来一个名正言顺的由头,他就可以对我军出兵。
而重庆“和谈”就是蒋介石想出的计策。他认为毛主席不敢去,他就可以以此来作为我党拒绝和谈的出兵由头。
当然,结果自然是让蒋介石“失算”了。但同时,也让我党对于蒋介石的“野心”看得越发明白。
所以,在这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我军哪怕兵力并不占优势,但是前往东北,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蒋介石再次“违约”,我军撤出四平
在我军进入东北的时候,国军也开始大举出兵以强制武力手段,迅速占领了锦州。
但有一说一,对于蒋介石背后的“靠山”而言,他们其实并不希望国共两方“决一胜负”。
毕竟一方面,二战刚刚结束,无论是苏联还是美国,都不想再主动挑起大规模战事;另一方面,只有在乱局中,他们才更容易捞到好处。
1945年底,美国的马歇尔来到了中国,试图来通过协商,来解决国共两方关于东北的“矛盾”。
1946年3月27日,国共两方签署了关于停战的协议。只不过,尴尬的是,就连蒋介石背后的“靠山”出手,都未能阻止他的野心。
协议签了仅不到5天的时间,蒋介石就开始派出大量的兵力朝着四平的方向进发。
当时的四平,在我东北民主联军的努力下,刚刚解放不过一个月的时间,还没缓过劲来,就被蒋介石装备强悍的兵力迎面攻击。
国民党为了能打赢“首战”,特意派出了白崇禧到四平督战;而我方则是有着林彪、彭真二人坚守。
四平位于辽宁、吉林、内蒙古的交界之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四平的这一战,无论是国军还是东北民主联军,都卯足了劲。
可奈何,在装备与兵力方面,东北民主联军的劣势实在太过明显。从4月中旬战斗开始打起,一直到5月中旬,仅一个月的时间,东北民主联军的兵力损失就已经超过了8000人。
最后,东北民主联军按照中央的指示,为了保存现有的兵力,不得不撤出四平,转变作战方式:从阵地战转为运动战。
另一边,国民党看到东北民主联军后撤,心中可谓是兴奋得不行。时任国防部部长的白崇禧在接到战报后,直接就领着兵朝着长春进发,企图再继续把长春、吉林等多地收入囊中。
可谁知,在白崇禧刚刚决定要乘胜追击的时候,他却是收到了蒋介石的指令:停止进攻。
“停止进攻”的后续
蒋介石为何会下“停止进攻”这样的命令呢?难道蒋介石不知道当时的局势?
白崇禧收到这样的命令时,心中憋屈不已。他甚至怒骂蒋介石,说蒋介石这是“昏招误国”。
在白崇禧看来,自己辛辛苦苦在前线督战,就想着能够把国军的势力范围以最快的速度扩大,以达到拿下东北的目的。可蒋介石的这一招却实在让他无法接受。
于是白崇禧二话不说,就离开前线,直飞南京,找到蒋介石想要把他的计划跟蒋介石说一说,希望能让他改变“停战”的命令。
只是,最后任凭白崇禧想尽办法劝说,都没法改变蒋介石的决定。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两方面来看:其一,就是这停战,并非是蒋介石的想法,而是美国的意思。
美方先是派人私底下劝解蒋介石,而后又在报纸上表明希望停战的想法,最后马歇尔见无济于事,他又陆续给蒋介石写了信件。
这个过程持续了差不多有接近半个月的时间,蒋介石才最终定下来从6月7日起,停战半个月的通知。
其二,我们都知道,这白崇禧是“桂系”军阀出身,与蒋介石原本就有些不对付。
对于疑心很重的蒋介石来说,白崇禧的劝说不仅没有起到效果,甚至还让蒋介石觉得白崇禧是不是想要在攻占东北的过程中做点什么。
最后,蒋介石干脆直接让白崇禧退出了前线队伍,退回到了国防部。
当时的蒋介石,万万不会想到,正是这半个月的“停战”,使得后来东北的战局直接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
在蒋介石下了停战通知后的当天,他还下了一向命令,那就是让廖耀湘带领人马迅速攻占吉林蛟河境内的拉法、新站两地。
这两个地方,是东北地区格外重要的交通枢纽,按照蒋介石的布局,不难看出他是想要趁着“停战”到来之前,以最快速度拿下这两个地方,以备停战结束后作打算。
只是,蒋介石虽对这两个地区志在必得,但他的企图被东北民主联军发现后,立即引来了新一轮的对战,最后以东北民主联军的胜利宣告结束。
不过,对于蒋介石而言,这还不是最严重的。最严重的是,在停战的节骨眼上出了这么个事,引起了各方的高度重视。
当然,蒋介石完全是属于“倒打一耙”类型,明明是自己先开战,却反过来说是东北民主联军先开的火。
在美国介入后,共产党、国民党、美国就国共双方究竟是谁先“破坏合约”进行了长达4个多月的调查与讨论。
直到10月,这事都没有调查出来个结果。在这个过程中,蒋介石对东北的布局中,也因此放缓了速度。
殊不知,因为蒋介石的这一出“耽搁”,倒是给东北民主联军提供了休养生息、快速补充兵力的机会。
截至止11月,我军在东北的兵力已经达到36万之多,与先前的相比可谓是180度大转弯。
最终蒋介石的种种小心思也是没能实现,可谓是“搬了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结语
1946年的这一次“停战”对于国军来说是“昏招”,但对我军来说,却是有着非同一般的作用。
白崇禧后来回忆起这长达15天的“停战”事件时,他说:“如若当时没有这么一出,那恐怕整个东北乃至全国的局面都会有改变也说不一定。”
白崇禧这话有道理吗?
从当时东北的重要程度以及双方兵力的角度来看,自然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如果要说绝对有道理,那也不尽然。
毕竟局势的变化中,最大的“变量”就是在“人”。如果没有蒋介石此前的破坏协议,那么也就不会有后来美国插手“调停”,以及长达4个多月的调查,不是吗?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与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