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小学即将开启新学期,专家支招破解“开学综合征”

北京中小学即将开启新学期,专家支招破解“开学综合征”

00:00
12:29

结束春节假期,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陆续退出“春节档”。如何帮助孩子尽快调整各项状态迎来新学期?如果孩子出现“开学综合征”该如何破解?围绕这些话题,记者采访了相关学生、家长及老师。

“正常开启新学期,比纠结作业更有意义”

新学期开学前,寒假作业是学生和家长关注的重点之一。

东城某校初中生臣臣早已完成所有寒假作业。喜欢武术的臣臣从大年初二开始就进入了训练模式,节前在训练间隙就抓紧时间写作业。在臣臣妈妈看来,孩子的寒假作业并不算多,但一些小报类的作业的确需要家长的参与,“有一份家文化综合实践活动作业,要用PPT或者小报、视频等形式展示。”

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学生开启“狂补作业模式”。

朝阳家长张女士在朋友圈里晒出了和孩子的聊天记录,调侃孩子开学前即使拼命补也完不成寒假作业了。张女士告诉记者,女儿今年刚上高一,寒假期间她给孩子报了两个课外班,占据了太多时间,“中间又有春节假期,时间本来就短,孩子也不是没写,就是写不完了。”

2月20日,距离开学不足一周,北京丰台某中学初二学生欢欢仍待在江苏老家。在欢欢看来,初中的寒假作业跟小学时相比多了不少,“有的科目变多了,比如语文。”学校要求学生寒假期间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并每三天打卡一次,“我寒假一开始就去参加了乐团集训,错过了前几次打卡,后面就更懒得打卡了。”让欢欢感到困难的还有道德与法治科目的作业。根据要求,学生要结合国家发展状况选择新闻时事写一份800字的观察报告,“之前在课上也没有学过,我觉得很难。”

假期余额不足,欢欢也开启了“狂补作业模式”,“目前差不多完成了一半,努力一下应该能在开学前完成。实在写不完的话,在开学第一周都可以补作业。”

“其实大部分孩子都能按照自己的节奏在假期结束前完成作业。”在海淀教科院德育心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尧看来,如果孩子在开学前补作业,作为家长,最重要的是不要激化矛盾,此时再去批评孩子没有按时写作业没有意义,反而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陈尧建议家长不要过多纠结于孩子的寒假作业,如果确实是因为不会做、假期生病或有其他特殊安排挤占时间等原因导致了作业无法按时完成,家长更应该发挥中介和桥梁的作用,及时跟老师沟通,“让孩子正常开启新学期,比纠结作业更有意义。”

记者注意到,多地已发布通知,明确学生开学报到不得与寒假作业挂钩。在2月19日上海中小学生开学日之前,上海市教委发布通知,明确要求各中小学不得以寒假作业是否完成作为新学期注册依据,重申开学2周内不得组织纸笔测试,不得随意加重学生课业负担。

成都市教育局也在2月19日发布通知,明确各学校开学第一周为“入学适应期”,开学后两周内为“作业缓交期”,教师不得以学生未完成作业为由不让学生到校;除高三年级外,开学后两周内不得举行各类考试和测试,不得随意加重学生课业负担。

海淀区一所中学的刘老师告诉记者,学校在布置寒假作业时就已经考虑了量的问题,不会布置太多作业,“写得太少或者差太多的,会给学生一定时间让其补完作业。”不过,刘老师也表示,从往年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同学都会按时完成寒假作业,“有的班主任也会在班级群提醒学生及时完成寒假作业。”

北京教育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学院副教授、北师大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林雅芳建议家长更多关注孩子主动补寒假作业的行为,“家长不要有监督者或者监管者的心态,保持平常心。孩子本身已经很焦灼了,家长越催促,孩子反而要分散出精力来应对家长给的压力。”林雅芳表示,家长要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当孩子年龄较小时,大脑尚未发育成熟,“知道但做不到”的情况的确存在。

林雅芳建议家长和学生共同面对现实,“安抚好孩子,让他知道父母跟自己是同一战线的,在这个过程中再给孩子提一些建议,比如复盘一下假期,跟他一起寻找合理利用时间的方法和策略。这样不仅避免亲子关系的恶化,也能够有效地帮孩子做好下一个假期的时间规划。”

“开学综合征”是正常的情绪波动现象

焦虑、失眠、注意力不集中……临近开学,部分学生却出现了各种情绪波动,甚至在开学后还会有抗拒上学、哭闹等问题。很多网友将其称为“开学综合征”。

教育学博士,清华大学社会治理与发展研究院培训办公室专项培训师、积极心理学研究者与实践者贾新超表示,“开学综合征”并不是医学诊断的病症名称,而是指假期结束、开学之始,中小学生所表现出的一种明显不适应新学期学习生活的非器质性的异常表现。

“有的孩子可能会拒绝上学,有的孩子就算去上学也会出现迟到早退、坐不住、发脾气,或者出现失眠、没精神、头晕、恶心、乏力、腹痛、食欲不振等身体上的不适应。心理上可能出现记忆力或理解力下降、厌学、焦虑情绪、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等。”贾新超表示,这些现象其实都是正常的,“开学综合征”一般会持续一段时间,对孩子的正常学习、生活造成不同程度影响,但经老师、家长的积极引导和孩子的自主调节,多数孩子的不适表现会逐渐消失,不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大的影响。

林雅芳也表示,从假期切换到上学模式,学生有情绪的波动是一种常见且正常的现象,“所有人都更喜欢稳定的状态,这样更有安全感。切换模式影响到了这种稳定的状态,安全感也会受到挑战,情绪就会有波动。”陈尧认为,就像成年人会有“假期综合征”,学生出现“开学综合征”也是一个客观情况,“面临生活习惯的转变,人会不适应。焦虑、紧张的情绪也是人在适应环境的一种表现。”

林雅芳建议,学生和家长首先要正视这种情绪波动,“就像开心会笑、伤心会哭,这都是正常的。焦虑背后也有积极的一面,因为希望有更好的状态来展示自己。这种情绪波动都是暂时的,不要过于担心,要给自己一定的时间去适应。”

陈尧提到,很多时候家长、老师关注学生是否实现从假期到开学的“丝滑过渡”,主要是想让学生尽快实现高效率的学习,“客观上完全平稳的过渡是做不到的,所以家长和老师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跟孩子共同面对。”陈尧也强调,如果学生开学前出现了自我伤害等极端事件,就需要寻求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士的帮助。

如何识别孩子的情绪正常与否?陈尧建议家长认真观察并对比,“这次开学和以往开学相比,孩子的表现是不是一样,如果每次开学前都会有些哭闹情绪,那今年可能问题也不大。但如果往年都没事儿、今年特别抗拒,就需要具体分析原因寻求对策了,是因为寒假作业没做完,还是校园变化抑或人际关系问题等等。”

面对开学前的焦虑等情绪,贾新超建议学生主动和家人、朋友倾诉自己的焦虑感,并保持积极的心态,“新学期意味着新的机会和挑战,可以借此机会拓展自己的视野、结交新朋友,取得更大的进步。”

调整作息、制定计划,多种方式有助于新学期“收心”

2月26日,北京全市中小学生将迎来新学期,如何为新学期做好准备?

在陈尧看来,作息调整十分重要,此外也可以给假期来一个有仪式感的结尾,“比如慢慢减少玩手机游戏的时间,或者把假期里想做却没有做的事情尽快做完。”

贾新超也提到,家长要与孩子一起调整作息迎接新学期。“亲子间的自律比赛就是一个既有趣又能帮助孩子培养良好习惯的有效方式,让全家共同迎接新学期的到来。”家长可以和孩子共同讨论并制定一份详细的自律计划,比如看手机的时间、运动时间、娱乐时间等,并明确各项任务的要求和目标等等。

贾新超还提到,学生可以通过任务驱动让自己“强制开机”,比如可以尝试给自己制定一个新学期的学习计划,或者开始预习新学期的知识内容,把新学期拆分成一个个“小目标”,完成每一个小目标后,给自己一个小小的奖励,比如看一集喜欢的动漫等。

“家长可以跟孩子一起聊一聊,包括新学期的期待和憧憬,家庭的出行计划,父母的职业发展等等。”林雅芳建议家长不要过分关注学业成绩,而是要保证亲子之间的有效沟通,“在学习上更多地选择信任学校,跟学校老师保持积极沟通,全方位守护孩子的发展。”同时,学生也要不断寻找自己的兴趣和对生活的热爱,在更高的视野和角度看待自己的成长,保持学习的动力。

贾新超还建议学生可以提前跟同学老师联系,相互分享假期中的新鲜事、新经历,不仅能增进同学、师生间的感情,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