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周总理返京后,突然询问卫戍区司令吴忠:哑巴同志还在吗?

1971年周总理返京后,突然询问卫戍区司令吴忠:哑巴同志还在吗?

00:00
12:49

1971年,周总理从广州回到北京,返程的路上,他突然想到了什么,问身边的人:“哑巴同志还在部队吗?”

其余人都非常诧异,因为周总理事务繁忙,竟然还记得关心这样一位老红军的情况。

有人回答道:“哑巴同志现在还在部队呢,部队给他安排了炊事员的工作。”

周总理又接着问道:“他的生活上也没有什么困难吧?”

知道了哑巴同志现在过得很好后,周总理肯定了这样的做法,这才放下心来,继续处理事务。

为什么一直叫这位同志哑巴同志?周总理又为何对他如此关切呢?

红军来了个哑巴战士

1935年的长征路上,一个炊事员正背着一口大铁锅,兴高采烈地在队伍前走着。

突然,敌人的飞机来了,敌人不断地向红军投掷炮弹,爆炸声巨大,而他像什么都没听到他一般继续向前走。

突然,一颗炮弹落在了不远处,他这才知道敌军来了,赶紧用大铁锅护住自己的上半身,最终炮弹只炸伤了他的腿,捡回来一条命。

敌袭结束后,军医为他包扎双腿,并叫他“哑巴同志”。原来这名炊事员竟是一位聋哑人,怪不得听不到炮弹的声音,可残疾人是如何进军队的呢?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运动失败,红军被迫长征。次年,红军已经走到了四川大渡河附近,打算3天内赶往泸定桥。

可是这里路途遥远,任务艰巨,到处都是山路,而且距离泸定桥还有320公里,靠红军自己走根本走不过去。

有人提议找几个老乡做向导,可这附近都是山林,找到一个村落并不容易,就算找到一个村落里面也空无一人,红军上下都非常着急。

这时,有一位名为肖士杰的战士,发现了附近农田里有一位正在干农活的中年男人。他急忙跑过去问路,可男人眼神闪躲,一句话也不说,只用手会比划。

肖士杰怀疑他是敌军派来的奸细,想假装聋哑人收集情报,于是就把这个男人带到了队伍中进行审问。

回去后领导却很生气,对肖士杰说:“在没有搞清情况前,不能随便把老百姓押起来!”

肖士杰赶忙检讨,经过多方面调查,这个男人真的是聋哑人,男人用手势告诉红军:“乡亲们以为你们和其他穿军装的人一样,提前几天就躲起来了。”

带他回来的肖士杰很不好意思,打算将男人送回家,可就在将他送回家的路上,他突然开始“嗷嗷”地叫,情绪激动,直到回军营了才好。

大家不明白他要干什么,只好看着他比划,原来他想说的是:“我也想加入红军,这里可以吃饱穿暖,还不用受地主压迫。”

经过了一番探讨,红军决定将男人留了下来,让男人做长征队伍上的一名炊事员,还能给红军当向导。男人听后非常激动,主动将大铁锅背在了背上。

进入队伍后,他抢着干活,不怕出力,同志们都很喜欢他,但由于男人不会说话,大家不知道他的名字,因此队伍中的同志们都亲切地叫他“哑巴同志”。

利用智慧巧救班长

哑巴的腿被炮弹炸伤后,缝了好多针,但他还是乐呵呵的,一路上抢着干脏活累活,还背着一百多斤的物资,但他从未掉过队。

很快,红军走到了雪山,其余战士们都因为低温和高原反应失去了力气,但哑巴常年干农活,再加上是本地人,不良反应很少,他常常帮助这些不舒服的同志。

经过了这些事情后,哑巴的勇气与善良将战士们感动了,经过组织商讨过后,大家一致认为可以吸纳哑巴进入红军,哑巴正式成为了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

毛主席与周总理知道了“哑巴红军”的故事后,也被他的革命精神所感动。

长征继续向前行进,很久队伍就行进到了草地,草地上沼泽遍布,一不小心就会陷下去。

一位老红军回忆:“草地上有许多绿草覆盖的沼泽,稍有不慎人和牲口就会陷下去,越陷越深,救人的人也会被拉下去。”

有一次,班长马堂贵脚滑陷入了沼泽中,越挣扎陷得越深,就在大家认为马堂贵已经没救了的时候,哑巴向马堂贵伸出了手。

马堂贵连连对哑巴摇头,他认为自己已经爬不上去了,哑巴来了只不过徒增一条人命罢了。

然而哑巴没有放弃,他将背上的铁锅放到沼泽上,在腰间绑上绳子,然后坐进锅里,他拽着马堂贵,其他战友们拽着绳子,竟然真把马堂贵从沼泽里拉了出来!

战士们都为哑巴的机智勇敢所感动,纷纷向他竖起大拇指,班长马堂贵也走上前去给了哑巴一个深深的拥抱。

1936年10月,长征顺利结束,红军给哑巴补发了一套崭新的军装,哑巴激动不已,他终于也能穿上属于自己的军装了。

部队到了延安,本来不用哑巴再干那么多活了,但哑巴不愿意,甚至主动找活干,一刻也闲不下来,大家都被他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给折服,就连毛主席也非常喜欢他。

有一次,哑巴看到毛主席在一边散步一边思考问题,就激动地上前打招呼,还一直比划手势,警卫不想让他打扰到毛主席思考,就打算制止他的行为。

毛主席却说:“没事,不要拦他,我喜欢和他说话。”还拍了拍哑巴的肩膀,哑巴兴奋不已。

1943年,受抗日战争影响,整个中国动荡不安,粮食生产力下降,抗日民主革命根据地的经济情况非常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号召大家去往南泥湾进行生产开垦。

哑巴也被这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气氛所感染,主动要求前往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

去到南泥湾后,他负责700个人的供水任务,每天要去几公里远的地方挑四五十担水,他也从不叫苦叫累,鞋都磨破了就光着脚挑水。

哑巴还时常帮助别人,有些女同志力气比较小,挑水比较困难,他就主动帮忙挑水,帮了不少忙。

1947年,国民党进攻延安,哑巴也从延安转移到了河北,新中国成立后,又跟随中央到了北京。

可到了北京后,这种方便的生活却让哑巴犯了难,这是怎么回事呢?

晚年的“哑巴红军”

新中国成立后,哑巴被分到了机关炊事班工作,这里的工作比较清闲,有水龙头和煤气可以使用,能用上哑巴的地方很少了。

本来是组织特意给哑巴安排的闲职,好让他修养一下身体,可哑巴却不乐意了,不忙工作总感觉心里“空落落”的,就常常拿着扫把,帮机关打扫院子。

1955年,人民解放军为各将领授衔。哑巴不知如何得知了这个事情,向当时的师长刘辉山比划着手势,又指了指自己的肩膀,原来是也想要一个军衔。

师长拍了拍哑巴的肩膀,又比了个大拇指,告诉他会有军衔的,哑巴这才离开。其实组织上早就想为这个老红军授衔了,但一直找不到合适的职位。

经过组织讨论,决定授予哑巴一个少尉的军衔,哑巴终于也带上了自己心心念念的勋章。

又过了几年,哑巴被诊断出了冠心病还有高血压,组织上让他去乡下养病,哑巴却坚决不同意,没有活干,没有老战友陪着,在乡下的生活太无趣了。

师长刘辉山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让哑巴去看城郊的一片果园,哑巴果然很高兴,一直为果树除草、浇水、施肥。

可果树也吸引了附近的孩子们,孩子们总想趁哑巴不在偷点果子,哑巴与他们斗智斗勇,生活也不算太无聊。

为了让哑巴安享晚年,组织上专门为了哑巴购置了许多家电。考虑到哑巴喜欢看戏,组织还为哑巴购置了一台彩色电视,哑巴闲着没事就看戏,还会学学角色的动作。

1972年,哑巴突发心脏病,差点离世,经过此事后,组织就把他安排进了单人病房中,晚年的哑巴有些老年痴呆,安排在医院也方便照顾。

可惜的是,1983年6月,哑巴再次病重,不久后在北京不幸病逝,享年89岁。组织为哑巴发了讣告,还为他举行了追悼会。

在追悼会上,一直与哑巴关系很好的管理科王会计拿出了哑巴的7000元积蓄,经过组织讨论,由于哑巴在生前非常喜欢孩子,组织决定将这些钱捐给幼儿园的孩子们。

哑巴去世后,骨灰被放在北京八宝山,与其它革命将领的红军放在一起,但由于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只好标注着“哑巴同志”。

好在经过多方走访调查,终于在当地村民口中打听到了一些哑巴的线索。在哑巴家乡的族谱中,终于找到了他的名字“熊世皮”,老家人知道哑巴的事情后,都自豪家乡出了位英雄。

后来,工作人员清点哑巴的遗物时,只发现了几套崭新的军装与勋章,他清廉的生活作风让大家十分敬佩。

结语

熊世皮,这位令人敬仰的“哑巴红军”,虽然无法用言语表达情感,但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坚韧与力量的象征。

作为哑巴红军,熊世皮无法像其他人一样用言语交流,但这并没有阻止他与战友们的深厚情谊。他用行动传递着无声的力量,用眼神诉说着坚定的信念。

在战场上,他勇敢地冲锋陷阵,不畏生死;在生活中,他乐于助人,关爱他人。正是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让他赢得了广泛的尊重和爱戴。

让我们铭记这位英雄,时刻提醒自己,无论遇到何种困难,都要有勇气面对,有力量抗争。熊世皮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行,向着更加光明的未来。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与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