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参加同学会“破防了”?真的没有必要

回乡参加同学会“破防了”?真的没有必要

00:00
04:00

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不少人都回老家参加了同学聚会。而在互联网上关于同学会的讲述中,一些人的体验似乎不尽如人意。

有人在同学聚会后,对大城市祛魅了,自己在北上广“996”,而小镇的同学人均两套房、两辆车,还有两个娃。有学霸发现,“学习好不是唯一出路”,当年的学渣反而都混得不错。于是“成年人的破防从同学聚会开始”,这样的话题也登上了热搜。

当年班级里的学霸、学渣,分数或许差距很大,但如今生活好像没差多少,甚至还逆转了,这可能确实让很多人不适应。但正像那句经常被引用的网络梗“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从宏阔视野来看,这话是有道理的。

随着这么多年发展红利的释放,我国区域差异正在逐渐缩小。有专家曾撰文表示,内地人均GDP相对于沿海的比例由最低时2003年的46%上升到了2020年的66.8%,接近67%,同时到2020年北方人均GDP已经达到了南方的79.57%。整体来看,各地的发展层次正逐渐趋近。

所以学霸和学渣的现状,不全是个人努不努力、有没有选对方向的问题,而是那些天然的、地域间的差距,正在被一种更宏观的历史大势所逐渐填平。这也是为什么今年有不少返乡博主都反映,回到县城小镇之后,发现当地也开始消费咖啡、预制菜、进口车厘子了。

这当然是个好事,人们普遍能获得一个相对更高的生活起点,考出去的学霸、留在当地的学渣都是受益者。

这也是个提醒,无论是在大城市还是小城镇,人们都没必要以外在的物质方面的成功,否定另一方人生选择的价值,这二者的区别其实没有这么大了,更不必为此“破防”。人们更应该注重的,而是根据自己的心之所向和天赋禀性,去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当然,即便在趋近的大势下,地域区别也还是存在的。总的来说,大城市忙碌,小城镇安逸;大城市机遇更多,小城镇岁月静好。这没有孰优孰劣,只是两种不同的生活节奏和区域气质,如何选择都会有得有失,人们没必要在攀比、羡慕中徒增烦恼。

而从长线人生的角度,人们也不必对返乡时碎片化的见闻感触过于较真。人生质地,不可能只由“学习好坏”“有钱没钱”这么简单局限的因素所决定。把眼下“在大城市却没赚什么钱”“没考出去却过得不错”作为长吁短叹的素材,毋宁说这也是太小看人生的复杂了。人生漫长,可能性也近乎是无穷的,人们对此不妨看得更通透一些。

在网上关于同学会的讨论中,可以看到参加完后有的“后悔”了,有的“失眠”了,还有的“退群”了。其实这些都没必要,作为一种联谊场合的同学聚会,其目的不过是追寻曾经的纯真,重温大家的共同记忆。在这样的场合,参加者的心态也应该纯粹一些。

实在没必要在同学聚会的场合炫耀成功、嫉妒他人,把同学聚会变成大城市辛苦vs小城镇舒适、学霸不成功vs学渣赚大钱的“战场”,将原本轻松温暖的氛围,变得各怀心机、乌烟瘴气。这对于难得的相聚来说太过浪费了。

在春节的团聚时刻,不妨将之看成一次自我关照、重获力量的契机。就像李白的诗句:“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人们的选择是不同的,有去有留、有南有北,但人与人的情谊应当是真诚、绵长的。而这,也理应成为我们看待同学会的态度。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say吧

    难道不是小镇有关系才好混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