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政与徽商如何影响了淮扬地区的兴衰?
精华笔记
徽商,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商帮集团,崛起于明代中叶。复旦大学王振忠教授的《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是国内第一部有关徽商与区域研究的专著。
一、徽商与明清两淮盐政变革的关系
中国古代盐的产量是固定的,有着严格的管理程序。明朝建立之后,盐政方面实施开中制度,利用盐务的高利润,吸引商人来帮助解决部分地区缺粮的问题。由于招商的数额有限,纳粮的地方又多是北部边疆,徽州位于今天安徽南部,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徽商竞争不过位于边境的山西晋商。
到了明代中叶,朝廷为了增加盐税收入,开始改革开中法,允许盐商以钱代粮,徽商的地位就实现了彻底的扭转。明清徽商的崛起,就与这些盐政制度改革有着紧密的关系。
所谓盐商以钱代粮,就是将原来运粮到边疆才可以换来食盐销售权的制度,变革为商人可以持有钱财直接到两淮各产盐区购买食盐售卖。由于徽州地区接近两淮各盐场,徽商便大批涌入扬州经营盐业,徽商就此快速发展起来。
而对徽商来说,受到盐的丰厚利润吸引,为了专营权会想方设法结交权贵乃至最高统治者。徽州盐商通过联合封建权贵,获得政府的特许经营和庇护,在商业竞争中占有绝对优势,成为明清第一大商帮。
由于权贵干涉盐政,盐商占窝也逐渐成为普遍现象,造成盐政败坏,盐税收入下降。万历四十五年也就是1617年,为了改革盐政,增加财政收入,明政府又开始推行纲盐法。这相当于把专营权固定,并使得专营权世袭成为可能,进一步扩大了徽商的势力。
所谓的纲盐法,就是将全国的盐分为十纲,每纲大约三十万引,也就是1.2亿斤,某年的产盐量确定为某纲,例如己卯年的盐为“己卯纲”。所有盐引,招商认领,额满为止。不同产盐省份的食盐的销售范围,由朝廷划定,叫“引地”,各地商人均不能越过引地销售食盐。
以淮北、淮南两淮盐场为例,淮北盐场销售区域包括安徽、河南等府县;淮南盐场区域在全国各产盐区中范围最大,包括湖南、湖北、江西大部分府县以及安徽部分府县。因此,明清两淮盐场盐税收入,占到了天下的一半,盐商也获得了巨额利润。
可以说,徽商的鼎盛与两淮盐政制度的变迁关系很大;但是在这其中,“总商”制度、“月折”制度以及务本堂机构,与徽州的家族制度,都起到很大作用。
明朝万历年纲盐法实行以后,运销官盐的商人,即纲商,就基本固定了。 统领这些纲商,在政府和盐商之间作政策和事务沟通工作的商人,叫“总商”,他们还要管理“散商”,也就是不在册的盐商。总商一般是由纲商公推,也有的是朝廷指定的。相较于纲商,“总商”财力更雄厚,与官方打交道的能力强。可以说,盐政总体上掌握在总商手里。清朝扬州的八位总商,一半都是声名煊赫,富可敌国的大徽商,其中棠樾(yuè)鲍氏的资产更是高达三千余万。
乾隆中期,又出现了权力空前巨大的“首总”,从此两淮盐商就形成了首总—总商—纲商三级结构。 “首总”依靠“务本堂”这个机构来管理两淮盐政。在徽州人眼里,“务本”含义是经商、读书和务农,所以徽州本地和淮扬地区的徽商家庭都有“务本堂”的建筑。
“务本堂”本来是盐商办事的地方,但是徽商频繁捐献,事务繁忙,逐渐控制了两淮盐政衙门,徽商也就成为两淮盐政的实际控制者。
清代继承了明代的纲盐法,一直到了乾隆年间维持不变。纲商需要资本雄厚,如果纲商无力承揽盐引,官府就需要另外招募新人。所以,商人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利,往往向政府和皇帝直接行贿,也就是“输献”,以致清朝乾隆末年盐政因为大量亏空而废弛。
康熙年间,皇帝与徽商过于密切的交往,这既造成了盐政废弛,也为徽商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徽商与封建王朝的关系过于紧密,甚至连为一体,一荣俱荣,一衰俱衰,一旦他们所依附政府权力结构中稍有变化,就容易造成商人命运的变化;或者一旦官方的政策不予支持,徽商也就随之衰败。光绪年间,清政府在两淮实行盐政改革,废除纲盐法,从根本上取消了徽州盐商的垄断特权,再加上徽商历年积欠课税,被政府抄没家资以冲抵欠亏,徽商纷纷破产。
2、 徽商的社会流动及其影响
徽商在淮扬各地大量的“占籍”,由此产生的徽商后裔的社会流动以及财富的聚集,不仅提高了徽商的社会影响力,深刻影响了淮扬地区经济、市镇体系、人口流动。
徽商考中进士的数量庞大,明清时期考中进士的徽商子弟,数量高达618人,而明清时期整个安徽省也才两千多人。
徽商如果外出做生意,徽商子弟也跟随父兄迁居各处;所以自明代中后期在扬州崛起之后,徽商子弟入学和参加科举考试就是一个大问题。徽商另辟蹊径,就是舍“商籍”而变为“占籍”,因为“商籍”是临时性的户籍,而“占籍”则是既有淮扬地区的户籍,又保留徽州本地的户籍。所以很多徽商子弟就两地重复应考,这也提高了徽商子弟参加科举考试的积极性和成功率。
徽商将大量财产留在占籍地而不是回馈徽州本地,这种土著化的模式影响很大,而淮扬社会文化在明清时期达到最高峰,正是靠徽商的财富所滋养。
比如扬州就因为徽商而焕发生机。徽商迅速发展,又借着康熙和乾隆的南巡契机,在扬州大兴土木,使得整个城市焕然一新。 从康熙年间开始,扬州新城东南部被称为“河下”,成为徽商的聚集地,也成为扬州的富人区。
与扬州相邻的淮安也因为徽商而日趋繁荣。 徽商聚集的地方,都会深刻改变当地的社会风貌。镇江被称为“银马头”,意思是白银集散的地区,正源于经营典当业、钱庄的徽州商人财力雄厚。而两淮食盐销售的中心——汉口,则被称为“船马头”,它是两淮食盐转运销售的最大城市。与扬州一样,汉口的盐商主要也是徽商,汉口地区的徽州会馆、紫阳书院等都是徽商所兴建,汉口有童谣说,“哪怕你湖北人再刁,徽州人也要买断汉口的腰”,可见汉口徽商势力庞大。
三、徽商与东南文化变迁的关系
明代中叶以后中国社会风尚习俗的剧烈变化,与当时东南盐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有关,扬州的城市文化则代表了东南文化发展历程,与徽商兴衰同步。
聚集在淮扬地区的徽商财力雄厚、人数众多,形成了以豪奢风雅为主要特征独特的盐商社区文化,也就是 “盐商派”或者 “扬气”的生活方式,其中的代表就是扬州徽商的社区文化,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淮扬的徽商社区有浓厚的徽州风俗烙印。 第二,徽商社区的奢侈性消费在淮扬地区影响巨大。 第三,徽商社区重视文化产业,促进了淮扬地区的文化发展。而且,与国内其它比如晋商、宁商等商帮相比,徽商贾(gu3)而好儒,商而兼仕,官商相联。因此,徽商子弟考中进士为官的很多。在徽商社区文化的深刻影响下,扬州市民文化蓬勃发展,呈现出追逐奢侈的生活特点。
盐商过度奢侈的生活,是造成自身衰落的重要原因。徽商每年捐输数量巨大,惯例是两淮盐运库先行垫款,然后商人逐年还款,造成商人负担越来越重,而国家也亏空了盐税。此外,太平天国兴起,主要战场都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食盐销路被断,盐商愈加困顿。随着四川井盐的崛起和两淮盐场地理条件的衰退,两淮盐商彻底走向没落。
盐商的没落直接导致淮扬社会的衰败。随着上海的崛起,扬州全国金融中心的地位也让步于上海,扬州沦为上海所需商品的初加工地。 事实上,扬州的衰落和上海的崛起,意味着传统淮扬文化乃至东南文化的式微,本质上是盐商社区文化的彻底衰落,以及近代资本主义城市文化的兴起。
书名:《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
作者:王振忠
撰稿人:不敏(青年学者,自由撰稿人)
编辑:枫窗 马云琪 郭琛
主播:石头说话2017
制作:匀绮工作室
监制&运营:郑涵 梁符航
总编辑:赵雅楠
马某就是当今最大的盐商
jinjiantie 回复 @空大我: 期待作者关于微商与区域社会研究的新著
没有明清朝廷的支持,微商不可能发展这么好,当然发展了,也就上了一个平台,不论是经济,还是文化,以及后世发展就不一样了。所以啊,想办法上一个平台,才有好的发展,而如何上这个平台,那可是一门学问,不只有头脑、合作、格局,还要有机遇。
悟本堂 想起了 张悟本 豆类治一切病
徽商的兴亡史,也是明清两朝历史的一部分
显微镜下的大明就有一个关于这片地区的一个案子,人杰地灵啊这
以后节目都看不到文本了吗?
北地胭脂06 回复 @千咯咯: 简介里的内容就是啊
皖南歙县鲍家私人花园,直到今天仍然算是全国最大的私人花园,也是全国最大的盆景园林,简直就是盆景爱好者的福祉。虽然没有苏州园林那么有名,但是盆景盆栽华夏第一,无其二
官与商的关系在古今中外都是个大话题
从古至今中华房间里的大象:“关系”
徽商崛起是因为满清要扶持一个新势力对付晋商,晋商仗着做内奸出卖明朝的大功有点飘了。
莫尔强 回复 @东方如水: 影视剧喜欢吹捧晋商自律勤奋刻苦,很少提他们的第一桶金的无耻肮脏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