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本纪第四
周朝的始祖后稷,本名弃。他的母亲是有邰氏的女儿,名为姜原。姜原是喾帝的嫡妻。姜原外出时,在野外发现了一只巨人的足迹,感到非常高兴,想亲自踩在巨人的足迹上。当她踩在巨人足迹上时,突然感到震动,就像怀孕了一样。经过孕育期,她生下了儿子,由于认为这个情况不吉利,她将儿子遗弃在狭小的巷子里。所有经过的马和牛都避开不踩到他。后来,她将他移到树林中,但遇到了很多人,于是又迁移了他。最后,她将他放在积雪上,飞翔的鸟群用羽毛为他遮盖和铺垫。姜原认为他是神奇的孩子,于是收养了他,直到他长大。最初由于想被抛弃他,于是他的名字叫做弃。
在童年时期,弃展现出远大的志向,像成年人一样坚定。他在玩耍中喜欢种植苎麻和豆类,这些植物生长得茂盛。成年后,他喜欢从事农业,研究土地的情况,根据季节种植五谷,百姓纷纷效仿。尧帝听闻此事,选他担任农业官,全国都受益,有了功绩。舜帝说:“弃啊,在人们饥荒时,你作为农师,带领他们按时种下百谷。”他被封在邰地,改名为后稷,与原来的部落有所区别,姓氏也由姬改为姓。后稷事业的发展,为陶唐、虞、夏等时期创造了美好的道德风尚。
后稷去世后,他的儿子不窋继位。不窋统治晚期,夏后氏政权衰落,废除了农事官职,不再致力于耕作。不窋失去了世代官职,逃到西方戎狄部族中。不窋去世后,他的儿子鞠继位。鞠去世后,他的儿子公刘即位。
尽管公刘身处西方戎狄部族之中,但他重新兴修后稷的事业,专注于耕作。他根据土地的实际情况灵活耕种,从漆水、沮水流域到渭水,再到终南山,有效利用材木资源。外出的人有财富,居住在家的人有积蓄,百姓依赖他获得幸福。各个族群都感激他的恩惠,纷纷迁徙来归顺他。从此,周家的政治和德行开始兴盛起来,诗人们以歌颂和乐曲表达对他美德的思念。公刘去世后,他的儿子庆节继位,在邠邑建立了国都。
庆节去世后,他的儿子皇仆继位。皇仆去世后,他的儿子差弗继位。差弗去世后,他的儿子毁蚗继位。毁蚗去世后,他的儿子公非继位。公非去世后,他的儿子高圉继位。高圉去世后,他的儿子亚圉继位。亚圉去世后,他的儿子公叔祖类继位。公叔祖类去世后,他的儿子古公亶父继位。
古公亶父重新恢复了后稷和公刘的事业,积极实施德政,推行仁义。国内人民都支持他。北方戎狄部族荤粥前来侵袭,企图获取财物,于是将财物交给他们。不久后,荤粥再次进攻,意图获取土地和人民。人民都愤怒了,想要与荤粥开战。古公说:“人民之所以支持建立君主,是因为这对他们有益。现在戎狄部族之所以进攻,是为了得到我们的土地和人民。人民在我这里与在他们那里,有何不同?如果因为我而让人民去战斗,就等于让他们去杀害他人的父亲和儿子,来换取君主地位。我无法忍受这种行为。”于是他带着他的追随者离开邠地,渡过漆水、沮水,越过梁山,在岐下定居。
岐地的人们搀扶老人、携带弱者,纷纷迁往岐下,归顺古公。随后,附近的其他国家也听闻了古公的仁爱,大多数都前来归服他。古公废除了戎狄部族的习俗,开始兴建城郭、宫室和房屋,安排居住地区。他创立了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五个官职机构,并任命相应的官员。人民纷纷创作歌曲和音乐来赞扬他的美德。
古公有一个长子名为太伯,次子名为虞仲。古公的妃子太姜生下了他的幼子季历,季历娶了太任为妻。太姜和太任都是有德行的妇女。太任生下了昌,这是一个充满圣贤祥瑞的孩子。古公说:“我们的家族应该会出现一个杰出的人物,难道就是昌吗?”长子太伯和次子虞仲得知古公想让季历继位,传承给昌,于是两人逃到了当时被称为荆蛮的吴越地区。他们在身上刻画纹身,剪下头发,用这种方式将王位传给季历。
古公去世后,季历继位,成为公季。公季继续整理古公遗留的治理方法,诚心实施仁义,四方诸侯都顺从他。
公季去世后,他的儿子昌继位,即西伯。西伯遵循后稷、公刘的事业,效仿古公、公季的治理方式,弘扬仁义,尊重长者,慈爱晚辈。他非常有礼貌,虚心对待有才华的人,甚至在正午时分也不敢中断以接待士人。正因为如此,大多数士人都归附于他。伯夷、叔齐隐居在孤竹,听说西伯尊重养老,纷纷前来侍奉他。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等贤人也都前来投效。
崇侯虎在殷纣面前诽谤西伯,说:“西伯积累善德,四方诸侯都向往他,对您可能是不利的。”于是纣帝将西伯囚禁在羑里。闳夭等人为此忧虑,于是搜集了莘氏部族的美女,赤鬣缟身的骏马,以及熊部族的九辆驷车和其他珍奇之物,通过殷朝的宠臣费仲献给了纣帝。纣帝非常高兴,说:“仅这位美女就足以赦免西伯,更别提其他物品了!”于是他赦免了西伯,赐予他弓箭、斧钺,让他有权征伐。纣帝说:“谗毁西伯的是崇侯虎。”
于是,西伯主动献出洛水西岸的广阔土地,以请求纣王废除残酷的炮格刑罚。纣王同意了他的请求。
西伯在暗地里推行善德,四方诸侯前来请他公正地裁决有争议的事情。在某个时候,虞地和芮地之间发生了一起无法解决的争端,于是他们前来寻求裁决。进入周境后,他们看到耕作的人在田地旁互相谦让,人们都遵循着尊敬长者的民间习惯。虞地和芮地的人在还未见到西伯之前就感到惭愧,他们互相交流:“我们所争论的,实际上是周家人都感到羞耻的事情,还值得去找西伯解决吗?那只会给我们带来耻辱。”于是他们返回,各自退让而离开。四方诸侯听闻这件事后,都认为西伯大概是得到天命的君主。
第二年,西伯征伐犬戎部族。接下来的一年,他又征伐密须部族。再下一年,他击败了耆国。殷家的祖伊得知这些情况后感到惊恐,于是向纣王报告。纣王说:“既然有天命,他还能有什么作为?”再下一年,他征伐邘国。随后一年,他讨伐崇侯虎,并且开始修建丰邑。从岐下将国都迁往了丰地。
紧接着,西伯去世,太子发继位,即武王。
西伯在位大约五十年。他曾被囚禁在羑里,据说他对《易经》的八卦进行了扩充,创造了六十四卦。诗人们歌颂西伯,说他是在可能是天命降临的那年被诸侯拥护为王,他有权威地裁决了虞地和芮地人的争端。他即位后的九年,便去世,被谥号为文王。尽管如此,他已经改革了殷朝的法制,制定了周朝的历法和正朔。为了尊崇古公亶父,称之为太王,称公季为王季,或许因为称王的祥瑞是太王的时代兴起的。
武王继位后,太公望担任太师,周公旦为宰辅,召公、毕公等人辅佐王,效法修治文王创立的事业。
九年后,武王在墓地向文王献祭。然后前往东方检阅军队,抵达盟津。他制作了一副文王的牌位,放在车上,随车行进时摆放在中军帐内。武王自称太子发,声称遵循文王的旨意前来讨伐,不敢自作主张。于是他通知司马、司徒、司空等官员:“要庄重戒惧,全力以赴!我之所以能继承先祖的功业,是因为前代的祖宗都是有德行的藩臣。现在建立了赏罚制度,以确保完成祖先的事业。”于是他发兵。师尚父发布命令说:“集结你们的兵众,确保你们的船只和桨楫,迟到者将会被斩首。”武王渡过黄河,抵达河中,一条白色的鱼跳进了他所在的船舱,武王弯下腰将其拾起,以作天祭。渡过黄河后,一团天火从天而降,一直覆盖在武王的住处上空,然后变成一只红赤的乌鸦,发出叫声,象征着平安。这个时候,未按约定时期自然汇聚于盟津的诸侯有八百多个。诸侯纷纷表示:“纣可以讨伐了。”武王说:“你们尚不知上天之意,暂时还不能讨伐。”于是他遣散军队各自返回。
经过两年的时间,传来纣王昏乱暴虐更加严重的消息,他杀害了王子比干,囚禁了箕子。太师疵和少师强紧握着乐器,逃离到了周。在这种情况下,武王广泛地向四方诸侯发出通告,宣称:“殷王家罪孽深重,我们不能不去执行对他们的讨伐。”遵循文王的意志,他率领三百辆战车、三千勇士和四万五千穿着盔甲的士兵,前往东方讨伐纣王。十一年的十二月戊午日,军队全部渡过盟津,各诸侯表示:“要坚定前进,不要松懈!”武王随后撰写了《太誓》并宣读给众人:“当前,殷王纣听信宠妇之言,背离天命,破坏了天地人之间的正道,疏远了他的祖父母及以下亲属,废弃了先祖创立的乐曲,谱写了淫乱,用这种方式扰乱雅正的音律,取悦于他的宠妇。 现在我姬发将要恭敬地执行上天的惩罚。诸位夫子,我们必须努力,这样的讨伐不能再有第二次,更不能有第三次!”
二月甲子日,天刚亮,武王在商都郊外的牧野集结军队,进行誓师典礼。他左手握着黄钺,右手拿着装饰有牦牛尾的白色大旗,用以指挥。他说:“来自遥远西部的勤劳之人们!”向他们表示问候后,武王继续说道:“各位掌握领土的诸侯、国君,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以及庸、蜀、羌、髳、微、纑、彭、濮等地的族人们,举起你们的戈戟,紧握好你们的盾牌,立稳你们的矛,我将开始宣誓。”武王接着说:“古人有云:‘母鸡不啼则天明,若母鸡打啼,家必败亡。’现在殷王纣却听从妇人的意见,自行废除了先祖的祭祀而不闻不问,背弃了国家大政,抛弃了他的祖父母及以下的亲属,反而推崇、信任、使用那些逃亡至商地的人,使他们对百官贵族施以暴虐,借此在商国的土地上肆意犯罪作乱。现在我姬发只能恭敬地执行上天的惩罚。今天的征讨之战,不可超过六步七步,大家必须停下来整顿队伍后再继续前进,各位夫子们要努力!刺击次数不可超过四次五次六次七次,同样要停下来整顿队伍后再继续前进,各位夫子们要努力!希望大家勇猛作战,英勇如虎如罴,狠厉如豺狼如螭龙。在商都郊外,不可肆意杀戮那些前来投降的士兵,应将他们带到我们西部土地上服役,各位夫子们必须努力!如果你们不努力,将会受到惩罚,甚至被杀戮。”宣誓结束后,四方诸侯的军队汇聚在一起,共有四千辆战车,军队在牧野上摆出阵势。
纣帝得知武王即将到来,便集结了七十万兵力以对抗武王。武王派遣师尚父和一小队勇士先行进入敌阵挑战,然后率领大军向前进攻纣帝的军队。纣帝的军队虽然人数众多,却缺乏战斗的意愿。他们渴望武王尽快到来,以便倒转兵器,为武王开路。当武王冲锋而至时,纣军溃散,背叛纣王。纣帝逃往鹿台,用由珍贵美玉制成的衣物将自己包裹起来,然后投身火中自焚而亡。武王手持大白旗,指挥四方诸侯,众侯纷纷向武王致贺。武王以拱手作揖回应,诸侯纷纷顺从。武王进入商都,百官贵族在城外迎接。武王命群臣告知商地百官贵族:“上天降下了幸福。”商地人民再次跪拜,武王也回以谢意。然后,他入城,前往纣王去世的地方。武王亲自射杀纣王尸体,射了三箭后下车,再用轻吕宝剑击打纣王尸体,接着用黄钺斩下纣王的头颅,将头颅悬挂在大白旗旗杆上。随后,武王来到纣王宠幸的两个嬖妾的住所,她们已经上吊自尽。武王再次射了三箭,用剑击打她们的尸体,然后用铁制黑色大斧斩下她们的头颅,悬挂在小白旗旗杆上。武王完成这些后,离开城返回军中。
次日,开始清理道路,修缮社庙和商纣的王宫。在规定的日期,一百名士兵扛着上面悬挂九条飘带的云罕旗作为仪仗队,走在队伍的前面。武王的弟弟叔振铎护卫着已经装饰有太常旗,象征王者威严的仪仗车,周公旦手持大斧,毕公手持小斧,左右夹辅着武王。散宜生、大颠、闳夭手握剑,保护着武王。进入城后,他们站在社坛南侧,大部队排列在左边,左右辅助者紧随其后。毛叔郑捧着凝结夜露的玄酒,卫康叔在地上铺设用公明草编织的席子,召公奭献上彩帛,师尚父领着祭祀所需的牲畜,尹佚宣读策书祝文:“殷末代孙季纣,背离了先王的英明政治,侮辱蔑视天地神明,破坏了商都百官贵族的和谐,他的罪恶已被天皇上帝察知。”于是,武王再次跪拜叩头,说:“我蒙受了更迭朝代的天命,废除了殷家的政权,遵循上天圣明的旨意。”武王再次跪拜叩头后,离开了现场。
武王命令封商纣的儿子禄父继续管理殷家的残余民众。由于殷地的局势尚未完全稳定,他派遣他的弟弟管叔鲜和蔡叔度来协助禄父治理殷地。接着,他下令召公释放被囚禁的箕子,并命令毕公释放被囚禁的百官贵族,以及前往商容曾居住的地方表彰他们。他命令南宫括前往分发鹿台的财富,分发钜桥的积粟,以帮助贫弱的普通民众。南宫括和史佚也被命令展示九鼎和宝玉。另一方面,他命令闳夭进行对比干的坟墓增填墓土,并划定疆界。他还命令宗祝官员在军中举行祭祀,以纪念阵亡的士兵。然后,他解散了军队,使他们返回西部。在行进过程中,他巡视各地,记录政治事件,并著写了《武成》。他分封诸侯,颁赐用于宗庙祭祀的宝器,创作了《分殷之器物》。武王怀念先代圣王,他按照特殊标准封神农的后代于焦地,黄帝的后代于祝地,尧帝的后代于蓟地,舜帝的后代于陈地,大禹的后代于杞地。接着,他对功臣谋士进行分封,其中师尚父成为第一个受封的人。师尚父被封于营丘,建立国号齐。他的弟弟周公旦被封于曲阜,国号鲁。召公奭被封于燕国,而他的弟弟叔鲜被封于管国,叔度则被封于蔡国。其他人按照次序也被封赐。
武王征集管理九州各州的君主,登上邠地的山岭,远望商邑。之后,他回到周都镐京,夜晚却无法入眠。周公旦前来问道:“您为何无法入眠?”武王回答说:“我要告诉您:因为上天拒绝接受殷家的祭祀,自从我尚未出生之时,已经过去了六十年。尽管珍贵的麋鹿被驱赶到了荒芜之地,有害的蝗虫在四处繁衍,上天不再庇佑殷家。如今我们周家才能成就王业。在上天扶持殷家时,他们还任用了名贤三百六十人,使得殷家虽然没有繁荣昌盛,但也没有一下子崩溃。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现在。我们周家尚未确保能够得到上天的庇佑,还没有时间安心入睡!”武王继续说:“我们必须确保上天的庇佑,让人民服从天子的朝廷。我们要找出不遵从天命的恶人,以与殷王一样的方式惩治他们。我们需要日夜辛勤地召集贤人,以确保西部地区的稳定。我必须处理各种事务,直到道德教化遍及四方,光明普照。从洛水到伊水,平易之地,没有险要,曾是夏代的旧都。我向南眺望三涂,北望太行山、恒山,转过头来,审视黄河,仔细观察洛水和伊水两岸,我觉得它们离天子的居住地并不远,是建立都城的理想地点。”在洛邑规划了周家的陪都后,他离开了。他让马在华山南坡放养,让牛在桃林塞的旧址附近放牧。他让军队卸下武器,进行整顿后解散,向天下宣示不再使用武力。
武王打败了殷家后,过了两年,他询问箕子关于殷家灭亡的原因。箕子不愿提及殷家的恶劣之处,而是用兴亡国家的道理向武王解释。武王也感到尴尬,于是改而询问一些天地间的自然法则。
某次,武王生病了。尽管天下还未完全稳定,辅佐的诸公感到忧虑,他们恭敬虔诚地进行占卜。周公进行斋戒沐浴,举行消灾除邪的仪式,甚至表示愿意以自身代替武王来解除病痛,最终武王的病情有所缓解。后来他还是不幸去世。太子诵继承了王位,这就是成王。
成王尚年幼,周家刚刚巩固天下,担心四方诸侯可能会背叛周朝,于是主动承担起政治权力,管理国家事务。管叔、蔡叔等弟兄怀疑周公有野心,联合武庚进行叛乱,背叛了周朝。周公奉成王之命,发动讨伐,将武庚、管叔诛杀,将蔡叔流放。他继续维护殷家的后代,封微子开于宋国。周公尽量聚集殷家遗留的民众,将他们封赐给武王的弟弟封,赐名卫康叔。晋唐叔献上两株苗长得一穗的嘉祥禾谷物,成王将其送交周公,后者将其种植在东部土地上,以表彰天子的圣命。
最初,管叔、蔡叔的叛乱,周公出征镇压,历时三年才最终平定。最早创作了《大诰》,其次有《微子之命》,随后是《归禾》,接着是《嘉禾》,再之后是《康诰》、《酒诰》和《梓材》,这些篇章详细记述了与周公有关的事迹。
周公执政行使政治权力长达七年,成王逐渐长大。周公将行政权力交还给成王,站在群臣的位置上,面向北方。
在丰邑,成王派召公重新修建洛邑,以遵循武王的遗愿。周公经过多次占卜和反复视察,最终完成了修建工程,在此安放了传国大宝九鼎。他说:“此地位于天下之正中,各路进贡之道长度相等。”于是,创作了《召诰》和《洛诰》。
成王将殷家留下的旧民迁至洛邑附近的成周,周公奉成王之命,对他们传达了国家的治理原则,创作了《多士》和《无逸》。
召公担任太保,周公担任太师,他们向东征讨淮夷民族,灭掉了奄国,将封君迁至薄姑。成王回到奄国后,定居在宗周,创作了《多方》。
殷家的王权已被废黜,淮夷也已遭讨伐,成王回到丰邑,撰写了《周官》。他重新规范了礼乐制度,对各种制度进行了修改,这使百姓和睦相处,太平之声响彻四野。
成王征服东部的夷族后,息慎部族前来祝贺,成王赏赐他们财物,并要求荣伯创作了《贿息慎之命》。
临终之际,成王担心太子钊不能胜任国事,于是命召公和毕公率领诸侯辅佐太子,最终使太子登基。成王去世后,召公和毕公领导诸侯,带着太子钊去祭祀先王的祖庙,提醒太子钊在登基之前,要珍惜文王、武王所创造的不易,力求节俭,不追求无限欲望,要以诚实的态度执掌王位。这样创作了《顾命》。太子钊于是继位,成为了康王。
康王登基后,向四方诸侯发布普遍通告,宣扬以文王、武王的业绩为榜样,鼓励他们奉行正道。在成王和康王统治时期,天下十分安宁,刑罚被废弃超过四十年。
康王命令负责起草策书的毕公,将成周的一部分人民迁居新的里社,形成了能够提供保护的成周郊区,创作了《毕命》。
康王去世后,他的儿子昭王瑕继位。在昭王时期,自文王、武王以来形成的治国方略,即所谓的王道,已经衰落残缺。昭王前往南方视察后却未返回,最终在江河中身亡。他的死没有向四方诸侯公告,以掩盖他不光彩的行为。于是昭王的儿子满继位,成为了穆王。穆王继位时已经五十岁。王道式微,穆王怀念文王、武王治国的方略,决定任命伯礒为太仆正,管理国家事务并传达命令。这样,创作了《礒命》。国家重新回复了安定。
穆王计划出征征伐犬戎部落。大臣祭公谋父前来进谏:“不能轻率出征。古代先王强调德行,不过分炫耀武力。兵器常常被储藏,只在必要时才动用,这样才能展现威严。刻意展示武力会被视为轻慢,轻忽使用武力不足以引起敬畏。正如歌颂周文公的诗所言:‘整理好你的武器,收好弓箭,我所追求的是美德,在全国推广王道,用王道巩固天下。’先王关心人民,努力培养道德,纯化人性,丰富生活,培养技能。他们通过礼仪法规来教育人民,使他们致力于追求利益,避免受害,心怀仁政,畏惧惩罚。这样,先王才能传承业绩并不断发展壮大。我们家祖先代代担任农官,为虞、夏两朝贡献服务。当夏朝衰败时,我们家没有丧失管理农务的官职,而是坚持自己的职责,迁徙到戎狄部族地区,继续维护先王的德行,遵循先王创建的事业,学习先王制定的法规,日夜勤奋,恭敬谨慎,忠诚遵行。代代传承德政,不辱使命。到了文王、武王时代,继承前代光辉的美德,加之仁爱和和平的措施,尊重神灵,安抚百姓,无不欢欣鼓舞。商王帝辛行恶多端,百姓难以忍受,都欢迎武王的到来,于是发兵征讨商朝。所以先王并非崇尚战争,战争是为了保护百姓免受灾害。先王制定了制度,在天子都城的内五百里范围内实行甸服,城郊五百里范围内实行侯服,以侯服以外有武备需要的地区实行宾服,较远的夷蛮地区实行要服,更远的戎翟地区实行荒服。甸服区的诸侯祭祀天子的父祖,侯服区的诸侯祭祀天子的曾祖和高祖,宾服区的诸侯献上祭品,要服区的诸侯纳贡,荒服区的少数民族首领承认周王的统治,表示臣服。甸服每日祭祀,侯服每月祭祀,宾服每季进贡,要服每年纳贡,荒服终身效忠周王。先王推行这一祭祀制度,若有诸侯不参加日祭,就要反思自身修养,不参加月祀,就要检讨政令,不献祭品,就要修订法规,不纳贡,就要调整尊卑职责,不臣服,就要修整仁义礼乐制度等德行,依序修补这五个方面,不合者就要加强刑罚。于是,惩罚不参与日祭的,攻伐不参与月祀的,亲自出兵讨伐不按时献祭的,责备不按年纳贡的,告诉不表示臣服的。制定刑法,调动军队,备战讨伐,发布告示。如果命令内容不完整,就要提升自身修养,不劳民众远行。近处的诸侯都听命,远方的部落也都臣服。如今犬戎氏的领袖大毕、伯士终已亡故,其继任者仍遵守荒服表示臣服。您却打算按照不按时进贡祭品的要求征讨他们,并炫耀武力。这难道不是放弃先王的教诲吗?难道不是将先王的制度置于危险之中吗?我听说犬戎民族秉持着敦厚的风俗,遵循祖先的传统道德,坚守原则,始终保持纯洁和坚定。他们已经具备抵御我们的能力和基础。”穆王仍决定出兵征伐,最终获得犬戎应当纳贡的四只白狼和四只白鹿。自此以后,荒服地区的民族不再前来臣服。
在诸侯中出现了不和睦的情况,辅相甫侯对穆王提议制定刑法。穆王表示:“好,来吧!有关封国和采地的臣民,我会告诉你们关于刑罚的良好建议。我们现在的目标是安定人民,我们的选择是什么呢?不就是高尚的道德吗?我们要严肃对待什么呢?不就是五刑吗?在平时,我们要考虑什么呢?不就是权衡刑罚的严重性和适当性吗?原告和被告都在场时,狱官会通过观察他们的言辞、表情、气息、耳语、目光这五个方面来审理案件。如果这五个方面的审理得到确认,就会依照墨刑、劓刑、膑刑、宫刑、大辟这五种刑法进行判决。如果不能从这五个方面核实情况,就会根据罪行的轻重来处以五种罚金。如果罚金不能使被告满意,就会按照五类过失来判决。这五类过失包括倚仗官势、图谋私仇、与女性私通,接受贿赂,徇私枉法等。这些都需要仔细调查核实,如果与这五种过失相符,就会按照犯人的情况进行判决。如果判决五种刑罚有疑问,可以按照五种罚金进行判决;如果判决五种罚金有疑问,可以按照五类过失进行判决。通过审慎的考核,可以找出其中的合理性。检查核实必须要有多种途径,审理案件时应有多人合作。如果没有核实取证就不要轻易判决,要尊重天命,不可随意判决。判处黥刑时如有疑虑,可以从轻处罚,处以一百锾的罚金;但必须检查核实被告所犯的罪行。判处劓刑时如有疑虑,可以从轻处罚,处以二百锾的罚金;但必须检查核实被告所犯的罪行。判处膑刑时如有疑虑,可以从轻处罚,处以五百锾的罚金;但必须检查核实被告所犯的罪行。判处宫刑时如有疑虑,可以从轻处罚,处以六百锾的罚金;但必须检查核实被告所犯的罪行。判处死刑时如有疑虑,可以从轻处罚,处以一千锾的罚金;但必须检查核实被告所犯的罪行。对于墨刑的犯罪,共有一千条条目;对于劓刑的犯罪,共有一千条条目;对于膑刑的犯罪,共有五百条条目;对于宫刑的犯罪,共有三百条条目;对于死刑的犯罪,共有二百条条目。总之,判决五种刑罚的合计共有三千条条目。”这一法典被命名为《甫刑》。
穆王在位期间长达五十五年,后来去世。他的儿子共王鋢扈继位。
共王在泾水上游游玩,密国的诸侯康公随行。有三名女子私自逃到康公那里,康公的母亲对共王说:“你必须把她们献给国王。三只野兽就成群,三个人就成众,三名女子就成为珍宝。国王打猎不追求过多野兽,诸侯出行不用让众人下车行礼,国王纳妃不会从同一家庭选取三名女子。这三人都是美丽的女子。大家把这些美丽的女子献给你,你有何种德行可以应付?国王都难以承受,更不用说像你这样的小人物了!小人物拥有这些宝物,国家最终必将灭亡。”康公未将三名美女献出。过了一年,共王灭掉了密国。
共王驾崩,他的儿子懿继位为王。在懿王时期,周王室的衰落势头已经开始,一些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了他们对此的嘲讽。
懿去世后,共王的弟弟辟方登基,成为孝王。孝王逝世后,四方诸侯重新支持懿王的太子燮,他成为夷王。
夷王驾崩后,他的儿子胡即位为王,即厉王。在厉王统治的三十年里,他过于贪恋财富,亲近荣夷公。大臣芮良夫进谏厉王说:“王室是否将会走向衰微?荣公或许擅长独自占据财富,却不了解可能会面临巨大的灾祸。财富是自然界各种物质的产物,是天地间广泛存在的,企图个人独享,将带来无尽祸害。各种财物在天地之间人人都有份,怎能独自占有呢?独占的行为将引来众多怨怒,同时也会引发大的灾祸。用这种独占财富的思想来教导您,国王,您的统治是否能够持久?君临天下的君王,应该引导人们获取财富,将其均匀分布给全国人民。让神明、人民和各种物质都能得到合适的对待,这样您才能不时胆战心惊,担心怨恨会发生。正如《颂》中所说:‘有文德的后稷,能与天帝相配,使众人栖身生息,无不以您为楷模。’《大雅》中也说:‘广施恩德,周家获益。’这不是在告诉人们大家都会分享财富而不会遭遇大难吗?先王才能够将周家的统治延续至今。您现在却追求独占财富,这是否适宜呢?普通民众如果独占财富,就会被称为强盗,而国王竟然效仿,是否意味着归附您的人将会寥寥无几?如果荣公得到重用,周家必将覆灭。”但厉王未能听从芮良夫的忠言,仍然任命荣公为卿士,并授以权力。
厉王行为过于暴虐和傲慢,百姓议论纷纷。卿士召公劝谏厉王说:“百姓难以忍受您的暴虐政策。”厉王怒不可遏,找来卫国的一位巫士,命令他监视议论者,只要发现,立即报告,然后将他们全部处死。这一举动使议论减少,但也导致四方诸侯不再前来朝贺。
在第三十四年,厉王的统治变得更加严苛,国内的百姓不敢轻易发表意见,即使在道路上相遇,也只能通过目光传递信息。厉王感到高兴,他向召公说:“我已经成功制止了议论,人们不敢随意妄言了。”召公却说:“这就像是堵塞了言路。防范百姓言论的方式,已经超过了防范水患的重要性。如果水流被堵塞而发生决堤,造成的伤害将更为严重,百姓也是如此。治理水患的人会采取畅通其道的方法,治理百姓的人应该采取宣泄的方式来保持言路的通畅。天子处理政务时,不仅让三公九卿,甚至一般官员都能提交讽刺政治的诗篇,盲人音乐官员也会奏乐,史官会编写史书,乐师则传达箴戒之言。盲人朗诵三公九卿和一般官员所作的诗篇,有失明而有眼睛的人宣读箴戒的劝导,百官进谏,底层的民众通过上级传达他们的意见,亲近的臣子充当规劝的角色,内外的亲属和大臣纠正国王的过失,监督国王的行为是对是非的,太师太史提供教导,朝廷中年长的老臣辅助处理,然后再由国王自己仔细考虑决定。这样各项政务就能有序进行,而不会引发混乱。百姓有发表意见的权利,就如同大地有山川,财富物资由此产生;就像大地有高原、低湿地、平原和灌溉地,衣食材料也由此生长。言路畅通有如人们思虑在心中,逐渐通过口舌宣扬。倡导善行和防备败坏,都是财富物资衣食材料产生的关键途径。百姓思虑心中,逐渐从口中流露,这是成熟考虑后的结果。如果堵住他们的嘴,支持您的人还能有多少呢?”
厉王未能接受这些建议。国内再也没有人敢评论政治,经过三年,人们结合起来发动叛乱,袭击了厉王。厉王被迫流亡至彘地。
厉王的太子名叫静,曾藏匿在召公的家中,当地百姓得知后围住了他。召公说:“我曾多次劝谏国王,但国王未能接受,如今导致了这场灾难。现在如果杀了国王的太子,国王可能会认为我将他视为仇敌,发泄愤怒。作为一名臣子,即使身处险境,也不应怀恨,受责备也不应发怒,更何况是事奉天子呢!用我的儿子替代国王的太子,太子最终逃离了。”
召公和周公这两位辅相共同负责处理政务,这段时间被称为“共和”时期。在共和的第十四年,厉王在彘地去世。太子静在召公的庇护下成长,两位辅相决定共同支持他登上国王的宝座,他即位为宣王。宣王登基后,受到两位辅相的协助,秉承文王、武王、成王、康王的优良传统,治理政务。各方诸侯重新宗奉周家王室。十二年后,鲁国的武公前来朝拜。
宣王并未重视农事,也没有去耕种自己的田地,文公劝谏道:“不可忽视耕种田地。”宣王未予理会。三十九年,在千亩田地交战时,宣王的军队被姜氏部落打败,全军溃散。
宣王失去了被姜氏部落击败的军队,于是在太原地区开始计点民众以准备征兵。大臣仲山甫进言说:“不应该通过计点民众来征兵。”宣王未能听取忠告,仍然进行了人口普查以便征兵。
经过四十六年,宣王去世,他的儿子幽王宫涅继位。
在幽王二年,发生了渭水、泾水和洛水三条河流流域的地震,位于西周都城附近。大臣伯阳甫表示:“周家将要灭亡了。天地的自然之气,是不会失去其运行秩序的;若发生失序,必是有人扰乱之故。阳气被压制不能升腾,受到阴气压迫不能上升,地震发生。如今三条河流地区发生地震,正是阳气失去高位,被阴气所制。阳气失位于阴气之下,河流源头必然被阻塞;河流源头的阻塞与国家的气运相关,国家必然衰亡。水土之气通畅湿润,供给人民生产作物。土气不畅,人民将缺乏财富和物资,何可期待?古代伊水、洛水干涸导致夏朝灭亡,黄河干涸导致商朝灭亡。如今周家的德运类似夏、商朝的末期,水源遭到封闭,被堵塞的水源将枯竭。一个国家的气运依赖于山川,山陵坍塌、河流干涸是国家灭亡的征兆。河流干涸将引发山陵坍塌。国家的衰亡将不超过十年,这是从一到十再循环的周期。上天决定抛弃哪个国家,其灭亡不会超过一个纪元。”就在这一年,渭水、泾水和洛水三条河流干涸,岐山发生坍塌。
经过三年的时间,幽王对褒姒产生了深厚的宠爱。褒姒生下了一个儿子伯服。幽王有了想法,打算废黜太子。太子的母亲是申国诸侯的女儿,后来成为了幽王的王后。不久,幽王与褒姒结缘,深感钟情,计划废黜申后,除去太子宜臼,并立褒姒为王后,将伯服封为太子。
周朝的太史伯阳甫在阅读相关历史记载后说:“周家将要亡国了。”在夏后氏衰落之时,有两条神龙降临在夏帝的宫廷,它们自称:“我们是褒国的两位先君。”夏帝进行占卜:杀死它们、赶走它们或者让它们留在宫廷中,这三种情况都不吉利。最终占卜结果是,保留它们的唾液,并将唾液保存起来,这才吉利。于是摆设祭品并宣读奏文,向神龙宣示。神龙飞走了,但它们的唾液留了下来,被收藏在匣子里并擦去痕迹。夏代覆灭后,匣子和其中的唾液传承给了殷家。殷代覆灭后,这只匣子又被传到了周家。经过连续三代,谁也不敢打开这只匣子。到了厉王末年,匣子终于被打开,里面的唾液完全流落在宫廷地面上,无法去除。厉王让妇人们裸体喧嚷,地上的唾液转化成了一只类似黑色蜥蜴的怪物,进入厉王的后宫。后宫一个七岁的童妾遇到了这只怪物,随后长大成人时,没有丈夫却生下了孩子,她害怕遭受指责,于是弃置了婴儿。在宣王时代,女童唱着歌谣:“山桑制成的弓,箕木编织的箭袋,这必然会导致周国的灭亡。”宣王听闻此事后,有一对夫妇正在贩卖这种弓和箭袋,宣王派人抓住他们准备处死。这对夫妇逃跑时,在路上碰到了之前被抛弃的孩子,同情之下收养了她。随后,他们逃离了,来到了褒国。褒国人民承认自己的罪过,为了赎罪,将之前被抛弃的女孩献给周王。这个被遗弃的女孩来自褒国,即褒姒。当幽王统治第三年,他进入后宫,看见了褒姒,深感宠爱,于是褒姒生下了儿子伯服。最终,申后和太子被废黜,褒姒成为了新的皇后,伯服成为了太子。太史伯阳甫感慨地说:“祸患已经发生,已无法挽回!”
褒姒不常笑,幽王费尽心思试图让她开怀大笑,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她依旧不为所动。幽王在国境边缘建造了高大的烽火台和鼓风箱,用于点燃烽火以示有敌寇入侵。四方诸侯见到烽火信号后纷纷前来支援,但一到后发现并无敌寇,于是褒姒欣然大笑。这一举动令褒姒开怀大笑,幽王深感欣喜,频繁点燃烽火。这种做法导致信任丧失,随着时间推移,四方诸侯也逐渐不再前来支援。
幽王委任虢石父为卿士,赋予他政治权力,但国内百姓对此心生怨恨。虢石父性格狡猾巧言,擅长奉承和迎合贪婪,幽王却信任他。他还参与废黜申后和太子。申侯愤怒,与缯国和西方夷族犬戎联合进攻幽王。幽王点燃烽火请求诸侯支援,没有一支援军前来。最终,幽王被杀害于骊山脚下,褒姒被俘,周朝的财富被带回西方。于是,四方诸侯按照申侯的愿望共同立下幽王的太子宜臼为新的国君,这便是平王,用以奉行周家的祭祀。
平王登基后,将都城迁往东部的洛邑,以避免受到西方戎族的威胁。
在平王时期,周朝王室衰落,诸侯国相互间出现强国并吞弱国的情况。齐国、楚国、秦国和晋国开始逐渐壮大,政治格局受到四方诸侯的领袖所左右。
四十九年,鲁国的隐公继位为国君。
五十一年,平王去世,太子癢父早已去世。平王的孙子林被立为新国君,即桓王。
桓王统治三年间,郑国的庄公前来朝拜,但桓王未能礼贤下士予以适当礼遇。
五年,郑国因不满而采取行动,未经周天子允许就直接兑换了鲁国的许田,用以代替郑国协助周天子祭祀泰山的邑田。八年,鲁国发生内乱,隐公被杀,桓公登基。
十三年,周王决定讨伐郑国,但郑国的将领射伤了桓王,使他不得不离开郑国返回。
二十三年,桓王驾崩,其儿子庄王佗继位。
庄王四年,周公黑肩计划废黜庄王,使王子克继位。辛伯将此报告庄王,庄王将周公处死。王子克逃至燕国。
十五年,庄王去世,庄王的儿子矨王胡齐继位。
矨王三年,齐桓公开始称霸。
五年,矨王去世,庄王的儿子惠王阆继位。
惠王二年,早前庄王的宠姬,名为姚姓女子,生下儿子颓,颓受到了深深的宠爱。惠王继位后,他强行占用大臣的园地作为养动物的苑囿。大服边伯等五人作乱,计划召集燕国和卫国的军队,发动对惠王的进攻。惠王被迫逃到温地,随后在郑国的栎地居住。边伯等人支持废立惠王的弟弟颓为新国王,并举办了各种音乐舞蹈表演来娱乐。郑国和虢国的国君对此感到愤怒。
四年,郑国和虢国的国君攻击并击败了周王颓,将其重新送回惠王。惠王在位十年间,颁布政令宣布齐桓公为诸侯之首。
二十五年,惠王去世,他的儿子郑继位为襄王。
襄王的母亲已故,后母名为惠后,生下儿子叔带,并受到惠王的宠爱。襄王对叔带心生忌惮。三年,叔带与戎族和翟族密谋袭击襄王。襄王计划处死叔带,但叔带逃至齐国。齐桓公派管仲前往周国平息戎族,派隰朋前往晋国请求援助。襄王以礼节款待管仲,但管仲谦卑地辞谢,称自己只是低贱的小官,不应违背春秋时节礼仪去见上卿。襄王坚持他是自己的舅父家的使者,不应违背命令,嘉奖其功绩。管仲最终受到下卿礼遇,返回齐国。九年,齐桓公去世,十二年,叔带回到周国。
十三年,郑国进攻小国滑国。襄王派大服游孙和伯服前去为滑国求情,但却被郑国人拘禁。郑文公因为襄王在巡游中未送玉制酒杯给郑厉公感到不满,又因襄王偏向卫国和滑国而怨恨,所以将伯服囚禁。襄王发怒,计划用翟族讨伐郑国。富辰提醒说:“周家东迁时依赖晋国和郑国。子颓的叛乱也是由郑国平息的。如今仅因小事抛弃他们,是否明智?”襄王未予听从。十五年,派翟族军队讨伐郑国,襄王感激翟族,甚至考虑要娶翟族女子为王后。富辰再次进谏:“先王们受过郑国的助力,如今不应因小怨忽略亲族,亲近翟族。”襄王仍不听从。十六年,襄王废黜了翟族王后,引起翟族人的不满,导致谭伯被杀害。富辰意识到自己多次劝谏无果,为避免被襄王怀疑怨恨,他决定亲自带领私家部队与翟族人激战。
惠王时,王后曾试图推动王子叔带即位,为此派遣她的亲信开路,使得翟族人进入周家领地。襄王被迫逃往郑国,郑国将襄王安置在氾地。而子带被立为国王,将之前被襄王废黜的翟族王后接至身边,共同居住在温地。十七年,襄王向晋国紧急报告情况,并请求援助,晋文公出兵将襄王送回周国并诛杀了叔带。为了表示感激,襄王赐予晋文公玉器圭、香酒鬯以及弓箭,任命他为四方诸侯的首领,还将河内地区让渡给晋国。二十年,晋文公召见襄王,两位君主在河阳、践土交会,四方诸侯前来朝拜。为避免以臣召君的局面,文中描述只提到“周天子在河阳巡视”。
二十四年,晋文公去世。
三十一年,秦穆公辞世。
三十二年,襄王离世,儿子壬臣继位为顷王。
顷王六年后,驾崩,儿子班即位为匡王。
匡王六年,驾崩。他的弟弟瑜继位,即定王。
定王元年,楚庄王率军讨伐陆浑地区的戎族,途经洛地驻扎,出于取而代之周王朝的企图,派遣使者询问传国宝九鼎的情况。定王命王孙满善辞回应,楚军于是撤退。十年,楚庄王围攻郑国,郑国国君投降,不久后又恢复了郑国。然后,楚庄王在十六年逝世。
二十一年,定王去世,儿子夷即位为简王。
简王十三年,晋国废黜了厉公,迎立子周为新国君,即悼公。
十四年,简王去世,儿子泄心继位为灵王。
灵王二十四年,齐国的崔杼谋杀了国君庄公。
二十七年,灵王驾崩,儿子贵继位为景王。
景王十八年,其后妃所生的太子早逝。
二十年,景王偏爱子朝,并欲立他为国君,不料却在自己驾崩之际发生。子丐与其亲信争夺国王之位,百姓支持长子猛继续统治,但子朝发动进攻杀死了猛。猛继位后不久也被杀害,遂被称为悼王。随后,晋国发动进攻,击败子朝,使丐继位为敬王。
敬王元年,晋国派人将敬王带回,子朝已自立为王,故敬王只得居住在泽地。四年,晋国诸侯共同送回敬王至周国,子朝投降,各国一同修筑都城。随后,子朝及其亲信再次发动叛乱,敬王逃往晋国。但十七年,晋定公将敬王再次送回周国。
三十九年,齐国的田常杀害国君简公。
四十一年,楚国灭掉了陈国。同时,孔子去世。
四十二年,敬王去世,儿子仁即位为元王。
元王八年,驾崩,儿子介继位为定王。
定王十六年,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共同灭掉了智伯,分别占领智伯的原有领土。
二十八年,定王去世,长子去疾即位,他即是哀王。
哀王登基仅三个月,弟弟叔趁机袭击杀害哀王并自行登基,此人即为思王。思王的统治仅持续五个月,他的少弟嵬发动攻击,杀害思王并自己登上王位,成为考王。值得一提的是,哀王、思王和考王均是定王的子嗣。
考王十五年驾崩,他的儿子威烈王午继续执掌王权。同时,考王还封授了他的弟弟在河南地区,使其成为西周的桓公。桓公的地位填补了由于周公遇害而产生的空缺。桓公辞世后,儿子威公继承了王位。威公去世后,儿子惠公接任,而他的幼弟则被封在巩地,成为东周的惠公。
威烈王二十三年,九鼎发生动荡。他颁布命令,将韩、魏和赵分封为独立的诸侯国。
二十四年,逝世,他的儿子安王骄继续执掌王权。在这一年,楚国的声王遭到强盗杀害。
安王即位二十六年后,去世,他的儿子烈王喜接替了王位。
烈王二年,周朝的太史儋预言给秦献公说:“周初与秦国联合,但后来秦国因周平王封之为诸侯而分离,但五百年后将再次合一,之后又要在十七年内出现一个霸王。”
十年,烈王去世,弟弟扁继位,即为显王。
显王五年,向秦献公致贺,献公在诸侯中被尊称为方伯。
九年,将祭祀周文王和武王的祭肉奉送给秦孝公。
二十五年,秦国在周朝的中心地区会见四方诸侯。
二十六年,周国正式将方伯的尊号授予秦孝公。
三十三年,对秦惠王表示祝贺。
三十五年,再次将祭祀周文王和武王的祭肉送给秦惠王。
四十四年,秦惠王正式自称国王。诸侯纷纷称王。
四十八年,显王去世,儿子慎靓王定继任王位。
慎靓王六年后,驾崩,儿子赧王延继续掌管王权。而在赧王的时代,东周公和西周公分别治理各自的地区。赧王决定将都城从成周迁至西周的王城。
武公的长子太子去世了,而其余五个儿子都是庶出,没有合适的嫡子可以继承太子之位。司马翦向楚王建议:“不如通过土地赠予公子咎,请求立他为太子。”左成却表示:“这样做不行。如果我们将土地赠予公子咎,但周王并不听从我们的建议,那么您的计划就会失败,与周王的关系也会疏远。我们不如先去询问周王希望谁成为太子,然后秘密告诉翦,由翦再向楚国请求土地资助。”结果,西周果然立了公子咎为太子。
八年,秦国进攻了韩国的宜阳,楚国派兵支援宜阳。由于楚国怀疑周朝与秦国勾结,计划对周朝发动进攻。智者苏代替周王游岁楚王说:“为何将周朝援助秦国视为威胁?若说周朝对秦国的援助多于对楚国的,就是为了将周朝纳入秦国的势力范围,从而称其为‘周秦’。周朝明白这一命运,必将被纳入秦国的统治,这正是帮助秦国达成的巧妙计策。若王能遵循我的计谋,周朝的援助将使秦国对其更友好,若不援助,周朝亦会对其友善,以远离秦国。周朝与秦国断交,终将归于楚国。”
秦国借用东周与西周之间的通道,准备进攻韩国,这让周朝感到担忧。若借给秦国,担忧韩国;若不借,又害怕秦国。谋士史厌建议周王:“不妨派使者前往韩国告知韩公叔:‘秦国敢通过周朝进攻韩国,是因为他们相信东周的帮助。或许我们可以给予周朝一些领土,派使者前往楚国作为人质,以取得秦国的信任。’秦国会怀疑楚国,不再相信周朝,韩国也将免遭攻伐。然后向秦国表示:‘韩国勉强同意让周朝获得一些领土,这引起了秦国的怀疑,周朝不得不接受。’秦国不会找借口拒绝,从而可以顺利从韩国获取土地,同时又遵从秦国。”
秦国召见西周君,但西周君因害怕前往,派人告知韩王:“秦国召见西周君,准备派兵攻打您南阳,韩王不妨派兵前往南阳。这可以成为周朝拒绝秦国的借口,周君不会进入秦国,秦国也不敢跨越黄河攻打南阳。”
随后,东周与西周之间爆发战争,韩国支援了西周。一名使者替东周游岁韩王说:“西周曾是过去天子的国家,珍贵的宝物和玉石众多。韩王可以暂缓出兵,施以恩惠于东周,西周的宝物必将归于韩国。”
王赧自称名义上的周王。
楚国围困韩国的雍氏城,韩国请求东周提供甲兵和粮食援助。面对这一局势,东周君感到忧虑,便召见苏代并向他陈述情况。苏代说:“这并不足为忧!我有方法让韩国不再征求周朝的甲兵和粮食,同时我也能协助您获取韩国的支持。”周君表示:“若您能做到,我愿将整个国家听从您的安排。”苏代前去与韩国的首相交谈:“楚国围困雍氏城,原计划三个月攻克,但已经过去了五个月,楚国显然已经疲惫不堪。相国您派遣使者前往东周征取甲兵和粮食,实际上传达了楚国韩国的疲惫状态。”韩相国回应:“这个情况很好。但是派遣的使者已经启程了。”苏代继续说:“那为何不将高都割让给周朝呢?”韩相国生气地表示:“我们已经不再向东周征取甲兵和粮食,这已经足够,为何还要把高都让给周朝?”苏代解释道:“让高都归还周朝,周朝将对韩国表示感激,秦国听闻后一定会对周朝产生愤怒,不再与周朝保持联系。尽管高都会被割让,但周朝能够保全,秦国则难以理解,因而不会与周朝合作。”相国表示:“非常好。”于是高都果然割让给了周朝。
三十四年,苏厉对周君说:“秦国攻克了韩国和魏国,击败了魏将师武,向北攻取了赵国的蔺、离石二县,这一切都是白起的功劳。这位将军善于运用兵力,又得到天命的庇佑。如今他又率领军队出征攻打梁国,若梁国被攻破,周国将处于危险之中。您为何不派人前去劝说白起呢?您可以这样说:‘楚国有一位叫养由基的人,精通射箭之术。他能够在百步之外射中柳叶百发百中。左右观望的人数有好几千,都称赞他的箭术高超。但有一位汉子站在他身旁,说:“好,可以教他射箭了。”养由基大怒,抛下弓弩,紧握剑道:“你有什么资格教我射箭?”那人回答:“我不是说我能教你如何伸直左臂撑住弓身,如何屈曲右臂拉开弓弦。一个人在百步之外射中柳叶百发百中,如果不在状态最佳时停下来,过一会儿力气减弱,身体疲累,弓姿不正,箭矢射出不准,只需一发不中,那百发就全都无效了’。现在,您已攻克了韩国和魏国,击败了师武,夺取了赵国的蔺、离石二县,您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如今您又率军出征攻打梁国,若此次战事失利,前功尽弃。您不如谎称有病,避免出征攻打梁国。”
四十二年,秦国违反了与魏国签订的条约,发动了在华阳的袭击,针对魏国的将领芒卯。马犯对周君说:“请允许我前去请求梁国来协助筑城保卫周的国都。”于是他向梁王表示:“由于周王担心秦国的进攻,犹如身陷重病,若是陨落,作为周王的臣子,我马犯也必将一同消亡。我请求将九鼎宝器通过我送给您,您应当设法挽救我马犯。”梁王回应:“非常好。”出于信任,梁王提供了士卒,派马犯前往西周都城驻防。随后,他前往秦王处并告知:“梁国的意图并非要驻防于西周都城,而是计划攻伐周室以夺取九鼎宝器。如果您不相信,请试着出兵至边境观察梁王的行动变化。”秦国果然出动军队。马犯再次去见梁王,提出:“周王的病情加重,我请求在有合适机会时将九鼎宝器重新交还给您。目前,您应当允许士卒前往周国,因为诸侯各国已开始产生疑虑,而今后无论您要执行何种行动,都难以获得信任。不如让这些士卒代表梁国在周的国都筑城,以掩饰平息事端。”梁王答应:“甚好。”于是这些梁国士兵被派往周的国都进行筑城工作。
四十五年,周君前往秦国,有人对周的公子周最提议:“您或许可以赞美秦王的孝心,提出将周的领地作为宣太后的居所,以此来获得秦王的欣赏。这将为您与秦国建立友好关系创造条件。若友好关系确立,周君必会视之为您的功劳。但若关系恶化,劝说周君前往秦国的人将受到指责。”秦国进攻周国,周最则对秦王陈词道:“以您为首的顾问不应当进攻周国。攻打周国虽会获得狭小领土,却难以获得实质利益。从声誉角度而言,进攻天子之国将使天下恐惧。秦国的威名被天下所惧,必会导致其他诸侯国联合齐国对抗秦国。军队疲惫于进攻周国,联合行动还会加重负担,致使秦国无法名副其实地称王于天下。若天下一致联合削弱秦国,您的法令便无法在诸侯国中得以推行。”
五十八年,韩国、赵国和魏国联合抵抗秦国。周君派遣其相国前往秦国,因为秦国轻视周的相国,他在途中折返。有人对相国说:“秦国对您是轻视还是重视,相国未必能够明了。秦国想要了解韩、赵、魏三国的态势。您可以前往秦王那里陈述‘请求就东方局势作汇报’,秦王必会高度重视您。秦国的重视即是对周的重视,周将获得秦国的尊重;齐国的尊重同样如此,这将有助于周与强国保持良好关系。秦国相信周的话,遂派兵进攻韩国、赵国和魏国。
五十九年,秦国夺取了韩国的阳城和负黍。西周感到恐惧,决定背离秦国,与东方诸侯国联合,采取合纵策略,率领天下精锐军队攻打秦国,以封锁通往阳城的道路。秦昭王感到愤怒,派遣名叫詉的将军进攻西周。西周君前往秦国,谦卑地认罪,并献上了三十六个邑的土地和三万名人口。秦国接受了这一献地和人口,将西周国君遣返。
周君、王赧离世后,周家的百姓纷纷向东逃避。秦国没收了九鼎宝器,并将西周的宫廷迁往惮狐地。在接下来的七年里,秦国的庄襄王推翻了东、西周的统治。东、西周的领土被并入秦国,周朝的命运走到了尽头,再也没有人继续主持国家祭祀。
史学家太史公提到,一般学者认为周朝在讨伐纣王后将都城设在了洛邑。综合实际情况来看,并非如此。武王虽然兴建了洛邑,但成王曾咨询召公是否适宜将都城设在这里,结果只是将九鼎摆放在了这里,而周王室实际上将都城重新设在了丰、镐等地。直到犬戎族击败了幽王,周王室才迁至洛邑。关于周公“安葬在我们京都的毕地”的说法,毕地实际位于镐都东南的杜地一带。秦国最终结束了周朝的统治。汉朝兴起九十多年后,皇帝前往泰山封禅,途中经过河南,在搜寻周家后裔时,封赐周家后代姬嘉三十里的土地,赐予他列侯的尊号,名为周子南君,地位与列侯相当,以便供奉他的祖先祭祀。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