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87岁老兵接受慰问时掏出破包,领导看后惊呼:赶快上报给国家

11年87岁老兵接受慰问时掏出破包,领导看后惊呼:赶快上报给国家

00:00
13:56

2011年,河南省委书记下乡慰问时走进一户房屋破败的老兵家中。本以为这只是一生活清贫急需救助的老人,然而墙上的一幅照片引起了省委书记的额外关注。

询问之下,老人拿出了一个破布包裹,这其中的东西令领导大为震惊,并由此引出了一段极为不平凡的故事。

这位老人是谁?他的包裹中放了什么?他的背后又藏着怎样的故事?

盐碱地奇迹猛增收,穷老兵无私建家乡

在河南省濮阳市白衣阁乡的北街村,提起李文祥的名字一定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且任谁都能边竖着大拇指赞不绝口,边讲出好几段关于他的故事来。

他这样被人们记在心里,是因为他这一生都将人民挂在心头。

1962年,国家经济困难,苏联背信弃义,乡里老百姓们的日子过得苦不堪言。

突然有一天,北街村回来了个退伍老兵,他看起来神采奕奕浑身干劲,满口承诺着要让乡亲们吃上饱饭。

正所谓“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因为离家已久,很多人已经不认识李文祥了。但他却熟悉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棵老树,他爱这里,誓要让这里成为人人得以丰衣足食的世外桃源。

北街村土壤贫瘠,大部分都是盐碱地,粮食种在里面产量少得可怜。

所谓盐碱地,就是土里的盐分过多,一般降水少而蒸发量大的地区就容易出现这种情况。所以治理盐碱地的有效办法就是增加土壤水分。

李文祥是农民出身,又曾在福建和妻子种过水稻。

经过多日的实地查探和冥思苦想,他发现北街村土壤虽先天条件不好,但临近黄河,洼地还多,若是能通过人工干预引来黄河水,必能成为种水稻的好地方。

于是李文祥担任稻改队长,带着乡亲们挖沟渠,引河水,整土地,修水田。

他整日都在地里,总是冲在前面拿着锄头领着青壮汉子们干活,愣是将那一亩地仅能产出两三百斤粮食的瘠田变成了能产一千多斤的沃土。

这是整个北街村足以载入史册的壮举,也是震惊全乡的一件大事,因为自此乡亲们结束了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结束了吃救济粮的历史,向着小康迈进。

不久后,由李文祥带领开拓出的稻田获得国家认可,成为“国家优质水稻示范区”。

看着大家都能吃上饱饭,李文祥发自内心的高兴,心里的大石头落了下来。不过他的目标并未止于此。

除了是稻改队长,他还是北街村大队长,相当于现在的村支书,他深知自己肩上还有更长远的任务。

孔夫子言,治民有三阶段:“庶之,富之,教之”,现在人民基本生活已得到保障,李文祥的下一步就是带着乡亲们赚大钱。

靠着长远的目光和不俗的智慧决策,他带着村民建起了养殖场,种起了西瓜,还发展起了小麦加工企业。

没本钱,李文祥就自掏腰包捐木料,买设备,自己原先积攒的一笔丰厚积蓄都被他拿出来支援乡村建设了。

原本靠天吃饭的穷乡僻壤向着市场经济接轨,乡亲们的钱包越来越鼓,但李文祥的日子越过越“穷”。

家家户户盖起来新房子,他却仍住矮泥房,大家都吃上了大鱼大肉,他却仍一日三餐粗茶淡饭。

紧接着,李文祥又带头捐款修马路,建学校,让北街村的每一条路都能开得进来做生意的大货车,让这里出生的每一个孩子都能轻而易举地走进课堂接受教育。

人们提起李文祥时总禁不住眼含泪水,这是北街村的大救星,是党派来的真正的父母官。

然而对于这位伟大的老党员,乡亲们除了知道他曾当过兵外,其它的一概不知。李文祥似乎不愿提及过往,甚至连他的子女也知之甚少。

莫非他有一段特别的过去?人们对此愈发好奇,这为他镀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直到多年以后,这个“秘密”随着县委书记卢展工的到访被揭开了,原来藏在李文祥身后的,是一段了不起的传奇故事。

一缕清风过,半生深藏功与名

2011年年初的一天,卢展工进入李文祥住的这座破败的小屋。他环顾四周,看见整个屋中最值钱的东西就是一个旧电视和一个已经生锈的老缝纫机。

见状,卢展工嘴角带笑,一脸温和,他原想询问下对面这位老人为何过得如此清贫,但墙上的一幅照片却转移了他的注意力,他不由得抬起头细细端详起来。

照片上是一位身着军装的战士,他正值盛年,雄姿勃发,浑身尽是英勇神武之姿。

可以看出,这照片上的人正是李文祥。因为尽管现在的他已至迟暮满鬓霜白,但那股永不会磨灭的精气神犹在从他言谈举止间散发。

卢展工忍不住发出一阵阵惊叹和好奇的发问。

这一连串的真诚问询,让李文祥无可奈何的从那已旧的裂纹的抽屉中抽出一个更加破旧的布包,如对待珍宝般小心翼翼的将其打开,拿出藏在里面的物件来。

正是这其中的物件,讲述了李文祥的过往,也让卢展工的心沸腾到无法抑止。

卢展工瞪圆了眼,以最高的敬意注视着那里面的多枚军功章和荣誉证明。有一等功、二等功、特等功奖章,还有战斗模范,解放奖章,人民功臣等荣誉。

这其中的任意一项荣誉,都意味着李文祥曾在战场上以性命拼杀救国,意味着他曾从阎王殿门口走过。

直到这时,大家才知道李文祥究竟是一位怎样的英雄。

他在1925年生于北街村,二十岁刚出头的时候入伍参军。那时正值解放战争由战略反攻向战略决战的关键时期,李文祥英勇无比,几乎参加了这期间的每一场著名战役。

1948年9月,济南战役打响。李文祥身为华东野战军中的一员,负责攻打济南外城的永镇门。

蒋介石万分看重济南的战略地位,以重兵把守此处,让本就易守难攻的济南城墙愈发坚硬。

敌人整整设置了三层火力网,还辅以各种先进的武器装备,解放军在城外寸步难行,伤亡惨重。

为扭转局势,解放军挥员当即召集党员组成冲锋队,准备迎着枪林弹雨去炸城门。

那时的李文祥还不是党员,但他依旧坚定的从队伍中站出,他早就决定以生命拥护党了。他动作麻利的将炸药包放于手推车上,视那直冲而来的枪炮于无物,呐喊着冲向城门。这个时候,死亡的威胁于他而言已不值一提。

幸运的是,他顺利冲了过去,成功炸开了城门,让整整七支部队冲入济南城,直接把国民党军打了个措手不及,对攻下济南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正是在此处,李文祥拿到了他的第一枚军功章,此后他的每一枚功章都是以这种不要命的韧劲拿下的。

那么这样功绩卓著的军人,为何会在建国后隐居在农村继续过苦日子,还不愿透露自己的过往呢?

“我是黄河的儿子”

新中国成立后,天下太平,李文祥认为自己的使命已完成,便离开了部队。刚复员时,李文祥被安排到福建省建设厅。以他的战功,当个厂长都绰绰有余,但李文祥拒绝了。

他觉得自己文化不够,应该把机会留给更有能力的人,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不过即便如此,他作为18级干部,每月已经有66元的工资。

在那个年代,这笔收入要超过多数普通家庭,如此积累,必定能过上十分富裕的日子。

在福建,李文祥和陈宝珍相爱并组建了家庭,他们过着幸福安稳的日子。但李文祥却并不打算如此度过下半生。

陈宝珍这位朴实的妇女敬佩丈夫那颗赤子之心,愿尊重丈夫的一切正确决定,哪怕这会让他们的生活走向艰辛。

六十年代的国家经济困难,李文祥再次冲在前面。妻子跟着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从待遇丰厚的干部岗位下放到农村,做带领乡亲们致富的勤恳黄牛。

初回北街村时,历经世事变迁,李文祥在这里连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都没有。他和妻子只能住在破庙里。

这里冬天北风呼啸夏天闷热难耐,老鼠在屋中大摇大摆,蛇鼠虫蚁更是不计其数。他们一句怨言都没有,定下决心要扎根于此。

后来看着村庄在自己的努力下越来越好,李文祥的干劲越来越足。不过他并没有急着给自己和妻子建一座房子,而是能省则省,有一分钱就往村里投一分钱。

这些年里,他们搬了好几次家,一直到干了十几年的村支书后才建起来那简陋的三间小屋。

“我是党员,还是黄河的儿子,出力的事要冲在前面,享乐的事要放在后面。我们应是给百姓造福的,不是给自己赚舒服日子的!”

这是李文祥的信念,也是他的实际行动。他的房子,是在乡亲们建好各自的房子后他才建的。

在这期间福建建设厅的同志曾多次来找他回去,要恢复他原先的干部待遇和工作岗位,都被他拒绝了。甚至县里民政局得知他生活清贫,要来给他翻修房子也被拒绝了。

“我是党员干部,绝不给国家多添一点麻烦。房子能住人就行,不必翻新!”

后来,民政局的同志们只能趁着李文祥去市里开会的三天时间,连忙背着他将房子粉刷一新,给他安上热水器和取暖器,建上方便舒适的卫生间与厨房。

李文祥回来后见到焕然一新的房子却十分不高兴,说道:“早知道你们这样我就不出去了!”

对于自己以往的功绩,李文祥不光没有跟乡亲们提过,甚至连自己的孩子都没说过。他平日里处事低调,只是默默的做,嘴上说的却很少。

从决定回村的那一刻起,他就将那些军功章用布包裹起来压在箱底,要让自己做那最不起眼的托举人民的土地。

结语

英雄有很多种,那建功立业坐高位领导人民的是英雄,研究飞机大炮保护人民的是英雄,而如李文祥这般,战乱时扛枪上战场出生入死,和平时卸甲归田做基层无名小卒,也是英雄。

他两袖清风一辈子,厚了人民薄了自己。功名利禄于他如浮云,荣华富贵于他如粪土。这是中国千百年来圣人修的心境,李文祥应永恒存于人民心中。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与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