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青年说⑧|春节偷跑出门开钟点房,不必将家庭污名化或神圣化

新年青年说⑧|春节偷跑出门开钟点房,不必将家庭污名化或神圣化

00:00
06:18

日前,有媒体刊发了一篇文章《春节第五天,我又偷跑出门开钟点房了》,引发了不小的关注。这篇文章是一位返乡者的自述,春节在家里待得不太舒适,宁愿去开个钟点房享受片刻的宁静,获得短暂的独处时间。

文章发布后登上了热搜,却迅速带来了争议。支持者高呼“家庭确实让人疲惫”,并表示深有同感;反对者却说“家不该是温暖的吗”,指责作者过于矫情。一个个人化的描述,似乎演变成了两种理念的较量——个人的需求和家庭的规训,陷入了剑拔弩张的对立。

但任何一种将家庭简化提纯的逻辑,都会有一些漏洞。千千万万个家庭,也有千千万万个面貌,这很难一概而论。从自己的家庭经验出发,去看待别人的家庭故事,难免会生出一些同感或无感、共鸣或不解的意见。汇集到网上,也就成了争议。

其实每年春节,类似的话题都会涌现。诸如断亲、压岁钱、亲戚的盘问、回老家住宾馆等等,这些都可谓是一年一度返乡文学的热门话题,“开钟点房”也可归入这个范畴之内。仔细想想,之所以出现这种舆论现象,或许也只是因为——春节只有一周左右的假期。

春节假期占全年的比重很小,这也意味着大规模的家庭团聚才是个“非常态”的生活经验。在这个特定时段,代际、地域、思维模式、行为习惯的冲突也可能会集中爆发。

这很有戏剧性,但也有时效性。费孝通先生曾经将乡土社会里的差序格局比喻为“水波纹”,亲人关系以自己为中心愈推愈远、愈推愈薄。而随着春节假期结束,水波纹也就会鞭长莫及,那些春节期间许许多多的冲突,自然如流水无痕般消弭。那些扯破喉咙的论战,又会随着办公室开门瞬间戛然而止。

不过,在一个特定时段去观察社会意识的变化也是有意义的。但是人们也不必被某种标签化的家庭概念所绑架,为家庭赋予某种先验的内涵,将家庭污名化或是神圣化,衍生出无穷无尽的争吵。

人们不妨换个角度想想,很多人一年只有那么几天时间和家人调适节奏。调适不好,开个钟点房也无妨;调适得当,其乐融融自然更好。人们对此抱有某种开放和平和,或许才是更现实的姿态。

卢梭那句“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或许很能概括当代人的真实面貌。人们渴望自我,却又无法当然也不愿摆脱家庭的牵绊。“钟点房”就如同一个隐喻:人们只能在有限时间里去找回自我,真正变成长租房、彻底远离家庭恐怕也不可能。这和春节的有限假期其实是一对同构的概念,人们任何一种对现实的逃离——逃离繁琐的工作、逃离家庭的束缚,都只能在一个短暂的特定时段。

这或许就是生活的“真相”,但人们也不必悲观。生活总是五味杂陈的,生于世间,每一种滋味都免不了要品味一番。人们不必抱有一种“净化”的理想,在生活、家庭的议题里纠结出一个绝对的是非、渴望某种极致理想化的情境,这恐怕才是一种更大的烦恼。

关于春节偷跑出门开钟点房,他们还这样说

@弛泷 尊重个别年轻人自我疗愈的方式

之前我经常能刷到,不少年轻人会找个周末时间,一个人去住酒店,在里面睡觉、追剧、点外卖。不为别的,只为暂时逃离生活所带来的压力。所以,“春节回家后偷跑出门开钟点房”的新闻,也并没有让我惊讶,这无非是年轻人日常习惯在春节这个特殊节点的体现。至于为什么回家过年也会感受到压力,那就是千人千面的问题了。毕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回家会带来内心的治愈;但对于一小部分人来讲,回家后反而会“颇不宁静”。我们如果无法共情他们的难言之隐,那就尽量尊重他们自我疗愈的方式。

@邵威仪 “钟点房”乃是缓兵之计

家原本是千里迢迢赴团圆的地方,却有人把“钟点房”当作临时的自由港湾。短暂地逃离到“钟点房”这个避风港,既满足了个体独立自我的精神需求,又避免了和父母冷战的尴尬,实为一种解压又解气的新归宿。如此一来,“钟点房”也成了调节家庭关系的“缓冲区”。子女花上几个小时重新“加载”一下“回家状态”,打场游戏吃个外卖“充充电”,收拾好心情,以更轻松自在的姿态再回到家中,重回膝下承欢其乐融融之态不好吗?然而,“钟点房”乃是缓兵之计,要想根本上化解矛盾,还需冷静思考其症结所在。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