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间传说中,故宫坐落在龙脉节点上,里面住着天下唯一的真龙。他是上天的儿子,也是万民的君父,这位真龙的吃穿住用行都离不开龙。皇帝的需求与偏好给龙纹艺术注射了兴奋剂,使得龙纹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墨绿色妆花纱云肩通袖膝襕蟒袍,明,现藏孔子博物馆。前胸、后背、两肩织金妆花织柿蒂形过肩蟒,内边饰海水江崖,蟒似龙形
独家垄断 全身都是龙
皇帝的衣服有很多种,其图案、装饰有很多样式。我们今天统称之为“龙袍”,一方面是因为君王即为“龙”;一方面是因为龙纹基本是皇家使用的,共同指向皇帝服饰对龙纹的垄断。
皇帝身上全是龙,比《水浒传》里九纹龙史进身上的龙都要多,龙的样子也就丰富起来。从形态上说,有团龙,即龙头尾相交,组成团花图案,通俗地讲就是团在一块;蟠龙,即龙身盘卷于某种物体之上;行龙,即龙展现出行走的样子;翔龙,即飞翔的龙。从龙与周围环境关系上来说:有云龙,即龙在云中或者云上;有海水龙、穿花龙、火龙等。从龙的数量来看,有对龙,即两龙相对,或相交或戏珠;九龙、十龙、十二龙等。
明清皇帝龙袍正面龙的特征比较明显,明代匠人模仿正面人像的表现手法,创造了正面龙纹。这种龙纹,双目与观者对视,须发均飞扬起来,张口作怒吼状,极度展现了庄严与威慑力。清代正面龙纹下颏长过上颚,比较像“地包天”,更显凝重苍老。要注意的是,龙袍的织造是不计成本的,《天工开物》记载“工器原无殊异,但人工慎重与资本皆数十倍,以效忠敬之谊”,意思是在技术上和民用区别并不大,但几十倍的工资待遇自然做到精益求精。
明初,皇帝着衮服,上有日月星辰十二章。最初常服要求不多,我们看《明宣宗行乐图》,朱瞻基常服上有的有龙,有的没龙。到嘉靖时期,对常服也有了详细规定:前盘圆龙一,后盘方龙二,衣边装饰龙纹八十一,领子与袖子部位总共绣龙五条、九条,衣内衬用深衣,素带朱里,腰围玉龙九片。数量上要讲究九五之尊,裤带上要有龙,估计鞋子上面也会雕龙。今天看《明熹宗坐像》,明熹宗头戴翼善冠、前后正面团龙各一个、两肩各有团龙一个,下部左中右各设团龙二,全身都是龙。从《明兴献王坐像》《明光宗坐像》、万历定陵龙袍,均能看出被群龙环绕的君王。
另外,明代赏赐服饰上也有很多龙。明代庆阳伯夏儒与夫人随葬品中有缎地绣云龙袷女式上衣。衣服长64厘米,前面两龙相对飞翔,尾巴到了肩上,后背有一龙,两袖各有行龙一条,全衣共有5条龙,且是标准五爪龙。
清代皇帝龙袍按季节分有冬装、夏装,按用途分有礼服、吉服、常服、行服、雨服等,其中礼服属于出席正式场合穿着,龙纹非常之多。比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帝夏朝服,明黄色,两肩和前后绣正面团龙各1条,腰帷绣行龙5条,袖端绣正龙各1条,打裥前后绣团龙各9条,裳绣正龙2条、行龙4条,下摆饰八宝平水,前后列十二章。《乾隆皇帝朝服像》上龙袍与现藏实物一致。故宫博物院藏有乾隆年制皇后朝服龙袍,其中前后身各3条,两肩各1条,里襟1条;此外被领绣龙2条,袖端绣正龙各1条,袖相接处绣行龙各2条,总共有十多条龙。一个大臣在重大场合见到皇帝和皇后共同出席,那就意味着几十条龙站在对面。闲下来的时候,有的皇帝就不着带龙服饰,比如雍正行乐图所示,或扮文人雅士,或演山野村夫、道教法师、西藏喇嘛、蒙古汗王等,甚至还出现欧洲贵族风。
石青色云龙妆花缎袷朝袍,清雍正,身长146厘米,两袖通长193厘米,袖口宽16厘米,下摆宽172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此朝袍为皇帝礼服,在石青色缎纹地上彩织柿蒂形彩云金龙纹及海水江崖等纹样
金黄纱平金彩绣金龙袷朝袍,清咸丰,身长148厘米,两袖通长172厘米,袖口宽20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此为清代贵妃礼服,袍面料为金黄色暗团龙纹实地纱,平金绣正龙、行龙各4条,并饰五彩云及寿山福海纹。肩缘、披领、马蹄袖饰石青实地纱平金绣行龙纹
然而全身被龙包裹着,就犹如《西游记》里羊力大仙炼的冷龙一样,保持了周遭低温,无法感受到生活温暖。
走入定陵,犹如宫里一样,不缺宝玉、黄金、丝绸,仅龙袍就有62件,仅一件凤冠上的珍珠就上千颗。但葬在这里的人生前身后并不幸福。熟悉历史的人应该知道,定陵里分别是万历皇帝、孝端皇后、孝靖皇后棺椁,并没有万历钟爱的郑贵妃。孝靖皇后是明光宗朱常洛的母亲,郑贵妃是福王朱常洵的母亲。
这就涉及一段复杂的政治、爱情故事。孝靖皇后姓王,是慈宁宫李太后的一个小侍女。某一天,年轻的万历临时起意临幸了她。这一切很偶然,更偶然的是王宫女怀孕了,更更偶然的是她生下了一个男娃,最偶然的是他竟然是皇长子。按照明代继承传统,没有嫡子,长子就有优先的皇位继承权。母凭子贵,王宫女变成了王恭妃。万历对王恭妃无感,对朱常洛也就冷淡了。直到24年后,皇长孙出生,王恭妃才晋为皇贵妃。她的一生见过自己儿子几次,属于宫中边缘人。在孙子5岁时,双眼失明的王皇贵妃走完了一生。死后并没有资格进入定陵,只能在天寿山陵区择地安葬。
郑贵妃15岁入宫,很快就受到万历宠幸,在18岁那年就成为德妃。当年生下皇次女,随后生下皇二子、皇三子。郑贵妃颜值高,有才华,曾为大儒吕坤《闺范图说》作序。万历非常喜欢郑贵妃,也非常喜欢福王。万历生前爱的是郑贵妃,在福王生下来后,万历即册封郑贵妃为皇贵妃。
同是皇子,如此殊遇,臣下担心的事也非空穴来风:皇帝可能不立长。这会动摇统治秩序,帝国根基会因此摇摆。延续15年的争国本拉开序幕,比“大礼议”激烈很多,一代人的精华岁月耗费于此。万历最终选择了妥协,皇长子为太子,皇三子为福王。在弥留之际,万历对太子留下遗言“尔母皇贵妃郑氏,侍朕有年,勤劳茂著,进封皇后。”黄仁宇如此描述:“可见生死同心,是他们的宿愿。这样美好的宿愿又是否能成为现实呢?”
缂丝十二章福寿如意衮服,明万历帝服饰,1956年明定陵出土,现藏首都博物馆。衮服前襟和后背中部上、中、下各有3个团龙,两肩部各有1团龙,左右两侧横摆上各有2个团龙,共12个团龙。肩、袖背部饰有日、月、星辰等十二章图案,是皇帝祭祀天地、宗庙、社稷、册封等大典时所穿的礼服
显然儿子没有按万历的意思来,而是把他一生没有正视过的王皇贵妃追为皇后,迁葬于定陵,郑贵妃在十年后葬银泉山。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写道:
“那一个躺在石床中间、面部虽然腐烂而头发却仍然保存完好的骷髅。它如果还有知觉,一定不能瞑目,因为他心爱的女人,这唯一把他当成一个‘人’的女人,并没有能长眠在他的身旁。”
宫里的夜很漫长,也很冷,皇家的泼天富贵并无法掩盖这里的冰冷。一个偶然,带来所有人的不幸。万历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皇后和太子,也无法与自己心爱的人安葬在一块。王贵妃与皇长子在不受重视的时光里度过自己的一生。虽然他们在大明百姓眼里,是那样的富贵。
皇家的龙是工具玩物
四处是龙,遍地是龙。在皇家世界里,各种器物都离不开龙,皇帝皇后的皇冠凤冠、皇帝的椅子、玉玺与装玉玺的盒子、瓷器、漆器、兵器,甚至烛台痰盂都离不开龙。
皇冠。明代皇帝最经常戴的是翼善冠,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就是定陵出土的3顶翼善冠:1顶金翼善冠,2顶乌纱翼善冠。两种形状一样,区别在材质。冠体呈半圆球形,成为前屋,后部隆起称为后山,后山外部二折角向上,正面嵌二龙戏珠图案。金翼善冠全部用金制成,冠体是用0.2毫米细丝编成,所饰双龙昂首相对,雄猛威严;龙头錾刻精妙绝伦,发纹清晰均匀,飘洒自如;龙身鳞片超过4000片,需一片片堆垒焊接,整个金翼善冠重826克。乌纱翼善冠上有花丝金龙,龙身镶嵌各色宝石与珍珠,五彩辉映,特别是用猫睛石作为龙眼,增添了动感,实打实的画龙点睛、神来之笔,金饰重307克。
左 :金丝翼善冠,通高24厘米,后山高22厘米 ;右 :乌纱翼善冠,通高23.5厘米,径19厘米,二者形态相似,金龙造型精致华贵,均为1956年明定陵出土,现藏定陵博物馆
凤冠。宋代正式将凤冠定为礼冠,现存最完整的即明代定陵出土的4件凤冠,分别是三龙二凤冠、六龙三凤冠、九龙九凤冠、十二龙九凤冠。其中三龙二凤冠即属孝靖皇后。凤冠上珍珠、宝石重量各有不同,最多一顶有宝石128块,最少95块;珍珠最多5449颗,最少3426颗;最重2905克,最轻2165克。皇后戴着4斤重帽子出席重大活动,确实端庄,毕竟不敢乱动,掉下来就是失态,有损母仪天下形象。凤冠上龙则神态各异,如十二龙九凤冠,正面顶部有1龙,中层7龙;背面上部1龙,下部3龙,有腾龙、有行龙,华丽毕现,端庄典雅。
左 :孝靖皇后三龙两凤冠,1956年明定陵出土,现藏故宫博物院。冠顶部等距排列金丝编制金龙3条,其中左右两条口衔珠宝流苏 ;下部饰珍珠、宝石制成的“博鬓”。右 :孝端皇后六龙三凤冠细节
皇帝的椅子:龙椅。故宫龙椅在太和殿中,在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现陈列于太和殿中的宝座为明代遗物。太和殿最初名为奉天殿,后改为皇极殿,殿前楹联为“龙德正中天,四海雍熙符广运;凤城回北斗,万邦和协颂平章”,殿顶天花正中雕有盘龙口衔宝珠俯首下视,寓意皇帝受命于天。殿内正偏后设须弥座式木基座,该座椅背上缠绕9条金龙,椅背正中有1条金龙昂首踞立,底座呈“须弥座”,上雕二龙戏珠;其总体造型庄重瑰丽、华美异常。御座后面高大屏风上,群龙浮雕,其上诸龙或升或降或行或卧,呈现出万龙竞舞的壮观场面。据统计,太和殿内外龙纹、龙雕等各种形式龙有1万4千条左右。当臣下进入太和殿,威严神秘的氛围、万龙朝圣带来的天家威压不言而喻。清帝即便身着便服,周围环境也会把他置身于群龙之中。
虽说“玺之用,以识文书,防诈伪,非以为宝玩也”,玉玺除公章作用外,有很多宝玩功用,这也是其极尽奢华的原因。明代皇帝的“钦文之玺”,白石材质,蹲龙纽方形玺,5.5厘米见方,高4.7厘米,主要盖印于图书等上面。“大明天子之宝”是海水蛟龙纽方形玺。关于帝后小玺,《明实录》记载“俱以蟠龙为纽”。“文华殿宝”为太子所用印,寿山石质,蟠龙纽方形玺,天顺成化时期,太子在登基前的时间里,就先在文华殿办公。“成化皇帝之宝”“成化之宝”“成化御书之宝”均为龙纽,可见龙在皇家玺印中的普遍性。关于玺印的保存,也是很奢华的。
《明史》记载皇后之宝的保存:
“宝池用金,阔取容。宝箧二副,一置宝,一置宝池。每副三重:外箧用木,饰以浑金沥粉蟠龙,红纻丝衬里;中箧用金钑蟠龙;内小箧饰如外箧,内置宝座,四角雕蟠龙,饰以浑金。座上用锦褥,以销金红罗小夹袱裹宝,其箧外各用红罗销金大夹袱覆之。临册之日,册宝俱置于红髹舆案,案顶有红罗沥水,用担床举之”。
最典型的玉玺是乾隆的二十五宝玺,质地有银镀金、玉、金、栴檀木,印纽有交龙、盘龙、蹲龙形制,大的19.2厘米见方,小的6.8厘米见方,雕制精美,形象生动,是中国宫廷印章的代表作。
剔红九龙纹圆盒,明宣德,高8.2厘米,直径19.8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平顶、直壁、平底,盖面菱花形开光,开光内在锦纹地上雕云龙戏珠纹,共计九龙,底外刻有“大明宣德年制”
钦文之玺,清乾隆二十五宝之一,墨玉质,交龙纽,通高9.8厘米,印面11.7厘米见方,现藏故宫博物院。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重文教”之用
明代髹饰工艺进一步发展,“于此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识矣”,漆器达到发展高峰。漆器龙纹形式多样,气韵生动。典型的有故宫博物院藏明宣德剔红九龙纹圆盒,高8.2厘米、直径19.8厘米,平顶、直壁、平底,盖面菱花形开光,开光内在锦纹地上雕云龙戏珠纹,共计九龙,底外刻有“大明宣德年制”。盒子通体大气浑然,皇家气派。还有剔红云龙纹圆盒,盖面雕立龙一条,追逐火珠。存放皇家谱系的红漆戗金双龙纹长方匣,左右两旁双龙对舞,祥云缭绕,四壁也有云龙纹,富丽堂皇。
清代漆器上龙纹与明代相比,多流于纤密烦琐。如清云龙纹识字描金朱漆长方盒,盒盖上绘金龙戏珠图案。龙躯体与正面龙纹基本相同,但龙头略偏,避免了正面龙头缺乏立体感的缺憾,龙体四周围以火焰纹。剔漆龙纹则以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剔红十龙图方盒最为精彩。盖内、底均刻楷书填金“乾隆年制”和“翔龙金盒”款,盒盖开光内波涛回旋奔涌,巨浪迸溅,十条姿态各异之龙出没翻腾于海浪之中。诸龙角、须、鳞甲毕现,或张口或闭口或腾翔或翻滚,摇头掉尾,各臻其妙。整幅图气魄宏大,变化多端,尤其以浮雕手法表现出的海旋浪涌之势,若天摇地动,令人目眩心悸,其生动精妙为清代龙纹所少见。
青玉明太祖谥册,即明成祖朱棣给明太祖上谥号的实物,一册6片,由黄织金缎连接,每片均由4条拼成。册第二三四五片刻谥文,楷书填金字。明宣宗谥册是6岁明英宗为其父上谥实物,共有10片,首尾两片各有金龙4条。还有白玉蟠龙环饰,双龙角,龙发向后及左右两侧飘浮,发丝细而规整。
青玉明宣宗谥册,宣德十年,长24.7厘米,宽9.6厘米,厚1.1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谥册10片,黄织金缎将10片连接。每片均由4条拼成,册第1页和第10页各刻4条描金龙,第2—9页刻谥文,内有“孝子嗣皇帝臣祁镇谨再拜稽首”,描金字
清以武功而定天下,非常重视武备。皇帝有各种甲胄兵器,皇太极御用甲胄为衣、裳分制式,更加方便实用,图案为龙纹,一直存放在盛京,乾隆皇帝多次亲往盛京瞻仰缅怀。最典型的是乾隆的大阅甲,甲胄均饰龙纹,郎世宁曾画《乾隆皇帝大阅图》。
此外,清确定国旗为龙旗;皇帝出行有九龙车、黄双龙扇,布旗有青龙、有龙旗;瓷器上有各色各样的龙;珐琅器、铜器、床铺、腰牌,均有不同形态的龙,不一而足。可以说,龙存在于皇家生活方方面面。
正如《西游记》安天大会上饮食有龙肝凤髓一样,皇家龙是工具玩物,而非君王崇拜。故宫博物院藏有清宫中所用画珐琅黄地蓝龙痰盂和银雕龙式烛台,皇家吐痰的痰盂与点灯的烛台都要龙来包围。银雕龙烛台高22厘米,其造型为一硕头银龙盘尾曲身仰首立于云纹座上,两只前足各捧一盆形烛座,姿态既吃力又滑稽,而龙的表情也极其痛苦,颇似在龇牙咧嘴地应付苦差事。宫中常用的蜡烛,每根高36厘米,上面也雕有云龙纹。这样,龙就不免有每夜被烧之苦。
民众认识到龙是皇家专用,是尊贵象征,是垄断龙纹的主要目标。随着世代发展,统治者对龙纹器物采取了面对现实的明智做法。乾隆时期,景德镇督陶官唐英上奏皇帝,问黄釉及五爪龙瓷器的残次品是否也押运进京,以防止流入民间。乾隆帝批回:“黄器如所请行。五爪龙者,外边常有,仍照原议行。”可见,在当时民间所用器物上龙纹,皇帝也默许了这一现象。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清理明成化景德镇官窑遗址时,发现一件打碎的龙纹盘,经修复发现此盘无任何毛病,唯龙纹一只龙爪画成了六爪,堪称清代龙纹瓷的趣闻。而今天各种曾经皇家器具出现在拍卖场所、博物馆,也让我们有了一睹珍品的机会。
参考资料:
刘志雄、杨静荣《龙与中国文化》
《考古学专刊 乙种第二十五号 定陵掇英》
《故宫经典 明清帝后宝玺》
《故宫经典 明永乐宣德文物图典》
《故宫经典 清宫武备图典》
《故宫经典 明清宫廷家具》
《故宫经典 清宫服饰图典》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王秀玲《明定陵出土帝后服饰》
张姗《清代龙袍适用人群与龙袍赏赐案例研究》
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
朱家溍《太和殿上的宝座》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