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前的“春运妈妈”,她怀中孩子早已离世,如今靠烟叶逆天改命

14年前的“春运妈妈”,她怀中孩子早已离世,如今靠烟叶逆天改命

00:00
11:57

一年一度的春运总是牵动着每一位在外游子的心。他们在外辛苦一整年,只盼着过年回家团圆。大多人坐不起高铁,也不能自驾,只能去挤最便宜的绿皮火车。

2010年,一张妈妈在火车站背着行李抱着孩子的照片走红网络,人们称她为“春运妈妈”,后来人们才得知,她怀中的孩子早已离世。

因为贫穷,这名春运妈妈的经历深深曾刺痛网友的心。而如今的她已经靠着自己的双手改变了命运。

那么,这名春运妈妈是谁?她到底经历了什么呢?

2010年,记者兼摄影师周科在火车站附近扛着相机寻找新闻素材,在他的镜头下,有匆匆赶路的年轻人,有佝偻驼背的老者,每一个人都在为生活奔波着。

正在他刚刚放下相机准备休息的那一刻,一名负重前行的女子出现在他的视野中。

那是一位年轻的妈妈,身上背着厚重的行李,身上的重物已经压得她喘不过来气,无法挺直腰板,然而更令人诧异的是,她的怀里还抱着一名婴儿!

虽然负重前行,步履缓慢,但是她的眼神却异常坚定,仿佛在说无论前方的路多么难,她都要一往无前的走下去。

后来众人才得知,那是因为她的孩子在生病,她必须尽快赶回家治好孩子的病。

原来这名年轻的妈妈名叫巴木,家在大凉山,是个彝族人。大凉山地势封闭,交通不便,经济水平发展极其落后,医疗条件也更不用说。

然而巴木当时所处的地点是江西南昌,是个无论更方面发展都远超于家乡的城市,那么巴木为何不带孩子在大城市治疗,而非要千里迢迢赶回大凉山治病呢?

归根到底还是因为一个字:“穷”。就是因为他们一家太穷了,所以才会抱着仅仅几个月的孩子外出务工,也正是因为穷,他们无法支付大城市昂贵的医疗费,只能抱着孩子挤火车回家治病。

在巴木的认知里,从小到大只要家里有人生病都是靠硬扛过来的,发烧感冒几乎都不用治,除非是比较严重的病,才会去村子里的老大夫家看。

而村里的大夫因为和外界不沟通,医疗水平极度有限,有时候甚至还停留在偏方的阶段。

对巴木来说,这就是看病,村里的人生病都是被老中医用老方子治好的。

在大城市,巴木大字不识一个,甚至连普通话都不会说,她不知道该怎么去医院怎么挂号,甚至不知道该怎么和人交流,告诉大夫孩子的情况。

原本以为孩子只是感冒的厉害,直到他们千里迢迢的回到家乡找到老大夫后,大夫把脉后轻轻地摇了摇头,孩子是肺炎,因为治疗不及时导致病情恶化,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巴木痛哭起来,她拼命求大夫治好她的孩子,甚至抱着孩子跪在老大夫的面前,但是疾病面前,人总是那么无能为力。没多久,巴木这个生病的女儿就夭折了。

这些信息都是后来拍摄那张照片的记者周科得来的。

当年他拍下了这张照片后,因为巴木没有通讯工具,所以不能和她取得联系,她只知道她的家乡在凉山,怀里的孩子正生着病。

后来几经寻找,终于在2021年,他通过四处打听来到了凉山,找到了巴木一家。

这些年的变化

此时,距离当时拍摄照片已经过去了十余年的时间,这些年在巴木的身上发生了许许多多的故事。

巴木离世的孩子,不只照片里的那一个。

巴木向记者诉说了这些年发生的事,当年离世的孩子是自己的二女儿,那时候她只有几个月大,而自己也只是二十出头的年纪。

因为贫穷落后的生活环境,巴木没有上过一天学,她和村里的其他女孩子一样,十几岁的时候就嫁了人,婚后为了养家糊口跟着丈夫一起外出打工。

那个时候她的二女儿还在吃奶,没办法交给家里人带。

于是夫妻两个只能带着孩子一起干活儿,手上做着苦力,背上备着孩子,是那时候巴木几乎每天都是这样度过的。

然而就是这样辛辛苦苦没日没夜的劳作,仅仅换来每个月几百元的工资。

二女儿的离世给她带来严重的打击,她一直活在自责中,觉得是自己没有照顾好孩子才让她离开的。

于是她想改变,为了不重蹈覆辙,她和丈夫商量不再外出,因为她的肚子里又怀里一个孩子。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这个孩子出生后仅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孩子又因为某种疾病不幸离世,然而巴木却自始至终不知道孩子因何而死。

此时她的精神状态面临崩溃,她的丈夫就安慰她:“或许是这俩孩子和我们没有缘分。我们还会有其他的孩子。”

这一下点醒了巴木,她突然意识到,家里的卫生条件太差了。

而且她和丈夫都不懂太多新生儿知识,接生也都是自己家里人接生的,只有老大不是,如果后面再生孩子就到县城的医院去生,应该不会再发生这种情况。

为此丈夫不得不拼命赚钱,当时家里老人都不理解,觉得老一辈都是自己在家里生的,那两个孩子夭折肯定是自身体质太差,跟去不去医院生没关系,另外在家里生可以省很多钱。

但是夫妻二人无论如何也不敢再冒险。

后来,他们陆续在县城医院生了好几个孩子,都健健康康,无一生病,巴木和丈夫这才感觉到一丝丝欣慰。

在落后的农村,人们总是处在生育怪圈里,越生越穷,越穷越生。

因为在他们的传统观念里,多子才能多福。人丁旺盛这个家才能越来越好。所以,不能责怪巴木和丈夫的决定,因为在当时,农村都是这种状态。

所以自然而然的,在连续生了几个孩子后,他们养孩子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不得不想新的谋生出路。

精准扶贫使他们发家致富

正在夫妻俩为赚钱而焦头烂额时,村里开始实施扶贫。为了让全村的人都摆脱贫困,不用外出也能赚到钱,村书记开始普及种烟叶的好处。

很多村民开始观望犹豫,他们没有接触过这种新兴的事物,不知道这种方式会不会真的能够给他们带来钱。

于是大批村民开始观望,不想当第一批试水的人。他们更愿意看到别人证实能赚到钱后,才会稳妥的加入。

而巴木一家不一样,巴木这些年吃尽了没有文化的苦,她迫切的想要改变,想要活得更好一些,不再因为愚昧无知而走错路。她和丈夫都觉得眼下是个惠民的好政策,可以一试。

于是,巴木和丈夫第一个申请加入种植烟叶。

因为是扶贫,并不需要他们出钱,国家会免费发放种子,只需要个人出地耕种,再有人盯着种植就可以。而且国家还免费教授种植技术。

拿到种子的巴木和丈夫都很兴奋,他们仿佛看到了希望。他们勤勤恳恳,起早贪黑的在地里忙活儿,无论忙到多晚,从来不喊累。

为了看懂那些政府发的资料和书籍,巴木开始学着认字,白天干活儿,晚上学习知识,正好他们的孩子在上小学,巴木就跟着孩子一起学习,学会了很多拼音和汉字,普通话也说的更加熟练。

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巴木对于种植烟叶越来越拿手,仅一年的时间,他们的净收入就达到了10万元!这在之前简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村民见了巴木一家迅速发家致富,纷纷效仿前来讨教种植技术。

后来巴木一家用盈利的钱买了一所宅基地,盖了个三室一厅的平方。巴木还专门带记者看了看她们现在住的房子和之间的土坯房,简直可以说是天壤之别。

巴木向记者指了指旧房子,周科看到后眼里满是不可思议。他没有想到在我们所不知道的地方,竟然有人住着这种房子。

门框还没有人高,进屋要弯着腰。墙是土做的,冬天漏风夏天漏雨,而且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

很难想象,如果当时没有加入种植烟叶,巴木一家现在还要住在这种房子里。

而巴木的新房宽敞明亮,家具齐全,现在她们一家六口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日子越过越红火,村民见了巴木家的大房子无不竖起大拇指,夸这小两口踏实能干,肯吃苦,敢尝试。

结语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贫穷让人们只能专注于解决温饱问题,在此我们非常庆幸生于中国,由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给了底层人民见到曙光的机会。

从个人角度来说,我们不仅要辛勤劳作,靠自己的双手去致富,还要用于尝试接受新事物,敢于突破自己。

如果当时的巴木没有这个觉悟,可能他们一辈子都会受到贫穷的羁绊,永远活在大山里饿肚子。

巴木是明智的,觉醒的,她意识到自己因为文化的缺失走了很多弯路,于是努力克服,才有今天这般成绩。

希望每一个还受贫穷制约的人们,都能尝试改变自己,尝试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与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怎么总念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