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初中文凭的中国大爷,如何制造了国之重器?

一个初中文凭的中国大爷,如何制造了国之重器?

00:00
13:55

作者:沧海明月生

2015年5月26日,日本一家贸易公司的老总,被日本警方逮捕。

理由是,他向中国非法出口了一批碳纤维材料。

碳纤维主要应用于航天、军工等高端领域,是国防领域不可或缺的原材料,又被称作材料界的“黑色黄金”。

中国是全球碳纤维消耗量最大的国家。碳纤维,也因此被日本政府视为卡住中国工业咽喉的利器。

然而,随着日本政府的深入调查,结果令人啼笑皆非:被他们苦心封锁了半个世纪的碳纤维技术,其实早在几年前,就已经被中国人攻破了。

而且攻破这一壁垒的,还是一个只读过初中的大爷。

他的名字,叫陈光威。

● 陈光威铜像

回顾陈光威的人生历程,既是时代浪潮下的个人奋斗史,也是一部突破“卡脖子”的抗争史。

而这背后,饱含了他无尽的血泪和苦难。

1942年,陈光威尚未降生,身为当地名伶的父亲突然离家出走,从此杳无音讯。身怀六甲的母亲只得带着一儿一女,来到了山东威海的乡下娘家,并在那里生下了陈光威。

● 民国时期的威海

陈光威的母亲是一所教会学校的老师,教书的微薄收入实在难以抚养三个孩子。于是在陈光威4岁那年,与哥哥姐姐一起被送到了外婆家。

日军侵华期间,威海遭到严重破坏,当地渔业、手工业、杂货店等纷纷破产,民生凋敝经济萧条,直到抗战胜利也没能恢复元气。

为了让三个孩子活下去,外婆变卖了家中所有值钱的家当。可即便如此,一家老小依然很难吃上一顿饱饭。

自打记事起,陈光威就随外婆出门讨饭,偶尔讨到一碗能糊口的残羹剩饭,成了他童年最温暖的记忆。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在城里教书的母亲回了家,陈光威的讨饭生活才得以终结。

在媒人的撮合下,母亲带着三个孩子改嫁到附近王家钦村的一户人家,陈光威也成了村里为数不多的外姓人。

面对村民的非议和排斥,陈光威展现出了远超同龄人的成熟。

他没有向大人诉苦,也没有争辩回击,而是默默地早出晚归,上山砍柴下河捕鱼,只留给外人一个羸弱却倔强的背影。

久而久之,村民都被这个坚强的小男孩折服,见面就称赞他:“这孩子眼里有活儿!”

1951年,陈光威进入村办小学读书,或许是受母亲影响,陈光威的记忆力强,悟性也高,颇有学习天赋。当其他孩子聚在一起嬉闹时,他总是在旁边津津有味地读书。

陈光威最爱的书是《三国演义》,尤其是曹操对袁绍的评价,让他刻骨铭心:“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许多年后,身为董事长的陈光威还借用这句话来告诫员工:“我们要想干一番事业,就一定要有全力以赴的精神,只有不惜一切代价才能争取成功。”

● 右为出任董事长的陈光威

由于生父的历史问题,小学毕业后陈光威不仅失去了报考中学的资格,就连参军梦也因此破灭。

再加上他的哥哥姐姐在外地工作,继父年老体衰,下面还有弟弟妹妹要抚养,无奈之下,他只得放下书包,承担起了养家糊口的重任。

转机出现在1959年。

那一年,公社创办了一所农业中学,学生可以半工半读。陈光威得知这一消息后,第一时间报了名,如愿以偿地做回了学生。

对于这样的机会,陈光威分外珍惜,就连下地劳作时,他都不忘背着书包。

一次,一位老师看到他这股好学的劲头,不由地感慨:“像你这么好学的小伙子,就这么待在村里当农民,实在太可惜了!”

当年的陈光威,没能听出老师的弦外之音。

胸怀一腔热血的他,只是相信不断提升自己,总会有更多可能。

中学毕业后,陈光威没有遵循农村的旧俗接受相亲,而是选择了颇为新潮的自由恋爱,与意中人王言卿走到了一起。

两人的大儿子出生后,为了改善家人的生活,陈光威开始琢磨起了搞钱的路子。

● 陈光威夫妇

他从集市上买了些小猪崽,将猪崽养得又肥又壮。几年下来,他便成了村里的养猪大户。腰包鼓起来后,他又给家里添置了缝纫机、自行车等物件,令一众村民羡慕不已。

1980年,王家钦村响应时代号召,推行起了土地承包制。凭着敏锐的经济嗅觉,陈光威意识到,大批年轻农民可能不愿再埋首庄稼地了,下一个致富风口即将到来。

于是,陈光威将村民组织起来到城里做建筑工。几个月下来,村民们惊喜地发现,一个月挣的钱,比过去种庄稼一年都挣得多。口耳相传下,陈光威成了十里八乡的致富名人。

1983年,在村民的一致推举下,陈光威当选为王家钦村支部书记。

彼时,村办企业的风潮在全国兴起,瞅准时机的陈光威,在村里接连创建了烘炉厂、服装厂、弹簧厂等企业。在他的带领下,整个王家钦村一片热火朝天,村民收入肉眼可见地攀升。

如果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陈光威大概率会作为致富领路人的优秀代表,出现在报纸的重要版面上,然后在鲜花和掌声中体面安稳地度过后半生。

可是接下来,时代赋予了他一项意义非凡的使命,而他也在这次奔赴中,迎来自己的传奇人生。

1987年,已经在镇里主管工业的陈光威,接到一项特殊的任务,上级决定派他接管一家濒临破产的石化科研器材厂。

没有人比陈光威更了解这家工厂了,全厂亏损了70多万元,由于长期发不出工资,从厂长、车间主任到技术骨干都走光了,只剩下35名工人苦苦支撑。

面对这个烫手山芋,陈光威的要求只有一个,当下渔具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希望能将渔具的原材料玻璃纤维布的业务交给厂子。

● 1987年,陈光威担任镇办石油化工科研器材厂厂长

得到应允后,陈光威索性住进了厂里,带着工人没日没夜地加班生产玻璃纤维布。

受技术限制,车间的环境极其恶劣,空气中弥漫着大量细微的玻璃丝颗粒,令人双目红肿、皮肤瘙痒、咳嗽不止。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陈光威和工人一起坚持了五个月,直至如数将玻璃纤维布交到客户手里。

事后盘点,这笔订单赚了3万多,拿到工资的那一刻,很多老员工泪流不止。

看到这一幕,陈光威更加坚定了心中那个近乎痴人说梦的想法:“像这样做代加工又累又不挣钱,还是得发展高端产品!”

当时,日韩等国以低价向中国采购玻璃纤维布,加工成高端鱼竿后再高价销售到中国市场。放眼整个国内市场,几乎找不到一台鱼竿的加工设备。

● 陈光威参加美国洛杉矶第34届世界渔具博览会

所以,当陈光威的想法公布后,立即遭到不少人的冷嘲热讽:一个快倒闭的小厂,能赚三瓜两枣发工资就不错了,还折腾个什么劲?

陈光威的倔劲瞬间上来了,他当着工人的面说:“开弓没有回头箭,我陈光威不管别人怎么评论,这事儿一定得弄成!”

不懂设备,陈光威就买来一堆机械制造的书自学,缺少技术,他就到处奔走借调专业的技术员。经他绘制的图纸堆成了一座小山,困得睁不开眼时,他就直接躺在满地的资料上,睡醒揉揉红肿的双眼,继续埋头试验。

150多天后,中国第一条国产钓竿生产线在简陋的工厂里诞生了,一举打破了中国钓竿依赖进口的历史。

1988年,石化科研器材厂更名为威海鱼竿厂,日后在国际市场大放异彩的光威集团,便脱胎于此。

● 1988年,陈光威研制出第一条国产化钓竿生产设备流水线

一年后,鱼竿厂生产的系列钓具及设备,成功打入欧美市场。到了1997年,威海鱼竿厂年产鱼竿达1000万套,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钓具生产基地。

自此,陈光威正式跻身世界企业家的榜单。

然而,对于陈光威而言,这一切,还只是他开创新征程的起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用领域对碳纤维的需求量与日俱增。

而受国际禁运条约限制,我国的碳纤维技术始终没有根本性突破。

各行业的碳纤维材料进口,都受到严格控制。

更令人愤慨的是,国外供方还多次派人调查陈光威的工厂,看他们是否真的将碳纤维用于鱼竿生产。

这意味着,如果碳纤维材料不能自主生产,不光是鱼竿发展要受制于人,就连整个行业可能都要遭到扼杀。

尤其是得知国外供方提出“赏赐性供给,通知性涨价”后,陈光威心有不甘地叹了口气:“泱泱大国,岂能仰人鼻息?”

其实早在五六年前,陈光威就有了研发碳纤维材料的计划。可当时几个业界专家听闻后,都纷纷赶来劝阻:“这行业投资大,风险高,难有突破!”

为争一口气,陈光威与公司管理层进行了反复论证,最终,陈光威决定:“这个东西我们必须要有,谁有也不如自己有!”

为此,陈光威斥巨资从日本引进了一条碳纤维生产线。尽管在谈判期间,他一再向日方保证,这条生产线绝不会运用于军用物资的研发,可依旧遭到对方的严苛调查。

● 1998年,陈光威从日本引进的宽幅碳纤维预浸料生产线

在确定陈光威只是个初中毕业的农民,没有军方背景后,日方才批准了这条生产线的出口。

在日以继夜奋战了整整5年后,2004年,光威集团终于成功研发出了碳纤维,正式终结了中国进口碳纤维的历史。

就在这时,中国科技部课题组找到了陈光威。

说起来,这是个非常戏剧化的故事。

此前的几年间,科技部一直致力于将军工产品所用的碳纤维材料国产化,以此打破国外的强势垄断。

可在调查了国内几乎所有有资质的企业后,科技部的工作人员不得不接受现实:以现阶段国内企业的研发能力,碳纤维材料国产化,近乎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就在这时,有人想到了光威集团里的鱼竿。

● 陈光威

这个想法一经提出,马上就遭到不少人的反对:“鱼竿和军工产品,精度性能都不在同一等级上,开什么玩笑!”

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态度,科研人员在对光威集团生产的鱼竿进行了取样分析,结果公布后,所有人都当场“破防”。

无数次实时记录的数据,几千个日夜的奋力坚守,几百名科研精英的调研,竟然被一家鱼竿厂降维打击了!因为分析结果显示,这些鱼竿所使用的碳纤维材料,性能为T300级,完全达到了军工产品的等级。

在参观完光威集团的生产线后,科技部专家对陈光威说:“不要总围着鱼竿转了,想办法给国家做点事吧!”

● 2004年,两院院士师昌绪到光威集团考察碳纤维研发情况,右一为陈光威

随后,陈光威成立了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专门从事碳纤维的研发和生产。

但是,从民用钓鱼竿转向国之重器,这注定是一条无比艰难的路。

碳纤维行业的烧钱程度超乎想象,车间设备只要启动,一天的损耗至少在百万元以上。

从2008年到2013年期间,陈光威将企业的全部利润都投了进去,最窘迫的时候,公司账面上只有几万块钱。

即便如此,他也没有向国家申请过一分经费,而是将全部家产到银行做了抵押。

当银行人员找到他的妻子签字时,妻子吃惊地问:“你把房子都抵押了,万一不行,我们以后住哪里?”陈光威笑道:“首先你得相信我能干成,实在干不成,我们在大街上搭个帐篷也能住!”

● 陈光威与妻子王言卿

比起资金上的困难,更令他焦灼的是技术攻关。

整整五年,陈光威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经常半夜两三点去车间跟踪项目进度。为了节约时间,他还把妻子带到厂里,吃职工餐,住职工宿舍,按他的话说:“我俩在哪里,哪里就是我俩的家!”

就这样,在研发上投入了40多亿后,碳纤维关键技术终于有了重大突破。

2008年,陈光威团队所研发的碳纤维关键装备实现国产化;

2012年,碳纤维的国家标准在陈光威的推动下发布;

2013年,日本对中国高模量的碳纤维进行封锁。

后来,就发生了本文开篇的那一幕。

时至今日,光威集团已经为我国提供了近千架战机所需要的碳纤维材料,其中不乏空军最先进的战斗机。

有数据显示,中国军工领域使用的国产碳纤维70%都来自于光威集团。仅此一项,光威集团每年就为国家节约外汇约50亿元。

更重要的是,陈光威打破了国外对碳纤维长达40年的技术封锁。

2017年,光威集团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敲钟上市。遗憾的是,作为缔造者,陈光威没能看到这辉煌的一刻。

● 2017年9月1日,光威复材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成功上市

因劳累过度,上市前半年,陈光威被检查出身患癌症。但他始终坚持奋战在一线,最终倒在了生产车间,享年75岁。

一人光威,为中华开拓功勋;经天纬地,造商界伟业传奇。

陈光威先生,配得上一句“民族之光”。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海天穿梭99

    大多数企业都是为生存、赚钱而战,有时不经意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在深耕行业过程中,有人悟出掌握高大上或者说高精尖产品的门道和发展思路,这其中就有如小编介绍的光威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