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辰龙年的序幕拉开,关于“龙”的各种话题也越来越热。据报道,很多网友晒出的龙年活动照片中,很多“龙”不再翻译为dragon,而是loong。其实“Loong”也不是一个新的翻译。根据学界的说法,“Loong”的最早出现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英国传教士马什曼在翻译《论语》时,对翻译中用到的基本汉字进行了注音,其中对“龙”的注音便是“Loong”。但他后面解释的时候,依然使用了“Dragon”这个词。
而“Dragon”作为龙的翻译,历史也很久远。专家介绍,在马可·波罗的东方游记里就有“Dragon”这个词,他应该是从外形上观察认为中国建筑上的龙和西方“Dragon”这个词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后来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编出了史上第一部《华英字典》,里面就将龙译为了“Dragon”。这部《华英字典》的影响非常深远,“Dragon”这个词一直延续了下来。
之所以要改翻译,有观点是认为西方的龙口吐烈焰、巨翅长鳞,是暴虐的形象;而中国的龙则腾云驾雾、掌管天时,是吉祥的寓意。当然,这个区分有点粗线条,但中国龙和西方龙生长于不同的文化语境、有着巨大的形象差异,也是事实。
关于龙的翻译之争,其实已经断断续续持续了几十年时间。这多少也说明了一个事实:“Loong”作为一个标准翻译,在世界范围内的认可还没有达到理想化的程度,否则也就无所谓“争议”了。
改一个翻译并不难,就像网友晒出的不少龙年活动照片,“龙”就是loong了。但比翻译之变还需要用心与着力的,其实是讲好“Loong”的故事,真正让这个单词,连同着单词背后的文化内涵、丰富意象等被更多人接受与熟知。
不妨套用一下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出的能指与所指的概念:能指就是“Loong”这个语言符号,它的拼写和发音;所指则是“Loong”背后的形象,人们听到“Loong”脑海中就自觉把它和一个形象对应起来。只有能指和所指俱全,语言才能起到表情达意的效果。
所以,需要不断地创造“Loong”的所指,让这个单词获得实在的意义——即“Loong”作为单词不能虚空呈现,在现代社会,它需要伴随着设计、文学、动漫、影视、游戏等文化产品,以一种具体可感的方式进入世界文化语境,让所有人真切看到这是一条不同于“Dragon”的“Loong”,从根本上改变语言习惯。说白了,“翻译”只是第一步,“文化”才是下半场。
汉语词汇进入外语世界、创造新的翻译,并不罕见。据媒体报道,add oil、moo shu pork、shumai、qigong、tuina、qipao等都曾被权威的《牛津英语词典》收录,在英语世界直接使用这些词语都不会有太大障碍。
这些词汇改变了外语表达,是因为它们出现得足够频繁,产品创造、文化表达足够多,才在语言习惯中“入乡随俗”。可见,人们如果希望“Loong”也成为一个标准翻译,更需要做好这些“文章”。
仔细想想,人们讨论龙的翻译,当然不只是一个语言学的讨论,而是真心希望中国独特的文化积淀,能够以一种更加与众不同、独树一帜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而既然是“文化积淀”,更要遵循文化的发展逻辑,在春风化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获得更广泛认同。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