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青年说②|别担心,“断亲”真不是件大事

新年青年说②|别担心,“断亲”真不是件大事

00:00
06:51

大概从上大学开始,我就很少在过年时跟着家里人走亲戚。要是亲戚来做客,我一般会出来打个招呼,然后回房间忙自己的事。直到最近看了热搜,才知道这叫“断亲”——不是断绝关系、六亲不认,而是疏于、懒于走亲戚。从语义上来说,这个说法其实有点夸张。

网络对应着现实,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胡小武进行的相关调查显示,“断亲”已成年轻人的常态,“00后”基本不怎么与亲戚联系,“90后”大多只是偶尔与亲戚有联系。这一现象引发了网友热议,有人担心“断亲”是解构传统文化,有人则觉得这象征着年轻人主体性的觉醒。两种看法,其实对应着两代人,背后是上一代的失落,下一代的崛起。

就我个人而言,所谓的“断亲”真不是一件大事,也承担不起那些深刻的意义解读,这只不过是年轻人的一种处事方式。我们这一代人,从小跟着互联网长大,习惯了网上热热闹闹,在虚拟空间如鱼得水,有一批来自五湖四海甚至世界各地的网友。只是一到具体的生活中,由于不够熟悉,也缺乏动力,就变得不善交际不爱交谈了。以我为例,研究生入学半年多,班里的同学都没认全。每年放假回家,除非有约,我基本不出门,家长也不指望我这个连交朋友都嫌累的“i人”会跟着他们走亲戚。

图据《半月谈》

当然,年轻人选择“断亲”,并不只是个人性格的内在选择,也因一部分亲戚缺乏边界感的外力所迫。就像网上演绎的一样,他们一方面太“关心”你的隐私,比如问你的成绩、工资;另一方面又太“热心”于教你做事,比如教育你要考“985”、要找有编制的工作。或许出自真心的关切,或许只是随便找个话题,但对于个体而言,多少都有点“冒犯”,毕竟都直指痛点,久而久之便只想避而远之了。

其实我能理解长辈们的期待与忧心,一直处在亲戚关系网中的他们,以他们固有的经验和习惯理解着这个世界,所以希望晚辈们也能如他们一样联系密切相互照应。但此一时彼一时,我们今天所面对的已经是一个流动的中国,原本生活在一起的大家族,大多变为分布在四海天涯的小家庭,相互之间的联系、走动乃至依赖自然就少了许多。换言之,“断亲”不仅是“Z世代”的处事方式,也对应着中国社会的结构变迁。

所以,对待“断亲”,我们既不用忧心忡忡,也不应过于吹捧,就像胡小武所讲的:“青年断亲不是社会问题,也不代表着社会进步,只能说它是社会进化的一个结果。”更何况,“断亲”不是一刀切、不可逆的。人始终处于关系网中,断了一种旧关系,自然会建立新关系。年轻人对不熟的亲戚“断亲”,也会与聊得来的亲戚朋友处得火热。而随着年龄增长、成家立业和持续社会化,年轻人也可能将自己重新嵌入亲缘关系网,像父辈一样走起亲戚。

写到这,如果还不能让亲戚们对“断亲”这件事放下心来,那我只想温馨提醒:至少结婚的时候,他要给你下请帖,你会给他“随份子”,所以稍安勿躁。

关于青年“断亲”,他们还这样说

@王钟的 帮助年轻人获得新的情感纽带

春节回家与亲戚见面,让不少年轻人感到“鸭梨山大”。在他们眼中,非直系的亲属只是“拥有血缘关系的陌生人”。对于“断亲”现象,板子真不必打到年轻人身上。随着传统大家庭的消失,加之现代社会人口流动日益密集,以亲缘为核心的社会关系模式难免被取代。拥有“三观”一致、志趣相投的朋友,对“原子化”生存的城市青年更为重要。社会要积极创建各类青年公共空间,鼓励青年兴趣类社群,为年轻人建立新的情感联结创造条件。

@车前草 热议是一种迂回的提醒

断亲听起来很决绝,但其实是以一种消极的方式对待那些不可更改的关系。亲戚由血缘而定,但亲疏可以自己选择。只是,如果真的切断关系,可能就无法在历史时空中找到自己的坐标。所以,一些人别扭地在现实中与亲戚交往,又在网上吐槽。过年时在网上热议,其实是以迂回的方式提醒亲戚。说到底,人需要情感,包括获得更包括付出,当情感在亲友之间循环,在来往之间流动,我们就拥有了爱人的能力,也有了与世界和平相处的能力。

@泰德 “断亲”是点到即止地延续传统

我从小就被父母锻炼怎么翻着花儿地给七大姑八大姨拜年,就算有过抵触情绪也被爸妈训两句压下去了。意外的是,现在父母和长辈都主动跟我说,“不乐意也可以不去,累了一年好好休息下”。路途遥远假期短暂,团聚的时间变得更宝贵,我们开始想给小家多留一点时间,希望过一个彼此舒坦的年,而不是为不必要的人情世故过度消耗。“断亲”并不意味着年轻人冷漠,也没有到“断绝”这么极端,它更像心照不宣、点到即止地延续传统的变体。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