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看到一个故事,非常感动。
这位网友和老公凌晨四点去赶飞机,可是由于忘了做核酸,加上不小心撞了车,导致被迫改签。
白起了个大早,连机场大门都没有进去。
看见眼前两辆“对对碰”的车,她的心情简直原地爆炸。
但是老公却在回家的路上安慰她:撞车和没有赶上飞机,都是小事。你不开心,才是大事。
听了老公的话,她瞬间觉得轻松了。
难得欣赏了一路日出的美景,又去一家好吃的早餐店吃了早餐,然后美美地回家补觉,准备明天再出发了。
这位网友说,她受家庭影响,是一个很情绪化的人,遇到点事情就暴躁心烦。而老公却是一个情绪稳定的人,越是紧急的情况越是淡定。
在一起的这几年,每次发脾气老公都能很快察觉到她的心情,然后及时化解掉。
受老公的影响,她也变得包容温和了许多。果然,好的婚姻会让人越来越好。
多么治愈的小故事!
这就是情绪价值,最好的示范。
所谓情绪价值,就是我能“接住”你的负面情绪,并且把它处理、过滤掉,再输出给你积极的情绪。
我们不去关注是非对错,只关注彼此的感受,那一句“一切都是小事,你不开心就是大事”真的能瞬间抚平炸毛的我们。
和能提供情绪价值的人在一起,你不用小心翼翼担心自己被批评,不用害怕自己是不是做错事,只需要聚焦感觉,享受情感流动的感觉。
说到这里,也许你会想:为什么好老公都是别人家的?
这也许是一道概率题。
因为我们大部分人,都缺乏认识情绪、疏导情绪的能力。不仅我们的伴侣情绪不稳定,我们也情绪不稳定,不是吗?
能正确涵容情绪,过滤情绪的人,毕竟是少数。
那么,我们大多数人为什么无法提供情绪价值?
第一个原因,是因为我们的情绪,大都是未分化的。
情绪和情感,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有多少人,能准确描述、表达、化解自己的情绪?就像前面的例子,女孩只知道自己很生气,气到要爆炸。
但是“生气”这个词语,就像一个揉在一起的毛线团,它里面往往包含了很多内容。
可能有事情失控的无助感,可能有害怕责备的恐惧感,可能有无法出行的失落感,可能有赔钱又赔时间的心疼……
我们如果能够梳理自己的“毛线团”,把混乱的情绪一条条的清理出来,就是认识自己情绪的过程。
梳理、识别对方的“毛线团”,抚平对方“炸毛”的时刻,就是给对方提供情绪价值的过程。
遗憾的是,当我们作为孩子的时候,情绪就是不被看见的,长大后也很少有机会被滋养被看见。
当我们成了父母,又一代代的传递下去。
第二个原因,是自恋在作祟。
简单的说,就是我们太想掌控一切,我们也太想证明自己是对的。
所以大发一顿脾气,大讲一通道理,会让人觉得“爽”,让人感受到自己的力量。
如果弱下来去安慰对方,就意味着软弱,意味着可能被攻击,这太不安全了。
害怕自恋受挫,让我们无法直视情绪。
除了无法提供情绪价值,我们在亲密关系中还会犯一个错误,那就是——不会索取情绪价值。错误的索取方式,就是在消耗情绪价值。
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个熟悉的场景,一对夫妻因为婆媳问题争吵:
妻子说,“你妈可真是个戏精,每天就会当着你装柔弱。你没回来的时候她光躺着玩手机,你一回来她就开始跪在地上擦地,就是打我的脸呗?”
丈夫说,“我妈给咱们带孩子不容易,你别这么多事行不行。我每天上班这么累,这么小的事不要添乱了好吗”?
这两个人,其实都是在索取对方的安慰。
妻子在对丈夫说,我有点委屈,有点无助,婆婆的行为让我无力招架。
丈夫在对妻子说,我很疲惫,我渴望家的温暖,我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但是事实上,“你妈是戏精”和“我妈不容易”这两句话有多大的拱火力量,懂的人都懂。
我们习惯了用错误的方式,去寻找正确的爱。因为我们总是在重复,与父母之间的相处模式。
一个从小被要求懂事乖巧的人,拥有一个讨好的内在客体,他索取爱的方式,就是委屈自己讨好别人。
这种讨好,隔离了真实的自己,让对方看不清他的真实需求。
一个生活在情绪暴躁家庭的人,拥有了一个受挫的内在客体,他们索爱的方式就是表达自己的不可爱之处,重复那种被嫌弃的感受。
在我们没有认清自己之前,只能任由潜意识的大手作祟,重复与父母之间痛苦又熟悉的感情。
如果一个人从小被父母接纳,被情感浇灌,他们就能清晰地表达自己,并且识别对方。
就像那对因为婆媳问题争端的夫妻,如果妻子索爱的方式,不再是指责对方,而是告诉丈夫“我在这个家有点无法融入,我觉得没有人支持我,你的妈妈总是让我觉得好像做错了事情”,也许丈夫就能给到一些安慰。
如果丈夫索爱的方式,不再是冷漠和推脱,而是告诉妻子“对不起,我让你受委屈了,下次这种情况你捅我一下,我去说我妈”,也许妻子就没那么生气了。
因为我们不懂索取,不懂表达,所以只能任性地发泄。
而这种发泄,无疑是对彼此的消耗。
在日积月累的相处过程中,我们在努力做给对方提供情绪价值的事,同时,也在做着消耗彼此的事情。
说到底,情绪价值=情绪提供-情绪消耗。
脱口秀演员展豪有一个段子,他说妈妈是刀子嘴电锯心。
他上大学的时候,亲戚给他包红包,他妈妈一口回绝“我过得这么好,要你一个老光棍的钱干嘛”?
亲戚尴尬地说给孩子的,他妈妈又说“我孩子考上大学了,你孩子呢?我还要你的钱?”
其实妈妈的本心,是不想让亲戚多花钱。关心对方的处境,这本是很好的情绪价值。
但是,亲戚未必感激她的好,因为她提供的10分价值,早就被她消耗的12分价值磨损掉了。
关系中的情绪价值,归根结底要么是你能提供情绪价值,要么是你学会索取情绪价值。
多做提供的事,少做消耗的事。
当然,的确会有一些幸运儿,他们不提供也不会索取,却能够遇到一个情绪稳定的人,让他们在被包容被爱的过程中被治愈。
如果你是那个幸运儿,那就好好珍惜。如果你没那么幸运,那也没必要怪自己命不好。
在网上看到过一项话题征集:我从哪里获得情绪价值?
有人被宠物治愈,有人在做一顿饭中感受到满足,有人沉浸在搞钱的鸡血中,有人看到美景就觉得舒服,有人被爱豆治愈,有人被孩子安慰……
我们终究在关系中得到治愈,只不过这关系未必仅仅指的是亲密关系。我们与其他人的关系,与其他事物的关系,只要能让内心满足,都是很好的滋养。
生命总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如果有那个人做你的光,那再好不过。如果没有,那你愿意做自己的那道光吗?
如果有人对你说“你不开心才是最大的事”,那再好不过。如果没有,你愿意对自己说这句话吗?
所以我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别人不了解我,因为怪我从来都不愿意让他们了解。
爱,其实很简单,很多时候,不需要过度表达,自然流露就是最好的表现方式
声音好听表情很好我每天都在听讲得太好了
赞
好
多提供情绪价值,或避免无效沟通,变成用抱怨消耗了对方的情绪价值。
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情绪,才是正确的情绪价值索取方式,对方才能正确的提供情绪价值,而不会是对彼此的情绪产生无意义的消耗。情绪价值=情绪提供-额外消耗
我过往真的太自恋了,总想居高临下的讲道理,显得自己很厉害,怕弱下去显得不酷,总觉得我应该更独立强硬一点,就算吵架也不能低头认错,感觉会丧失自我被对方掌控。实则大错特错,倘若真的爱,就一定会去了解对方的感受,对方倘若爱你,更会在意你的感受,而究竟是否爱你,相信在长久的经历中都有答案,所以主动弱下来,就能形成良好的关系。
我们需要的是对方的偏爱而不是道理,毕竟只要对方不傻就一定明白事理的,她更需要的是理解和共情。
上一代都主张自我压抑,不懂得准确或羞于表达自己真实感受,转而用夸大指责推卸责任的方式来表达,而且现在的许多小孩学校也没将情绪EQ相关的教育列入必选项。学校没教家长不懂,大部分小孩从小到大只能靠自己或靠运气去认知到这方面的知识,否则会糊里糊涂不舒服地过完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