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证与碳市场如何更好衔接协同——零碳研究院碳报(第八十四期)

绿证与碳市场如何更好衔接协同——零碳研究院碳报(第八十四期)

00:00
22:22

2020年9月,我国明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2022年6月15日,新京报成立零碳研究院,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双碳政策趋势?碳中和背景下,不同产业和企业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研究院于2022年6月起推出《碳报》,研究最新双碳政策、权威声音、低碳样本等重点内容,并进行分析解读。

目录

>>>政策速递

1. 国务院发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自今年5月1日起施行

2. 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大力促进非化石能源消费

3. 商务部发布《关于支持新能源汽车贸易合作健康发展的意见》4. 贵州成为全国首个将林业碳汇引入行政执法的省份

5. 全国最大垃圾填埋场光储一体化项目建成投运

6. 宁德时代成立碳资产经营管理公司

7. 一汽集团与比亚迪合资建设东北地区首个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生产基地

8. CFA协会:ESG金融专业人才迈入刚需时代

9. 日本将发行1.6万亿日元绿色转型债

10.国际能源署:2026年数据中心用电量将达1000太瓦时

>>>专题碳讨

绿电绿证需求爆发,绿证与碳市场如何更好衔接协同?

正文

一、政策速递

A、权威声音

1.国务院发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

2月4日,国务院发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条例》从注册登记机构和交易机构的法律地位和职责,碳排放权交易、重点排放单位确定、碳排放配额分配、碳排放报告编制与核查、碳排放配额清缴和市场交易等六个方面构建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的基本制度框架。

零碳解读:2021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上线以来,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政策效应初步显现。但因缺乏碳排放权交易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全国碳市场在数据质量和管理规范等方面面临较大挑战。此次《条例》的通过,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管理提供明确法律依据,为全国碳市场的健康长远发展提供了保障。

2.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大力促进非化石能源消费

近日,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强绿色电力证书与节能降碳政策衔接,大力促进非化石能源消费的通知》,就加快绿证核发进度、扩大绿证交易范围、规范绿证交易制度,并进一步加强绿证与节能降碳政策、碳核算和碳市场的衔接,激发绿证需求潜力等方面作出了部署。

零碳解读:绿电绿证消费是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2021年,我国开展绿色电力交易试点以来,绿电绿证交易快速增长。但受绿证交易机制、与相关政策衔接协同等因素影响,绿电绿证的消费潜力仍未被充分激发。此次政策进一步拓展了绿电绿证的消费场景,加强了绿证与能源双控政策及碳市场的衔接协同。

3. 商务部发布《关于支持新能源汽车贸易合作健康发展的意见》

2月7日,商务部等9部门发布《支持新能源汽车贸易合作健康发展的意见》,意见从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和水平、健全国际物流体系、加强金融支持、优化贸易促进活动、营造良好贸易环境、增强风险防范能力六个方面提出18项政策措施,鼓励我国新能源汽车对外进行贸易合作。

零碳解读: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已形成较大的产业竞争优势,为推动国内外交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作出较大贡献。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位;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2%,均创历史新高。在此背景下,出台的政策将为我国新能源贸易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B、地方实践

4.贵州成为全国首个将林业碳汇引入行政执法的省份

近日,贵州省印发了《关于在破坏森林资源案件中开展生态环境修复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认购林业碳汇的意见》,引导涉林案件违法行为人通过自愿认购林业碳汇的方式来替代履行生态环境修复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这标志着贵州成为全国首个将自愿认购林业碳汇替代性修复森林生态环境引入行政执法的省份。

零碳解读:违法破坏森林资源往往面临着赔偿易修复难的问题,此次意见提出涉林案件违法行为人替代履行修复的举措措施,不仅解决了生态修复难执行的问题,也有效盘活了森林生态资源,也为生态森林资源价值转化提供了途径。

5.全国最大垃圾填埋场光储一体化项目建成投运

近日,杭州天子岭垃圾填埋场光储一体化项目一期建成投运。该项目是全省首个、国内第二个投运的垃圾填埋场光伏项目,全部建成后也将成为国内最大的垃圾填埋场光储一体化项目。据悉,项目一期预计年均发电量165万千瓦时,年减排二氧化碳1141吨。

零碳解读:城市垃圾的有效处理不仅可以降低碳排放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的整体生态治理水平。据悉,此次项目一期光伏电站装机容量1.9兆瓦,储能电站储能容量0.4兆瓦时,充放电功率0.2兆瓦,预计年均发电量165万千瓦时,进一步助力杭州电力绿色低碳转型。

C、企业行动

6.宁德时代成立碳资产经营管理公司

近日,时代碳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1000万元人民币,经营范围包含碳减排、碳转化、碳捕捉、碳封存技术研发;森林固碳服务;第二类增值电信业务;互联网信息服务等。股权穿透显示,该公司由宁德时代间接全资控股。

零碳解读:随着我国碳市场制度的成熟和交易机制的完善,碳排放权及企业自身碳减排逐步可以开发为碳资产,成为企业实现绿色转型和盈利增长的重要业务。在此背景下,碳资产管理成为市场上相关企业重点关注的方向。

7.一汽集团与比亚迪合资建设东北地区首个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生产基地

2月4日,一汽弗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动力电池一期项目于2月2日正式投产。据悉,一汽弗迪由弗迪电池与一汽集团合资设立,弗迪电池持股51%,一汽集团持股49%。该项目是东北地区首个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生产基地。

零碳解读:动力电池续航问题一直是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因素。据悉,此次一汽集团与比亚迪合作将客户提供高安全、低成本、长续航、长寿命、超长适应性的电池解决方案,这或为解决新能源汽车在严寒地区的使用提供重要基础。

8.CFA协会:ESG金融专业人才迈入刚需时代

近日,CFA协会发布的《中国ESG金融人才职业发展报告》显示,ESG金融专业人才就业市场迈入刚需时代,但当前专业人才供需缺口大,知识能力紧缺问题依然严峻。该报告由CFA 协会联合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ESG投资领域人才需求与职业状况展开调查研究,旨在为该领域的人才发展、能力建设和职业管理政策提供数据参考和研究支撑。

零碳解读: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普及,ESG逐步成为全球范围内广获认可的责任投资理念和价值投资标准。数据显示,由于ESG金融行业属于新兴行业,因此大多数该领域从业人员是3年以下工作年限,而且ESG呈现出人才强需求、弱供给的特征。这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内ESG人才的供需缺口将持续存在。

D、国际看点

9. 日本将发行1.6万亿日元绿色转型债

近日,日经中文网消息,日本将以脱碳为目的新发行国债。日本将在从2023年度开始的10年间发行20万亿日元“GX经济过渡债”。据悉,首年度的2023年度将筹集1.6万亿日元。

零碳解读:据悉,日本绿色转型债首年度的具体用途已经明确,约2500亿日元用于开发日本制铁等企业参与的使用氢的炼铁技术,约3300亿日元用于扩大本田等的纯电动汽车用电池生产。这或许意味着日本在绿色技术研发和绿色产业竞争能力上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10. 国际能源署:2026年数据中心用电量将达1000太瓦时

近日,国际能源署发布的《2024年电力》报告中预测,2026年全球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加密货币行业的电力消耗可能会翻倍,达到1000太瓦时以上。这一需求大致相当于日本的用电量。

零碳解读:随着大模型智能技术的发展,国内外人工智能行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并带动数据中心用能的需求,进一步推高了全球算力的能耗水平。目前,数据中心是许多地区电力需求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在此背景下,推动绿色数据中心和绿色算力发展就显得至关重要。

二、专题碳讨

绿电绿证需求爆发,绿证与碳市场如何更好衔接协同?

2月4日,国务院公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提出重点排放单位消费非化石能源电力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其碳排放配额和温室气体排放量予以相应调整。这意味着控排企业可以通过消费绿色电力减低自身的碳排放从而更好地履约。

近日,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强绿色电力证书与节能降碳政策衔接,大力促进非化石能源消费的通知》,加快绿证核发进度、扩大绿证交易范围、规范绿证交易制度,并进一步加强绿证与节能降碳政策、碳核算和碳市场的衔接,激发绿证需求潜力,拓展绿证应用场景。

促进绿色电力消费是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2021年,我国开展绿色电力交易试点以来,绿电绿证交易快速增长。但受绿证交易机制、与相关政策衔接协同等因素影响,绿电绿证的消费潜力仍未被充分激发。加强绿证市场与节能降碳政策及碳市场的衔接协同已成为当下推广普及绿色电力、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

绿电交易政策体系加快完善,推动市场需求快速增长

“双碳”目标提出以来,我国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可再生能源快速普及,构建完成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不断激发企业的绿色电力需求,为绿色电力消费打开了市场空间。

2021年9月,我国启动绿色电力交易试点,这使得企业及相关市场主体可以通过绿色电力交易市场,购买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电量用于日常生产和经营,并可量化自身购买使用的电量中绿电的占比,为企业生产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市场条件。2021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这进一步激发了绿色电力的市场需求。

2023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做好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全覆盖工作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的通知》,对全国风电、太阳能发电、常规水电、生物质发电、地热能发电、海洋能发电等已建档立卡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所生产的全部电量核发绿证,实现绿证核发全覆盖。作为绿色电力环境权益的唯一凭证,绿证核发全覆盖及绿证交易将摆脱绿电交易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为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可靠的工具。

在系列政策推动下,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绿色电力和绿证交易快速增长。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总装机达14.5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超过50%,超过火电装机;我国可再生能源年内发电量3万亿千瓦时,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三分之一。截至2023年10月底,我国累计达成绿电交易电量878亿千瓦时,核发绿证1.48亿个。

建立高耗能企业强制消费机制,绿电绿证市场空间被进一步打开

今年初,国家能源局在部署2024年能源领域主要工作时提出,2024年要逐步扩大绿电交易规模,加快推进绿电、绿证市场建设,培育绿色电力消费市场。其中,高耗能企业和控排企业成为绿电绿证交易和消费的重点领域。

根据中科院院士丁仲礼及中国碳核算数据库估算,我国当前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大约在100亿吨左右,其中,发电和供热约占45亿吨,工业排放约占39亿吨。而发电和供热、工业领域的主要排放企业正是碳市场纳入或准备纳入的控排企业。

此次,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在《关于加强绿色电力证书与节能降碳政策衔接,大力促进非化石能源消费的通知》中特别提出,鼓励各地区实行新上项目可再生能源消费承诺制,加快建立高耗能企业可再生能源强制消费机制,合理提高消费比例要求。同时,政策还支持各类企业特别是外向型企业、行业龙头企业通过购买绿证、使用绿电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央企业、地方国有企业、机关和事业单位提升可再生能源消费比例。

随着高耗能企业或控排企业的绿电强制消费机制落地,绿电绿证的消费市场空间将被彻底打开。数据显示,我国电解铝行业每年用电量约5000亿千瓦时,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6%。未来,仅电解铝这一高耗能产业的绿电需求就可能超5000亿千瓦时。

而且随着电解铝、钢铁、石化、建材等重点高耗能行业企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将进一步倒逼高耗能企业用能用电转型绿色电力,也必将通过大幅提高绿电消费、绿证交易等方式完成碳市场履约。

国内外绿色要求日益趋严,绿证与碳市场等衔接协同十分迫切

当前,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和发电快速增长,为绿电和绿证交易提供了坚实基础。但随着我国能源双控向碳排放双控政策的转变、国际绿色供应链要求的提升,绿证市场与能耗双控政策、节能降碳管理政策、碳核算和碳市场等领域的衔接协同就显得十分重要。

双控政策的转变使得可再生能源不纳入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这就要求将可再生能源、核电等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地区能源消费总量中扣除,据此核算各地区能耗强度降低指标。但同时,又必须实施节能政策、防止对可再生能源电力的浪费。因此,绿证制度与能耗双控政策和节能降碳管理政策必须衔接起来。

此外,国内外龙头企业对供应链碳排放的要求越来越高,欧盟碳关税及《新电池法案》逐步加强了对进口商品的供应链碳排放管理。作为制造业和出口大国,我国相关行业和企业亟须更多的市场化手段来降低自身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碳排放。其中,绿电绿证交易和碳市场就是重要的途径。

因此,需要提高我国绿电绿证的国际认可度,通过绿证抵消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降低出口至欧盟的贸易风险。这就要求建立将绿证纳入产品碳排放核算的制度规则,并明确绿证与全国碳市场、尤其是CCER市场中可再生能源项目之间的协同关系。

此次,《关于加强绿色电力证书与节能降碳政策衔接,大力促进非化石能源消费的通知》中便提到,要推动研究核算不同应用场景中扣除绿证的修正电网排放因子,研究绿证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的功能边界和衔接机制,明确各类主体参与绿证和碳市场交易有效途径。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任大明

链接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成立于2022年6月15日,以零碳为目标追求,打造集内容、数据、服务、调研报告、活动于一体的新型产品,旨在为双碳工作提供智力支持与融媒支撑。零碳研究院会记录“双碳”发展、创新科普产品、打造高端智库、研发行业和地方绿色数据库、构建“双碳”咨询体系、搭建交流平台、组织公益活动、发布调研报告、评选优秀案例。

如果你有好的案例、创意,欢迎联系我们:ltyj@bjnews.com.cn

电话 13126803882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