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亲情关系中的个人边界#亲人间需要边界感吗?
HI,大家好,我是主播一刻星动!今天我们聊一聊,亲人间需要边界感吗?
有些人认为边界感、距离这种东西不应该出现在亲密朋友、家人或者是爱人之间。但你知道吗?边界感其实是人与人之间必备的一种状态。
如果家庭的氛围,像一锅过于浓稠的、化不开的粥,必会引起消化不良。
这锅粥中有爱、满足与幸福,也有恨、匮乏与痛苦,还有竞争与厮杀,以及难言的兴奋与愧疚。
不知你是否有过类似经历:小时候父母包办大小事物,要求孩子必须听他们的话,表面让孩子做选择,做出选择后,对孩子指指点点,进行一通说服,最后,还是按照他们的来。当孩子想表达看法,他们就会说小孩子不懂事。孩子的需求总是被无视。不仅如此,他们还会干涉孩子的学业、工作、恋爱、甚至是婚姻。把他们认为好的不管不顾全部灌输给孩子,一旦不顺从,他们就会拉起脸。打着“为你好”的口号,以爱之名对孩子进行操控。
有的父母对孩子的需求过于强烈,会导致孩子的生命力被“绞杀”。甚至可以说,太过于黏稠的关系,会使很多生命力被吞噬。
天才张炘炀就是例子,祖坟冒了四次青烟,都被他的父母硬生生摁回去了。十岁参加高考,比九八五就差几分,想复读考更好的大学,但父母不同意。十三岁大学考上研究生,他的导师帮忙找了关系,可以等他十四岁去德国公费留学,但父母怕他不回来依旧没有同意,十六岁读博士。他计算出当时北京的房价处于冰点状态,家里的固有资金和自己的奖学金刚好能买下一套房,于是他说不留学的话,那就在北京买一套房吧。
这次父母答应了,但却租了一套房来骗他。后来他发现了房子的真相后,和父母起了争执,可他的父母不但没有悔改,甚至还跑遍各大媒体哭诉,说他不懂事不给他买房,他就说不读博士了,于是媒体大肆宣扬,无数人网爆他,而那时候的他才十六岁。在媒体的爆报道下,他成了不知感恩的学习机器,从此跌落神坛,颜面尽失,这也可能导致他心态崩溃。人都有一口气,而他那口气全被打散了。所以如今二十八岁读完博的他,却选择了跟朋友接单做项目,就是大家口中的“躺平。
虽然不完全是眼中所谓的成功,不过张炘炀对自己现在的生活还是比较满意的,就像他自己所说的‘无业一身轻’、‘我现在至少不用看别人脸色。’”
九十年代的九八五、德国留学、北京的一套房放在现在依旧是炸裂的存在,如果父母尊重他的意见,那他现在就是一个二十岁、国内双一流的毕业生、德国博士读完回国效力,北京一套房价值两千万的超级爽文人生,人人都说伤仲永,但我却觉得他却比仲永还憋屈。 李白的一生,也许就是他的一生,
即使被网络群嘲,现在的张炘炀仍可以很自信地说,“如果能重来的话我还会做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飞机迫降,不能只看飞机,还要看看让飞机迫降的风。人们在惋惜一些天才故事的同时,或许也应该思考,到底该怎么因材施教培养类似的天才儿童,才不至于被埋没”。
所以我们很有必要与亲人设立边界:
1、独立生活
首先是进行空间上的隔离,脱离原生家庭,成为独立的个体,是人成长的必经之路,不与父母同住,距离远了,接触也会少,受到的干扰相对减少,距离产生美。
一个人能否有独立的空间极为重要(这里指的是内心的空间)。在这个独立的空间里,他说了算,他可以将其他人的目光和评价屏蔽在空间之外。这个空间可容纳他的一切想象,以及一切人性,如自私、欲望、背叛与暴力等。它们的流动,是创造力的根源。没有空间,就没有“自我”。
2、说出需求
如果一件事情不是发自内心想做,你总会觉得不太对劲。这个时候我们更要去表达想法,说出需求,对父母说“不”,先问过自己想不想,愿不愿意,开不开心,如果违背了自己的内心,去迎合父母,难受的也只能是自己。有人说:18岁后,从拒绝父母安排自己的人生,是自我成长的开始。一个人唯有舒服了,才能对外释放善意。
3、承担责任
成年后,我们有能力去管理好自己,自己拿主意,去做选择。有的父母活在幻想中,总觉得自己尽了全力,就能帮孩子抵挡所有的事。因而分清楚哪些是父母的人生课题,哪些是自己的人生课题,让父母完成自己的课题,不妥协不接受,不为父母的情绪负责。
多一些独立生活的体会与体验,你的生命也会更加饱满。
祖上冒了四次青烟,硬生生被父母按了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