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写入村超、村晚……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藏着哪些新信号?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写入村超、村晚……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藏着哪些新信号?

00:00
16:05

2月3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发布,提出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路线图”,为农民送上新年的政策“大礼包”。

这也是去年新一轮机构改革中不再保留单设的国家乡村振兴局,在农业农村部加挂国家乡村振兴局牌子,且中央农办从农业农村部“重回”中央财办后的第一份中央一号文件。

文件全文共6个部分,包括: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文件从关键切口入手,在完善农业保险、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等方面提出了一批有含金量的政策措施。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来的此前3个中央一号文件标题都高度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8个字,而今年的提法是“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且标题罕见地具体提到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

2月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对红星新闻记者表示,“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值得关注的提法。具体而言,李国祥表示,“力”是指要加强力度,“效”指要看到实效,不搞形象工程,要让农民真正受益。

农机手驾驶植保机械对小麦进行施肥和除草作业 据视觉中国

文件提出一系列针对性强的重点

文件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强的重点。在粮食安全方面,文件明确,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重点是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方面,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方向已经明确,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今年开展整省试点,探索具体的实施办法。文件还提出,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以小农户为基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社会化服务为支撑,加快打造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生产经营队伍,着力解决“谁来种地”问题。

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方面,中央财办副主任、中央农办副主任祝卫东在2月4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中央一号文件针对农民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列出清单,一项一项解决好。文件针对有的地方饮水安全保障问题,要求分类完善农村供水工程体系。针对农村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多的情况,要求加强重点村镇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规划建设。针对有的地方农村房屋抗震性差的问题,要求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房抗震改造,让农民住得安全放心。个别地方在乡村建设中出现搞花架子、劳民伤财,搞“一刀切”、强迫命令的现象,要坚决予以整治。

对于农民增收的痛点,文件强调加强拖欠农民工工资源头预防和风险预警,完善根治欠薪长效机制。加强涉农资金项目监管,严厉查处套取、骗取资金等违法违规行为。

针对近年来多发的自然灾害,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从过往的农业防灾减灾救灾到强调全面应对,加强农村防灾减灾工程、应急管理信息化和公共消防设施建设,提升防灾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同时提出加强气象灾害短期预警和中长期趋势研判,健全农业防灾减灾救灾长效机制。

明确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从整治农村环境、解决“脏乱差”问题入手,由点及面,扩容建设,经过20多年的持续推进,已经成为涵盖乡村振兴各个方面的一项系统性工程。

中央财办等部门此前在去年7月印发了《关于有力有序有效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指导意见》。如今,“千万工程”推广运用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

“千万工程”经验学什么?“学习‘千万工程’,我理解的是学习它成功的发展模式。”李国祥表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最关键的是要从小切口出发,每个部门立足本职工作,做好自己的事,不搞形式主义。各地在学习“千万工程”时,不应盲目模仿,而应切合实际,把其精神实质学透。“‘循序渐进,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久久为功’,这个才是‘千万工程’的本质。”李国祥表示。

“千万工程”经验怎么学?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关键要从实际出发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我国农村情况千差万别,各地自然条件、风土人情、发展水平、工作基础各不相同,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不能照猫画虎,不能脱离实际搞“一刀切”。必须紧密结合自身实际,从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入手,找准抓什么,明确怎么抓,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创造性开展工作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汪三贵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距离浙江省实施“千万工程”已经过去20年,目前全国一些农村地区也基本具备浙江当时的发展条件,“千万工程”作为一个成功案例是可以学习、借鉴的。对于那些发展不足的地区,也要因地制宜,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当借鉴。

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

文件提出,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相应的,祝卫东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要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加快推动城市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覆盖。

我国正在经历快速城镇化,这个过程还要持续较长一个阶段。2022年,我国乡村常住人口4.91亿人。据专家测算,到2035年还将有上亿农民进城。

汪三贵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实行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首先要保障进城务工人员,这类群体应该是优先市民化的对象之一。同时,汪三贵提到,异地扶贫搬迁人口也应是重点关注对象。“异地扶贫搬迁人口有一半以上都是城镇化安置,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转成城市户口,这部分人群已经在城市有稳定的居住环境,也有就业帮扶,是有条件市民化的,也应该重点关注。”

此外,汪三贵表示,实行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要确保新落户人口与县城居民享有同等公共服务,保障其享有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此外,还需要处理好进城落户农民在农村的承包地、宅基地等问题。”

祝卫东也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要保护进城落户农民在农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等合法权益。

对于此次中央一号文件明确鼓励有条件的县将城镇常住人口全部纳入住房保障政策范围,汪三贵表示,现在市民化的难点之一是,进城的城镇常住居民已经在城市有了稳定的工作,但是住房条件很差。“他们购房相对是比较困难的,有的甚至还是合租房。比如对于异地扶贫搬迁人口来说,他们现在家庭人口可能有所增加,就会涉及换大房等问题。住房是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如果能提供给他们住房保障,是非常有利于他们在城市中稳定生活,融入城市的。”汪三贵表示,提供住房保障,可以大大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进程。

“农村人口来到城市生活,生活成本肯定会增加。原本他们在农村有自己的宅基地,到城市后必然要考虑住房问题,有些地方甚至要求先买房再落户。如果能提供保障性住房,会极大地降低他们的住房压力和负担。”李国祥说。

“村BA”、村超、村晚写进“一号文件”

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此次中央一号文件中还提到要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坚持农民唱主角,其中特别提到了去年“出圈”的“村BA”、村超、村晚等群众性文体活动。

韩文秀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要抓好优质精神文化产品的供给,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这几年,一些地方搞的“村BA”、村超、村晚等很受欢迎,今年春节各地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要坚持农民唱主角,让群众性文体活动越办越红火。

红星新闻记者在贵州榕江县人民政府网站上看到,就在2月3日,榕江县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开展2024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的要求,策划推出“村超村晚”示范展示活动。此次活动将以“村超故事”为切入点和串线,以“村超”龙门阵、“村晚”我的超级村、2024龙年“村超”贺岁战、“村超村晚”民族文化展演、“村超村晚”年货大集等为主体系列活动内容,运用特色节目表演、视频短片、互动访谈、展示推介等为形式,将多彩贵州的文化、美景、美食、非遗、历史、产业等融进热气腾腾、乡情暖暖、活力满满的“村超村晚”盛宴里。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吕德文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去年先后“出圈”的“村BA”、村超等活动,在当地其实已经有几十年的群众基础。例如在贵州榕江县,在村超受到关注之前,就已经连续几十年都有进行足球比赛的传统,“说明大家是喜欢这些接地气项目的,不仅能够让当地老百姓的生活更加丰富,而且通过‘出圈’,也能够给当地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和人气。”

据新华社报道,去年村超期间,当地累计吸引游客338.42万人次,同比增长131.7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8.34亿元。从去年5月13日至10月28日,当地累计接待游客519余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9.86亿元。

不过吕德文也提醒,各地在发展繁荣乡村文化的过程中,不能进行简单的“粘贴复制”,看到别的地方搞村超搞得好就也跟着搞村超,而是应该根据各地的特色,因地制宜地发展乡村文化项目。

解决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

农村建设,具体承担的是基层,这次中央一号文件极大地关注了“基层难”的问题。韩文秀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乡村两级职责多、手段少、负担重,因此要切实解决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的问题。要严格实行上级部门涉基层事务准入制度,健全基层职责清单和事务清单,加强乡镇对县直部门派驻机构及人员的管理职责,加大编制资源向乡镇倾斜的力度,优化各类涉农督查检查考核,减轻基层迎检、迎考负担。此外,红星新闻记者还注意到,文件明确县以上机关一般不得从乡镇借调工作人员,推广“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等做法。

对于现在基层工作面临的困难,汪三贵表示,目前基层的工作任务比较重,人力和财力资源有所欠缺。“一些地方并乡之后,基层服务范围变大,工作难度比较大。需要不断加强基层力量,加强队伍建设,加大一些编制资源向乡镇倾斜的力度,优先保证乡镇基层的人力和财力。”

李国祥也提到,现在一些乡村工作担子几乎都落在乡镇基层工作人员肩膀上,他们工作负担是比较重的,最主要的还是应该增加人手。“我个人认为,解决基层难题最根本的还是应该把编制和工作量匹配起来。”

在解决“小马拉大车”等基层治理问题上,汪三贵表示,要“把马养肥养大”,要把基层队伍配备齐全,加强队伍的能力建设,不断吸引优秀人才,要有足够的经费保障。“要鼓励向乡村倾斜各种资源,鼓励各类人才下沉到乡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县、乡两级是非常重要的。”

李国祥还提到,减负要从上层做起,要根据基层的工作能力来分配相应的任务,要换位思考,让基层量力而行,否则基层的工作负担很重,基层工作也很难展开。行政管理一定要科学,如果想让基层更好地完成工作,也要适当给更多的编制岗位。

红星新闻记者 胡伊文 付垚 实习生 尹悦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