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多渠道拓展食物来源,探索构建大食物监测统计体系。这是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到“大食物监测统计体系”。
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王济民,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设大食物监测统计体系是践行大食物观的必然要求,也是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基础工作、系统工程。这个监测统计体系既要把森林、草原、湖泊、海洋等蕴含的食物资源数量、质量、开发状况、资源承载力做出统计,摸清资源家底,还要对各类资源的食物生产、加工情况进行监测,把握食物生产状况,还要对各类食物消费情况及营养贡献进行统计核算,总结营养健康绩效。总体要求是,大食物监测统计体系必须能准确、实时地反映出从资源到生产、加工、消费,最后到营养的真实情况,还应该面向社会公布,以供政府、企业、种养主体等决策参考。
大食物观数据,涵盖整个国土食物资源
近年来,大食物观屡次出现在中央层面会议或文件里。2016年、2023年、202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到了“大食物观”。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树立大食物观,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满足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
2023年12月19日至20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钟钰表示,过去,人们一提到粮食,只会想到馒头、米饭等,但实际上,肉、奶、水产品、果蔬类等也是粮食的转化,“我认为,大食物观的粮食范畴,包括一切能够满足人类能量需求并具有营养健康价值的食物。”
王济民认为,大食物观愈来愈得到国家层面重视,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探索构建大食物监测统计体系,是在实践层面落实大食物观的具体路径,“如果说大食物观是一个战略目标,那么建设大食物监测统计体系就是完成这个目标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工作。因为只有精准的数据,才是实现大食物观的基础。”
王济民说,由于大食物观涵义比较广,因此要构建的数据量应是庞大的,需要对国土上的山水林田湖草沙做一个摸底统计,比如我国的森林数量具体有多少,目前的开发状况如何,还大致能产出多少种食物;另外,相关部门还要统计出食物产业链条的真实数据,比如全国每年生产出多少种、多少量食物,每种食物的营养量、价格等,以及居民的食物购买力、营养结构等,既有利于充分利用非耕地资源,也有利于居民多样化营养需求。
算出“台账”,持续性开发资源
王济民认为,大食物监测统计体系里的数据,应该是大食物观的“总台账”,拿到这个台账后,能让决策者知道国土上所产食物的数量、质量和安全性情况。“以一个地区为例,我仅知道这个地方能产多少粮食是不够的,我还要知道该地非耕地资源所生产的农产品和其他食物的数量、质量如何,安全性好不好,否则很容易形成盲目开发,一哄而上。”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90千克,高于人均400千克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但要细分到乳制品来看,2022年中国人均乳制品消费量折合生鲜乳为42千克,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推荐的每日300-500克奶制品摄入量的最低水平计算,也仅达到推荐量的38.4%。
“由于食物资源的多样性和食物营养需要的多样性,有时候,一个宏观数据不能够完全说明一个地方居民的食物营养水平。所以,要做大食物监测统计体系数据,应该做到数据全面而且精细。这样才能让数据具有指导性。”王济民说。
王济民认为,构建大食物监测统计体系后,相关部门可以根据数据情况保证食物资源的开采具有可持续性,确保国家生态安全。“比如说,我们算出了一片森林大概能蕴藏的食物量,那我们在开发这片森林的时候,就要设置一个数量红线,也就是说到了红线后,我们就不再开发这片森林了,让它具有资源再造的能力。”
“在没有摸清数据的时候,人们很容易盲目开采资源。比如说在一些偏干旱的地区,农人在农田上种植了过于密集的农作物,这就会很容易导致当地水土流失。在一些牧区,牧民们放养了超出牧场承载力的牲畜,就会导致草地退化。我们统计出一个总台账,能够指导生产者适度开发资源。”王济民说。
打破数据壁垒,实现社会共享
据统计部门介绍,我国目前的农业统计是由政府部门主导的,统计范围一般包括农户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从事的农、林、牧、渔业生产活动,以及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包括农村各种经济组织,以及各种专业性农、林、牧、渔场;国家各级机关、团体、学校、部队、工矿企业的农业产业活动单位。统计单位既有国家统计局,也有各产业部门。此外,各协会、科研机构和大型涉农企业也有部分数据。
人们如果要了解有关农村基本情况、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及增加值、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价格等情况的指标数据,可通过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国家统计数据发布库以及《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农产品价格调查年鉴》等出版物进行查询。此外,农业农村部及其下属机构网站、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网站等也会公布一些数据。
王济民认为,要构建大食物监测统计体系,就需要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种植户等主体共同参与,“这项工程应该还是由政府部门主导、专业部门指导,借助现代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协调社会多方收集、汇集、核实数据,最终让数据能够以可视化方式呈现在人们眼前。”
他认为,目前各级农业部门、各个涉农主体都有自己的数据,但是各方数据存在交流壁垒,“有些部门或机构,把自己收集的公共数据藏起来,不允许外人知道,这就导致数据缺少交流,从而失去验证的机会,也不利于行业整体性发展。建设大食物监测统计体系,需要打破壁垒,将各方数据做一个整合,并向全社会公开。”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