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防灾减灾是关键词之一。文件提出,“加强气象灾害短期预警和中长期趋势研判,健全农业防灾减灾救灾长效机制”,以及“加强农村防灾减灾工程、应急管理信息化和公共消防设施建设,提升防灾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当前,面对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极端天气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我们该如何面对?新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孔锋。
孔锋表示,当前,我国气候风险研判主要包括气象灾害短期预警和中长期趋势研判。“目前来看,我国气象灾害短期预警发展不错,后者存在较高的不确定性。”孔锋称,农业生产关键时期,以月、季度、年为单位的气象灾害预判、研判还存在较高的不确定性,为防灾减灾提前统筹调配带来一定挑战。“以暴雨为例,我国当前对于暴雨预报准确率在10%至15%之间,而国际上一些国家准确率最高达到了20%至30%。”
孔锋表示,气象像是一个发令枪,对防灾减灾有着重要先导作用。从中长期来看,除了预报精准率,因地制宜地制定防灾减灾应急预案也格外重要。“目前很多地方的应急预案都比较雷同、操作性不强。实际上不同区域,防灾减灾需求也存在差异,比如低温,东北地区应对这样天气的经验比较丰富,能够更高效地应对这种天气,但从去年的实际来看,对于南方来说,降温10℃,即使温度没有到达零下,也会给当地农业造成较大影响。此外,当地人对于某种灾害的防范意识和经验也存在差异。”
对于文件中提到的“健全农业防灾减灾救灾长效机制”,孔锋表示,防灾、减灾、救灾,即常说的防抗救一体化。“关口前移,重心下移,指挥靠前,是防灾减灾防抗救一体化的主要措施。”他提到,关口前移是指要以化解风险为主,能够预判风险,并提前做好应对措施。气象预报越准,为防灾减灾提供的准备时间就越足。
重心下移是指要在预警发布后,把工作层层压实到基层部门,尤其是一线部门。最终的目的是将预警信息点对点传达到责任人,让其能够准确掌握灾害预警的一些特征,部署、采取更精准、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
孔锋称,长效机制的建立还包括完善的应急预案、应急物资的储备、应急队伍的建设。“此前云南发生滑坡、地震,都是在夜间、超低温的情况下,无疑给救援带来挑战,影响救援效率。各个地区应该对常发生灾害类型有基础的初判,有针对性地制定应急预案、储备所需物资、培养应急队伍等。”
孔锋称,当前不少农村空心化严重,留守村中的老人、妇女和孩子,遇到突发情况,缺乏青壮年,救援力量不足,未来如何依托村庄的两委班子和现存的配置资源,建立好救援队伍非常重要。
对于如何提高农村的防灾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孔锋认为应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要注意防灾减灾设施的建设,比如河道的梳理、农村房屋的加固等,二是要注意培养村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技能。“农村是防灾减灾的短板,我们现在城市防灾减灾领域投入的资源精力都很大,但是对农村关注度远远不够。”孔锋还表示,防灾减灾应该打破区域限制,注意跨区协同,因为灾害的发生不会受到区域的限制。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