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讲
周一
觉照--改过要趁早
人要改命,首先,心量要大,所谓量大福大。人的心,假如可以为天下苍生着想,他的命运一定改得非常快。
这个念头不对得觉照。觉照是什么?是知过,还不是改。知了以后还要悔过、忏悔,然后再下定决心,我一定要把它改过来才是改过。一个人可以觉察自己昨天之前的过失,这是代表他不欺骗自己。自己有过失不肯承认,那就变成自欺,进而又去欺人。
跟人相处,在论些事情、争个对错,自己情绪也上来、火气也上来,火都已经上来了,自己对还是错?自己已经错了,还要去跟人家争对错。所以能觉自己前日之非,甚至是前一句话之非、前一念之非,都要不自欺的人才做得到。
人要改过,年龄愈大要改愈困难,因为那些习惯就更严重。人要改过,要提升自己,要趁年轻,要趁身体好的时候下功夫。您看,假如身体不好,才要来用功精进。比方要来读经,可能读十分钟、二十分钟体力就不行,就打瞌睡,所以精进要趁早。
周二
梦中都不苟且
妄想愈多,人的记忆力确实会衰退。夜里作梦颠三倒四,起了很多不好的邪念,这个都要反省,提醒我们功夫还差得远。
古人有段提醒,一个人的道心、道力,“静中有十分”,你平常没发生什么事的时候,你十分的修养功夫,“动中才有一分”。你平常听经、读经感觉良好,心里很平静,突然有件棘手的事情出来,动中剩一分而已。“动中有十分功夫,梦中才一分功夫;梦中有十分功夫,临终的时候才有一分功夫。”
欧阳修离我们已经八九百年了,他问一个大修行人:“古人修行功夫很高,常常有坐着,生死自在就走了,功夫这么高,现在的人怎么都达不到?”这是宋朝问的问题。结果这个大修行人说:“古人念念在定境当中,他这个定境是时时保持,没有一刻离开,所以临终怎么会乱?可是现在的人念念都在散乱,临终怎么会得定?我们现在正念就保持不了,那临终更保证不了。”所以古人很观照自己的念头,哪怕是在梦中都不苟且。
周三
忠恕之道
当我们觉得别人不正常的时候,是自己不正常,真的。所以师长老人家说:“别人错的也是对的。”这句话很有人生智慧。我小时候养鸽子,我就看到小鸽子在那里要练飞,它那个动作一起来,肚皮一露出来,我就很容易了解那个情境。但是可能你们的生命过程当中,并没有这个体会,所以别人错的也是对的,我对的也是错的。
有恕道应该陪着他流眼泪,感同身受。所以,知道跟悟到,跟做到,跟得到,不一样的境界。看起来好像知了,其实体会不深。
儒家常说“忠恕之道”,这个“恕”就是时时能够设身处地。比方说我们做领导工作,下属要给我们提意见,其实他都要深呼吸几次才来跟我们讲。所以假如能体会到这点,应该在听下属给我们提意见的时候,是佩服他的正直勇气,然后感谢他对我们的护念,就很容易能接受底下人给我们提意见。
我出来跟大家交流传统文化九年,得到的掌声这么多,我已经在掌声当中迷失掉了,都不知道自己有几两重。人家一句话就让我趴倒,就让我没有办法转,那怎么有功夫?所以,他一句话让我看清自己,救了我的慧命,我不能再活得糊里糊涂,赶紧要好好的再下功夫,念念为人,不能再我执愈来愈重。所以他是我的贵人,其他人的掌声鼓励我都看不到自己的问题,他一句话就让我清清楚楚。
周四
“见人有善,不嫉妒、要随喜。”每个人都随喜,“见人善,即思齐”,大家都看每个人的善,就去效法、去学习,大家“德日进,过日少”。可是一个领导者,假如见人有善没有去随喜、没有去效法,变成嫉妒,甚至排挤他,那这个团体风气整个就扭曲掉了。一个是兴,一个是衰,一念之间差别很大。
“见人有恶,不批评,要规劝或守默。”守默就是说,他还没有信任我们,我们不要急着劝他,自己做好了,对方信任了再来劝。
“见人错事”,事情已经发生了,既然已经造成了,我们再发脾气、再指责也没有帮助,那变成随顺瞋恨心,那是愚痴、不理智。所以“见人错事不指责,要先协助。”犯错的人,其实他也很自责,这个时候你只是尽力的去协助他善后,他反而更觉得不好意思,更觉得忏悔。因为你又协助他,大家又心平气和的把这个事情做个讨论,大家就在这个事情当中得到智慧、得到提升。
周五
改过的动力在哪儿?
有心要改,但是恒心不够、决心不足,你下定决心又有恒心一定改得了。可是为什么恒心不足?那是随顺自己习气比较强,愿力不够、使命感不够。人,他的动力在哪?知恩、感恩、报恩。报父母恩,报师长恩,报祖先恩,报圣贤恩。所以真正惜缘的人,真正知恩、报恩的人不多,他是真正发自内心珍惜、感恩,他就有源源不绝的动力。
改过要很有耐性
改过要很有耐性,我们有时自己在改过过程会有进进退退,最后没耐性,还跟自己生气就没有必要。
行年五十。而犹知四十九岁之非。到了五十岁,依然还是能够自省到自己四十九岁之前的过失。这里提的是每年的反省改过,所以年年改之,月月改之,日日改之,时时改之,最后要练到念念改之。念头不对,“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就把它改过来。
看到我们问题的很可能就是我们的家人,因为他们跟我们最近,我们每天所言所行他们都看在眼里最清楚。“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是时时去依教奉行。“习”,习就是去做。你看习字上面一个羽毛的羽,下面一个白,代表鸟的羽毛。鸟不是生下来就会飞,它一定要透过好多练习,可能撞了好几次它就飞起来了。
周六
早晚课不能断
从心地上去观照自己
从心地上去观照自己,就不容易自欺。“德日进,过日少”,应该是愿心不断提升,这是在一个修道的状态。不能懈怠、不能退缩、不能不勇猛,修身从根本修,就是从心地修。只要有一个态度退了,所有的态度都退。谦卑退了,其他的都退;细心、设身处地退了,基本上所有正确的心态可能都会跟着退;利众的心退了可是变谦卑了,不大可能。一退一切退,一增一切增。
古人提醒我们“细行不矜,终累大德”。我们很细微的不好的行为,甚至是不好的念头,都没有去谨慎调伏对治,慢慢的它会障碍我们的德行。俚语里说“小时偷针,他大时就偷金。”闽南话讲,“小洞不补,大洞你就很艰苦。”
假如我们察觉,自己好像观照不到自己的过失,一定要主动找方法来克服。比方多读经典对照自己。一见到别人的善,就问自己,我有没有效法;见到别人的恶,马上反省。每天效法的心、反省的心都能保持,慢慢就能察觉到自己的不足。当然这些观照要变成习惯,要养成习惯。所以早晚课不能断,早上提醒自己,晚上反省自己,从经典当中提醒跟反省。
周日
我们一讲出这些衰丧、失志的话,一讲出来不只伤了自己,还伤了身边最亲的人,不自爱,又不爱身边的人。
你见到有德的君子,反而不愿意去亲近,这是对自己起疑心,有点自暴自弃的态度。所以人对身心有五种毒害很厉害,叫贪瞋痴慢疑。对自己起疑心也是很大的毒害,赶快转念,“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过恶猬集。】
我们所犯的过错,甚至是一天的过错,就像刺猬身上很多刺,它的刺数不完,数目很多。虽然过错很多,【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见其有过者。心粗而眼翳也。】但是回想自己的过往,好像都想不到自己有哪些错误的言行,甚至错误的念头。为什么都想不到、观照不到?“心粗而眼翳”,就是自己太粗心,欲望太多。“欲令智迷”,自己没有去观照、觉照。这个“心粗”就好像看不到、体会不到。“眼翳”就是眼睛好像长了眼病,被障住了,都观察不到问题、过失。改过就好像要给你撕一层皮下来,痛不痛?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