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灶爷又来到!古人过小年究竟有多热闹 |《春节》

小年灶爷又来到!古人过小年究竟有多热闹 |《春节》

00:00
11:55

原文 

点击查收春节民俗书单>>>



随着寒风吹起,一年的时光也接近了尾声,这也意味着新年来到。“二十三祭灶王、二十四要扫房……”。


2月3日,也就是腊月二十三,这一天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小年”,而一些南方地区在腊月二十四也将会欢度小年。对老百姓们来说,小年就是春节的序曲,返乡热潮愈加热烈,仿佛盖过了整个寒冬。这个时候,大家都会赶大集、备年货和观看表演节目,好不热闹。


那么“小年”为什么会如此备受推崇?它的来历和习俗又有哪些呢?今天,我们通过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系主任、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萧放所写的《春节》一书,详细了解一下。小年是怎么过的?南北方的小年有何差异?现如今的小年氛围和重视程度又有什么变化?


首先,我们来讲讲小年的来历和习俗有哪些。


如果说腊八是大年的开场锣鼓,那么小年就是大年的序幕。从小年开始,就进入了过大年的倒计时。小年的历史要追溯到先秦夏朝时,那个时候灶王爷就已经成为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这与人们对火的崇拜有关。灶王本身是百姓们对祭祀灶神的敬称,这一称呼大约出现在道教发展的唐朝,当时的著名诗人李廓就曾经在《镜听词》中写道:“匣中取镜祠灶王,罗衣掩尽明月光”,这句话描述了人们在夜晚取镜祭祀灶神的情景。在百姓眼中,厨房里一直住着一位名叫灶王爷(灶君)的神灵,他掌管家庭中的厨房和炉灶,与衣食住行息息相关,自然要在新年好好招待。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灶王爷和食物像是捆绑在一起的关系,为求来年风调雨顺、衣食无忧,灶王爷便成为了人们和上天联系交流的纽带,谁能不重视呢?


在小年这一天,大家会开展种种活动,千百年来,有许多风俗习惯延续至今,例如扫尘土、剪窗花、吃灶糖、剃头洗浴等。


首先是祭灶王,传说每到小年时,灶王爷就会专门上天汇报人世间的各种事件,等到大年三十再回去灶台。为了能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慢慢就开始有了小年祭灶王的习惯,比如大家会摆放一些糖瓜和灶糖,灶王爷吃了以后就不会说什么坏话,那么来年大家自然会平安顺利,身体健康。


萧放在《春节》一书中就曾提到一则故事,讲的是穷愁潦倒的北宋宰相吕蒙正在乡下居住时,每到腊月二十三日祭灶,为生活所迫的他就向屠户赊钱买肉,当时肉店老板不在,老板娘因为可怜他,就赊给他了。屠夫回来知道这件事后,很生气地找蒙正要肉,虽然肉早就在锅中煮熟,但屠夫还是直接捞走,吕蒙正十分无奈,于是写诗表达了心中的想法。他觉得屠户一家赊肉给自己的行为本该是一件好事,灶王爷听了以后也会保佑他们生意兴隆,如今却把肉抢回去,难道自己的才情,就不如这点肉值钱吗?这也从侧面表现出当时人们对小年祭灶王的重视程度。


小年之后是扫尘土,所谓新年新气象,每逢一年当中的小年来临,大家都会在小年到除夕这段时间内进行大扫除,这既是迎春日,也是扫尘日,人们将一切霉运和晦气扫地出门后,再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


此外,剪窗花也是必不可缺的环节。提到新年,那就是喜庆,小年也是如此,在这一天,人们会通过手工作品表达出对新年的期待,比如用剪刀在红纸上裁剪出各式各样的窗花,内容包罗万象,既有喜鹊登门、二龙戏珠等活泼可爱的动物,也有春意盎然、鲜艳动人的花草树木,每当冬日的阳光穿透窗花,屋内的年味就更加浓厚了!


当然,小年还有剃头沐浴、婚嫁等习俗,“有钱没钱,剃头过年”,剃头和沐浴是为了洗尽身上的污秽;还有,在这个诸神上天、百无禁忌的日子中兴办婚姻喜事,也会好运连连。


下面,我们再来聊聊南北方小年的差异


上面讲到的小年的习俗十分丰富,但大多数是北方过节举行的活动。而南方的小年,却安排在腊月二十四,这背后看起来仅仅差了一天,但其中的原因,却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


民间有一个说法认为,最早的小年应该在腊月二十四。到了清朝中后期,帝王之家会提前一天在腊月二十三这天拜灶王爷,北方地区百姓随之效仿,也提前一天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随着时间推移,北方地区逐渐定在腊月二十三,南方地区则多半把腊月二十四定为小年,保持不变。


南方这边也有一些传说。很久很久以前,玉皇大帝为了了解人间疾苦,会派遣“三尸神”前往人间考察。而这个三尸神,在传统宗教中,指的是人类内心中“痴、贪、嗔”的三种基本欲望的化身。他会定期上报玉帝,反应人间的情况。然而,三尸神却是个搬弄是非的小人,他趁灶王爷前往天庭汇报工作的机会,心生歹意,打算对人间进行毁灭性的打击。他用蜘蛛网作为标记,标出那些他认为有罪的人家,准备在除夕夜那天执行惩罚。然而,灶王爷察觉到三尸神的阴谋,想到了一个绝妙的计划:他告诉人们,在腊月二十四这天,必须彻底打扫自己的房屋,清除所有蜘蛛网,这样能消除三尸神的记号,确保家庭平安。这,就是二十四那天扫房子的来历,跟小年祭灶的关系十分紧密。


小年主要是北方人过,一方面是因为南方一般称作的“小年”,不在腊月二十三这天,比如江浙沪地区把1224日和除夕的前一天都称为小年,还有习惯将元宵节叫作小年的地方。所以,这其中的差别,也是我国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就像萧放在《春节》这本书中讲的那样:人们根据现实生活需要,发明了这一特殊的时间民俗……在传统社会里,民众生活秩序依赖着民俗进行调节。所以,各地的需要不一样,节日的时间上自然出现差别。不管怎样,小年这天家家户户都忙碌起来,打扫卫生、清洗器具、整理杂物,心里都是想着,用最虔诚的态度,清除可能带来灾难的记号。


不过,常见的童谣除了“二十三,祭灶王”外,还有“二十三,糖瓜粘”。我们可能会疑惑:为何这一天要用糖瓜祭灶神呢?本书作者写到,最早在北宋时期的东京,也就是今天的开封,祭灶还用酒精涂抹到门上,让灶神晕晕乎乎地上天汇报,草草了事就好。后来,人们觉得醉醺醺的形象也不太好,所以开始用麦芽糖糊到灶王爷嘴上,封住口,不能开口说话。有的地方还更“人性化”,给点封口费,意思是吃了咱的糖,可要给我们甜言蜜语。灶王爷俨然成了一个被呼来喝去的“工具人”。略显滑稽的习俗,也体现了劳动人民的生活趣味,这也应了那句话,“好事传上天,坏事丢一边”。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如今小年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的原因。


说到这个事儿,可能老祖宗听了以后,也都比较感叹。因为,今时不同往日,古代的习俗到了今天,也得向现实低一头。首先要提的,就是两个字“加班”!现在,年轻人的生活压力逐渐增加,年假也是赶着大年三十儿除夕夜回去。这时间如此紧张,哪里还谈得上腊月二十三就回家呢?不仅如此,网络普及的今天,用麦芽糖拜托灶王爷的淳朴方式,已经仅仅依靠情怀来维持了。虚拟世界所带来的精神满足,让许多辛苦上班的年轻人也能感受到节日氛围。而且,大家也开始通过新的社交活动,分享喜悦,吐槽一些五花八门的奇闻轶事。


不过要知道,古代的人们虽然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但临近年底,老家里里外外都起个早,聚在一起。起锅煮着糖,在灶君升天的这天,街上也卖着麦芽糖,一阵阵香气弥漫在院里院外。著名作家老舍在《北京的春节》一文中,就描写过小年的热闹场景:“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不仅如此,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也有一些过年的记载。在第三十五回中,唐僧师徒正好路过玉华州,那天正好是腊月初十,期间打黄狮精的时候收过三个王子为徒弟。这段期间,他们还杀了六头狮子,过了好年。之后,一直到正月初七才出发。后来,第九十一回,某一年元宵节前后,到了金平府,算是过了南方的部分地区的小年。也就是我们在电视剧版西游记续集的最后一集,吃香油的那三只妖精出场的戏份。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观看原片了解一下。


如今,许多传统节日也随着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变化而弱化,小年属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应当为了发展而忽略节日习俗,而是应当根据新时代发展要求不断丰富节庆文化的内涵。


今天的热点就讲到这里,欢迎您关注热点讲书,我们与你一起收获新知,我们下期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文云战士

    灶王爷这个角色,跟大家过年的气氛融为一体,感觉真亲切

  • 听友413253989

    南北小年各有习俗,老辈讲究过得热闹

  • 抵言

  • 09紫晶

    很有意思

  • crystal7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