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观快评:“小孩哥”“小孩姐”出圈,是在寻找精神自洽

正观快评:“小孩哥”“小孩姐”出圈,是在寻找精神自洽

00:00
04:03

近段时间,不少10后“小孩哥”“小孩姐”出圈了。前几天,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民生休闲频道《1818黄金眼》记者到杭州西湖边采访,提问一名小女孩能不能背出西湖的诗句,小女孩说:“那是出来上课吗?”随后,她礼貌地答出了诗句。

年龄不大,本事不小。特别是对于人情难题和精神内耗,成年人可能半辈子都解不开,10后们却能游刃有余,用最萌的声音说最狠的话。

当被同学嫌弃衣服难看时,“小孩哥”说:“再买件同款天天穿,让他看习惯”;当朋友不喜欢自己的发卡时,“小孩姐”说:“我的东西,为什么要你喜欢?”主打一个“我本位”思维。

实际上,这些最狠的话,恰恰是成年人想说却说不出口的话。一方面,小孩子言语中的逻辑直接简单,蕴含着朴素且通透的道理;另一方面,他们的精神境界超前,随性洒脱做自己,不玻璃心、不迎合别人。这种自信乐观的姿态,不仅展现了新一代少年儿童的独特风采,也让无数成年人看到了曾经的自己,抑或是期望的自己。并从更高层面上,反映出社会价值观的开放与包容。

就像哲学家周国平所说:“在我心目中,孩子都是哲学家,而在事实上,我从孩子口里听到的含有哲理的精彩的话,也的确比从大人口里听到的多得多。”一些孩子,确实教会了成人很多。

诚然,小孩子之所以能语出惊人,更多是未被世俗束缚、未受规训的纯真表达;同时,每个人对于成熟与成长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但无论如何,称呼带来的讨论与反思,有助于人们寻找精神自洽,寻求最真实的自己。

“小孩哥”“小孩姐”这种称呼,本质上是年轻人排解情绪并自嘲的一种方式,不必过多解读。相比之下,更应看到背后的问题。就像西湖“小孩姐”对于背诗要求,能发出“灵魂拷问”。而反观大部分成年人,为何第一反应都是想诗句、回答提问?为何在许多事情上,人们总是习惯于迎合他人的期望和要求?甚至,往往忽视内心感受,给自己增加压力?

或许,摆脱“道德负担”有时候真不能那么“听话”;或许,精神困境之下的成年人,需要更好的环境和机会。“小孩哥”“小孩姐”出圈,反映了新一代年轻人的成长状态和心理需求。这一点更加现实,也更值得重视。

在网络世界中,轻松一笑、欢乐一刻,固然能够缓解情绪和压力,更难能可贵的是,我们可以获得什么——敢想敢做的勇气,精神自洽的能力。唯有内心强大,年轻人才能真正成长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古有唐人喟叹“常自愧不如孩孺”,今有10后“小孩哥”“小孩姐”整顿人情世故,那么今后呢?对于更多人,仍需正视自己的负面情绪,大胆尝试并做好一切击溃它的准备,探寻通往个性解放、精神自洽之路。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