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这道必答题,各界别委员带来“破题之钥”

面对“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这道必答题,各界别委员带来“破题之钥”

00:00
13:33

从城乡统筹,再到城乡融合,成都始终在争当“探路者”。2月1日下午,成都市政协十六届二次会议“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界别协商会召开。

这是一场点破城乡融合短板、争相破题的会议。来自全会第18组农业界别、第23组特邀界别出、列席人员,以及部分民革、民进、教育、特邀界别委员代表依次发言,他们聚焦成都城乡融合发展遇到的问题,结合成都市出台的《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加快推进超大城市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建言献策。红星新闻记者发现,“人”“地”“钱”成为现场委员们紧紧围绕的话题。

人怎么来?钱怎么来?空间和基础设施要如何规划?这些问题背后都离不开如何促进成都城乡融合发展,交上一份引领城市现代化发展答卷。面对这道避不开、绕不过的必答题,现场各界别常委和委员们带来了“破题之钥”。

如何提升乡村基础配套和服务体系

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

市政协常委、温江区人民政府副区长赵霜提出的建议之一就是“健全城乡融合优先发展要素保障机制”。

据了解,成都西部片区是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的重点区域,承担着粮食安全保障的重要职责,土地资源供给不足,发展空间相对较小。同时,各区县基础设施建设较东部、南部片区相对滞后,尤其是在外向交通通达性、农村区域燃气配套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

她提出建议:建立规划引领的城乡融合建设机制、强化土地供给提升空间承载能力、加强基础设施保障。“可以由交通部门牵头,加快成温邛高速扩容改造,天温都快速路、成温崇快速路等辐射西部区域的市域快速路建设,充分发挥道路交通对城乡融合发展和城乡空间协同的带动促进作用;由经信部门牵头,加大农村管道天然气供气试点示范建设推广力度,按照燃气管道建设和安装费四级分摊方式,强化市级专项资金配套,切实解决散居农户天然气使用的现实需求。”赵霜说。

市政协常委、郫都区政协主席李亦则认为,目前除了城乡公共产品均衡配置不足、城乡治理能力存在差异化,城乡空间上协同性也还不够。他表示,随着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空间相对位置和功能发生了变化,但城乡规划刚性执行力度不够,镇村资源分布仍然较为散乱,镇联城带乡的作用发挥不足,如郫筒、犀浦、红光等城市片区高密度开发,唐昌、友爱等镇的村庄空间布局结构分散。

为此,他建议可以推动设施融合,坚持城乡一体设计、多规合一,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既要使自然地理格局与经济发展规律更加契合,逐步破除以往城乡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提升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促进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全力缩小基础设施“硬差距”,加快填补公共服务“软落差”,逐步缩小城乡生活品质差异,构建均质分布、平等共享的城乡生活格局。

在推动治理融合上,李亦认为可以构建以党建为引领、自治为基础、法治为保证、德治为支撑的“一核三治、共建共享”城乡基层治理机制,根据城乡新形势、新需求建立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新体系,创新治理模式和治理机制,深化“微网实格”治理,培育一支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以高效能治理促进高水平融合。

崇州市天府粮仓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如何吸引更多城市人才下乡

会上,“人才”几乎成为大部分委员们提案的关键词。市政协常委、四川知音元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潘冬梅指出,目前,针对乡村人才的精准对接始终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常态化的乡村招聘场景缺乏、供需两端诉求的不详细、人才要素信息的不对等、以及针对乡村人才技能培训门类的滞后都导致人才在城乡流通中面临极大阻塞,有技能的人才不知道该去哪找工作,想回乡发展的城里人也找不到平台和途径。

因此,她建议落实服务支撑,搭建乡村人才交易服务的平台,“可以由市人社局牵头,联合市委组织部、市妇联、市商务局等部门,统筹以区县为单位的人才供需两端资源,搭建各个区县常态化的乡村人才交易服务平台,实现用工方和就业方信息的对等。”

此外,潘冬梅认为可以通过进一步完善乡村人才的“培训、评估、交易、输出、回访”等全链条服务流程,打造“乡村人才培训学校、乡村人才评估中心、乡村人才交易市场、乡村人才输出中心”等功能环节,从结合市场需求、聚焦企业诉求的角度出发,真正实现多方位长效化的促进就业,促进乡村人才要素的高效流动。”

“破局”人才下乡的问题,市政协常委、温江区政协主席蒋莉则建议完善一套科创要素入乡政策体系。具体方式上可以集成省、市现有政策,锚定城乡融合发展目标,对标主体所需,编制一套科技、人才入乡政策政务导航,充分发挥四川农业大学、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等涉农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知识策源作用,引导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联盟、高新技术企业、高端研发团队等高能级资源向乡村汇聚,吸引更多优质国际国内高端科创资源集聚,加快推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创建工作,重点聚焦科技资源、人才资源、金融资源,打造科技入乡改革试验的标准化政策“蓝本”,形成区域创新增长极,推动建成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创新策源地。

人才留用上,蒋莉也有自己的考虑:可以完善人才“引育留用”支撑体系,出台返乡下乡人才的创业、医疗、住房、子女教育等扶持政策,增强高素质农民社保扶持政策的持续性,吸引电子商务、农业科技等专业型人才以及各类带头人才到乡村就业创业。完善乡村职业规划指导体系,吸引青年人才返乡下乡,以CSA为理念,在乡村落实青年发展型校区、园区和社区建设投运,畅通从农场到社区的小循环,构建具有乡村特色的现代都市农业新模式。

赵霜同样注意到,成都市虽然已通过“荣誉村民”等机制引导“四类人才”返乡就业创业,但是专家学者、技术人才、大学生等专业人才引进难、留住难、扎根更难,需更进一步完善。可以由农业农村部门牵头,一是探索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进出机制,二是健全集体经济发展人才激励机制。

“可以制定本地人才培养与外地人才引进的保障政策,引入职业经理人模式,同时也要调动村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积极性,建立科学合理的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收益共享机制。组织部门牵头,有计划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和有能力、有意愿的干部到乡镇、村干事创业;制定完善政策,鼓励支持优秀的村干部‘入编’。”赵霜表示。

天府农博园

城乡产业融合还有哪些“新解法”

“当前人们之所以不愿意回到乡村,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创业机会少以及收入低。如果在乡村的生活和工作也很体面,甚至比城里人更体面、更有优越感,何愁人才不来?一旦城乡人员的流通开始形成,就意味着大量的信息、资金、观念等多要素、多渠道流通,将为城乡要素的融合带来极大的内生动力。”潘冬梅点破了乡村人才引进背后根本的问题——需要聚焦产业发展,拓宽城乡要素融合的承载空间。

因此,她建议以“先让容易回乡村的企业回来”和“打造本地区域优势产业集群”的思路为切口,围绕各区县范围内“比较优势明显、带动农业农村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核心产业,将原本就致力于在乡村发展的公司聚合起来,因地制宜构建连接城乡、联动极核的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助推产城融合发展。

在推动产业融合方面,李亦建议充分发挥大都市的区位优势、市场优势,深入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围绕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建设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探索推动川菜产业城、影视城等产业功能区与所在村域实现产居融合,推动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融合发展,通过城乡三次产业间协同发展、互促共进,融合形成新产业新业态,满足新需求,让农业强起来、农村旺起来、农民富起来。

市政协常委、新津区政协委员左斌的提案则聚焦在提升天府农博园运营水平、推动农业功能区产业融合发展方面,他提出的建议包括加强对农博园运营的指导、完善农博园运营相关制度机制、全力提升品牌影响力、全力提升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

他建议,进一步做优农业科技服务平台,聚焦农博会展产业链构建、绿色食品产业链拓展,聚合中国农大、中国农科院、四川农大、四川农科院以及人民大学农业4.0实验室等科研院所,搭建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服务平台,着力推动“田间—车间—舌尖”和“制种—繁育—品牌—溯源”全场景融合。

市政协常委、邛崃市政协主席肖瑶提出“推动山地户外运动产业项目入村,探索乡村融合发展新路径”。在他看来,成都乡村具备发展户外运动产业的天然优势,成都市地处四川盆地西部,青藏高原东缘,巨大的垂直高差使得成都西部以深丘和山地为主,是全省山地旅游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大力发展山地户外运动产业。

“建议引导区县依托可利用的山地、水域、乡道、森林等自然资源,大力发展徒步、骑行、水上运动、露营、汽车越野等乡村特色山地户外运动产业,配套户外运动设施,建设具有田园风光、乡土风情的体育特色村庄,打造满足全家庭成员、全年龄段、多层次、多样化乡村山地户外休闲需求的消费场景,推动体育产业与农商文旅康研等深度融合,带动村民就业创收,为乡村经济赋能。”肖瑶说。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