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黔”行,让红色遵义更“红”

科技“黔”行,让红色遵义更“红”

00:00
10:43

从“神舟”飞船的返回舱专用绳,到“祝融号”火星车的悬架减速自锁装置,再到被称为“人造太阳”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计划的关键部件……你可知道,这些“大国重器”都是“遵义制造”?以红色文化和酱酒文化闻名的贵州省遵义市,在科技创新上同样勇挑“大梁”。

去年以来,遵义市将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以新材料、新能源、数字经济、先进装备制造等“风口”产业为突破口,深入实施工业倍增行动,推动工业在规模总量、技术创新、项目建设等各方面实现突破,不断集聚资源和人才,着力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持续提高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智量”。

“含金量”高了

“大国重器”闪耀遵义力量

小小一根钢丝绳,它“上过天”,跟着神舟号系列飞船一起;它“下过海”,架起了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它进过峡谷,搭起了花江峡谷大桥、牂牁江大桥;它助力过成都大运会,撑起了重达1370吨的凤凰山体育馆穹顶……

“去年8月,我们研制生产的用于浮式生产储油卸油装置的永久系泊钢缆,成功应用于‘南海奋进’号FPSO系泊系统,标志着我国在系泊关键装备领域实现了国产化零的突破。”贵州钢绳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产品研发室主管杨正延介绍,“南海奋进”号FPSO相当于一个海上加工分厂,这条钢丝绳起到了固定系泊的作用,将服役至少20年。

“自1966年建厂以来,我们公司自主研发的产品,曾先后填补多项国内空白。”贵州钢绳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技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张成宇告诉记者,贵州钢绳主要生产钢丝、钢丝绳、PC预应力钢绞线和桥梁缆索四大产品系列,年产量达40万吨。2017年6月,公司主导修订的ISO 2408:2017《钢丝绳—要求》国际标准正式出版发行,表明中国在钢丝绳制造技术上拥有了国际“话语权”。2022年3月,公司主导制定的ISO 23213:2022《床垫及座靠垫用碳素弹簧钢丝》国际标准于全球正式发布。2023年12月底,由公司牵头制定的另外两项国家标准GB/T 43485-2023《建筑结构用密封索》和GB/T 43491-2023《钢丝绳 蠕变试验方法》也正式发布。

“像贵州钢绳这样的‘老三线企业’,遵义还有不少。”遵义市工业和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说,遵义传统工业基础坚实,有着卷烟、机电、材料等一大批传统基础工业产业,其成长奠基于新中国成立之初,成型于“三线建设”,成长于“十二五”时期,跃升于新型工业化的新时代。在政府“退城进园”号召下,纷纷“鸟枪换炮”,钢绳厂、航空航天企业、钛厂等一大批企业依托科技创新,变“制造”为“智造”,成为遵义高质量发展的“中流砥柱”。

据了解,早在2018年,遵义市就成为我国西南地区中,唯一进入全国首批61个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的非省会城市。近年来,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国产大飞机等国家重大工程中,遵义的诸多重大科创成果均跻身国内乃至国际先进行列,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常年超过70%,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研发投入强度增幅均位于全国前列。

“含新量”多了

高新技术企业预计超260家

装配车间内,工人们正按照工艺流程要求组装着产品。只见他们每一个动作都小心翼翼,以确保组装万无一失。“这条航天生产线是新增不久的,产品用于航天航空,对工艺技术、产品质量和生产进度要求更高。”遵义市飞宇电子有限公司行政副总经理赵青告诉记者,自2010年成立,公司就把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当作企业生存和发展生命线,每年有不低于30%的收入均来源于新产品的开发和应用。

赵青介绍,飞宇电子是一家集信息互联技术产品研发、生产与销售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并通过了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认定,现有30多个系列20000余种规格产品,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船舶、电子、通讯等领域。多年来,公司一直很重视技术研发工作,每年在技术研发领域的投入不低于销售额的10%,2023年则达到13.2%,并建立了贵州省企业技术中心、贵州省工业设计中心和遵义市唯一一家航空微型电连接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截至目前,公司已累计申请专利130多项,拥有5项已授权商标,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率为100%。

“近年来,一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在遵义异军突起,为遵义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据遵义市工业和能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助推全市中小企业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2022年印发了《遵义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实施方案》,构建起国家、省、市、县四级梯度培育机制,逐级建库、层层推荐。

很快,遵义市又发布了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三年行动方案。“根据规划,到2025年,力争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实现翻番,总量达到450家。”该负责人表示,2023年,预计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超260家。截至目前,遵义市已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家,“专精特新”企业117家。

“含智量”足了

数字化赋能项目全生命周期

智能化生产流水线上,机械手臂不停挥舞,从冲孔、折弯再到封头、焊接,智能机器人们以超乎想象的灵活姿势精准作业。每隔一分钟,26台智能机器人就可以完成一部电梯的零部件加工。这是记者在贵州中航电梯有限责任公司看到的一幕。

“中航电梯也是一家‘老三线企业’,曾隶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中航电梯大数据中心主任李从权介绍,上世纪90年初,中航电梯在航空工业成熟的控制技术和制造工艺支持下,研制出了首台电梯,填补了贵州电梯制造技术的空白。经过多年发展,公司已成为贵州省唯一集电梯设计、生产、销售、安装、改造、维保为一体的先进装备制造业,订单不仅覆盖全国,还出口至中东、中亚和一些欧洲国家。

“目前,公司不仅在生产端实现智能化,而且正在搭建5G工业互联网赋能服务平台,以赋能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管理。”李从权举例道,2022年起,公司陆续对电梯上万个零件进行赋码管理,只需用手机扫一扫,就能追溯到每个零件的生产厂区、生产工位、安装人员、使用次数、安全隐患等全部信息。

“当前,遵义市正处在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科技支撑和创新驱动。”遵义市科技与大数据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遵义市坚持以大数据为引领,实施区域科技创新战略,将科技创新与数字经济打造成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和重要支撑,全市科技实力大幅提升,已连续3年迈入全国数字经济城市发展百强榜。预计2023年,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达40%,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指数达46,两项指标在全省均名列前茅。

记者查询发现,遵义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也明确提出,将大力推动产业数字化,推进AI、VR/AR、区块链等前沿数字技术应用,推动大数据赋能实体经济,深入实施大数据“万企融合”行动。

去年2月,贵州省委常委、遵义市委书记李睿在署名文章中也公开表示,遵义将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同时,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及电池材料、大数据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引领未来发展的新赛道。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