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更具“性价比”:至少能防治27种病

运动更具“性价比”:至少能防治27种病

00:00
07:47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毛病” ,有一种能防病、治病且更省钱的方法,让你在增强自身体质的同时,降低医疗成本——运动。

近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复旦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所长陈世益教授在国际期刊《研究》发文指出,运动已成为继药物、手术等治疗手段之后的临床治疗“第三极”。

加强“运动处方”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可有效防治慢病和运动损伤,提升疾病治疗效果。

《生命时报》采访陈世益教授,解读运动带来的医学价值,并为不同人群总结运动建议。

受访专家

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复旦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 陈世益

本文作者 | 生命时报记者 张健

本文编辑 | 高阳

运动至少防治27种慢病

人的一生,衰老和慢病不可避免,人们不得不被动接受治疗,或服用药物,或接受手术。至今,仍有许多疾病没有特效药,也不是每种病都有手术可做,在众多防治手段中,人们疏忽了运动的主动治疗作用。

药物效果未完全发挥

我国有高血压患者2.45亿,糖尿病患者达1.3亿,血脂异常患病率高达35%~40%。2019年我国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的88.5%。

不少患者控制情况不尽如人意,2018年数据显示,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分别为41%、34.9%、11%。可见,药物对慢病防治的效果并没发挥出来。

手术治疗具有局限性

手术治疗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心脑血管和癌症患者。初次急性心梗患者术后复发率可达8.7%~29.6%;脑中风出院后,第1年的复发率为30%,第5年的复发率高达59%。

在接受根治性手术的肿瘤患者中,肺癌的复发率达20%,乳腺癌的复发率约30%,结直肠癌复发率可达40%。

在这种情况下,医学界和体育界都一致认为,运动作为一种疗法,可以发挥更为积极的防治作用。个人通过运动主动增强自身体质,达到防病、治病目的,其医学价值并不低于药物和手术治疗,可成为继药物和手术之后的第三大健康促进与医疗手段。

大量研究证实,运动对至少27种慢性疾病,尤其是高血压、冠心病、中风、高血脂、糖尿病、抑郁症、肥胖、慢性阻塞性肺病、癌症、骨伤、运动损伤、骨关节炎和老年人肌肉减少症等疾病,都有重要治疗作用。

运动是糖尿病防治的“五驾马车”之一。研究显示,每周坚持15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糖尿病的发生率可降低26%,心血管疾病风险33%。

在肿瘤治疗上,运动可通过促进人体释放抗癌因子抑制肿瘤生长,降低多种癌症的发病风险和死亡率。

在康复医学领域,运动是治疗抑郁症、老年肌少症、运动损伤的最有效方式。

有研究显示,每天增加1小时轻度体力活动,心血管风险可降低10%。

陈世益指出,运动不仅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更是“花钱最少、防病最多”的治疗方式。在临床治疗中,运动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等的发生率,减少住院时间,降低医疗成本,具有临床和社会意义。

数据显示,在运动中每投入1元,就能在医疗中减少8元的支出。大多数老人都至少存在一到几种慢性疾病,运动不仅降低医疗负担,还能延缓衰老。《美国医学会杂志》指出,如果从60岁有序锻炼,可将原本失能的起始年龄延后12年。

“运动处方”须满足3点

早在1969年,世界卫生组织就肯定了运动的价值。美国运动医学会、欧洲心脏病学会等权威组织更是认为,运动应被当作“药物”,由医生开出“运动处方”,并将运动习惯、运动能力作为常规筛查。

//

运动也一直受到我国传统医学推崇:

药王孙思邈认为,运动能使“百病除行,补益延年,眼明轻健,不复疲乏”,传统强身技法“五禽戏”“太极拳”便是最好的例证。

上世纪50年代,我国就已将“体育疗法”用于治疗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运动损伤等多种慢性疾病。

《健康中国行动》也将“开展全民健身行动”纳入全民健康促进的重要一环。

运动疗法具有副作用小、获取途径广、长期疗效好等优势。

对健康或亚健康人群,可增加机体抵抗力,推迟患病时间;对运动创伤人群,可无创或最小创伤达到最大疗效和最佳功能恢复,帮助尽早回归运动;对于慢病人群,能够缩短患病恢复时间,加快康复。

陈世益说,一个好的运动处方,必须做到三点:

一是由病人选择其所喜欢或可实施的运动方式;

二是进行体适能测定,包括力量、柔韧性、弹跳力、平衡感等;

三是进行医学体格检查,包括心肺功能、心脑血管、肌肉与骨关节影像、血尿生化检测等。

在上述三点的基础上,开具出适合个人的运动量、运动时间、频率等具体指导方案,让病人通过科学合理的运动,达到防病治病目标,才是合格的运动处方。

不同人群的运动处方也不一样,健康人群有健身性运动处方,损伤或手术后人群有康复性运动处方,防治慢病有医疗性运动处方,但后两类运动处方必须由临床医生开具。

不同人群各有运动重点

目前国内能够开具运动处方的医院并不多。虽然医生在诊间都会叮嘱病人多做运动,但多数时候无法以处方的形式开具。陈世益建议,未来,要用好运动这个健康“第三极”。

陈世益强调,“运动处方”是遵循年龄、个性、综合的原则,任何一项运动都有其长处,也有其不足,仅靠单一项目锻炼是不够的,推荐多种锻炼方式的组合,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

针对不同人群,他提出如下运动建议:

健康人群

对于大多数健康人群来说,有氧运动、力量练习、柔韧拉伸三者是“黄金搭配”,能够促进人的体质提升。

进行中等强度运动时,锻炼者主观感觉“微微有些累”,步行速度为110~120步/分钟,运动中最大心率为64%~76%。

慢病人群

慢病人群应在了解疾病、患者功能、健康水平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运动处方。

以高血压为例,降压是第一目标,首选有氧运动,推荐快走和动感单车,以中低强度为主,每天运动30~60分钟,可分次累计,每次不少于10 分钟。每周运动5~7次,尽量隔天运动,避免连续两天以上运动。

特殊人群

老年人要选择相对缓和的项目,如有氧运动、球类运动、中国传统运动等。每周150~30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每周2次抗阻练习,防止肌力快速下降。

孕产妇应根据个人情况随时调整,健康孕妇每周不少于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分布在5~7天完成,轻柔的拉伸活动也有益。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