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晚八点一起消失的仪式感
当下,人们已经不再提起“八点档”的概念,因为在大多数日子里,晚八点不是在加班,就是刚坐上回家的地铁——城市的边界不断向外缘拓展,单程通勤一个小时已成为常态,车窗上映照出职场人“情绪稳定”的面孔。
曾经显得拥挤的小小圆桌,如今变成了宽阔的实木餐桌,却很难再凑齐一家人共进晚餐。年轻人已经习惯于在格子间的工位上守着自己的外卖盒。预制菜再怎么加热也是没有“锅气”的,但下不了班的人们别无选择。他们嘴里吃着并不新鲜的排骨饭、半温的三明治、没有嚼劲的米粉,眼睛看着屏幕上的PPT和Word,如果今天不做完,明天的工作就会越堆越多。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这个时代的每个人都成了滚轮上的仓鼠。人们拥有了更多的物质、更高的效率,能够与更多人相遇,但也越来越弄不清楚为何要拥有、为何要相遇。所有人都在拼命蹬踩脚下的滚轮,让它转得快要飞起来,又反过来被它带着,片刻不停地奔跑。
如果走进人生的下一阶段成为父母,人们则会发现,自己的时间更加无法区分哪段属于职场、哪段属于生活。工作无限延伸到夜晚的九点、十点、十一点……然后无缝接轨并重叠于辅导孩子功课、处理父母琐事等等……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则被推迟到深夜——如果还能剩下一点时间的话。
夜晚总是被待办事项填满。
社交平台每天都有无数条新鲜事,手机里随时都可以开一局新游戏。哪怕是恋爱,也有不少年轻人已经习惯了两人各据床的一侧玩手机,不共享,也不聊天。供人快乐地消磨时间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多,但这些都是为了独处而准备的。
失去了晚八点的人们需要情绪的“放空”——独自消化白天的压力,也消化掉残留的“班味”。但肉体下班了,精神还没下班,就连夜晚也很难从工作的状态里走出来。于是人们沉浸在各自的屏幕里,一家人看似身处同一个空间,可彼此之间相去甚远。
偶尔,人们也会记起小时候的晚八点,一家人挤在小小的客厅,守着一台小小的电视机。如今,客厅越来越宽敞,电视机越换越大,可是客厅的灯已经很久没有亮过了,电视机上蒙着的灰尘,也很少能有人记得擦。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