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拥有960余万青年人的成都成为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之一。近年来,成都全域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为青年人才在蓉就业创业提供了许多务实的政策和温馨的服务,成都在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中位居前列。
青年为城市发展带来了创新与活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步入“新常态”,青年群体在获得更广阔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焦虑和困境。
除了“空巢老人”,大城市的独居青年们数量日益增长,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他们有何正在面临的生活问题?应当如何给予关怀与保障?成都市政协委员、成都高新区希望社区中心秘书长吴思宇带来了她的观察与建议。
观察:
大城市独居青年普遍面临
社会支持体系弱带来的孤独、社交单一等问题
作为共青团界别的政协委员,多年来吴思宇尤其关注儿童青少年和青年的发展,在履职调研过程中,通过与大量在企业、社区、政府部门工作的青年们沟通对话后,她了解到了这些未婚未育、正经历人生事业上升期的年轻人们普遍面临来自多方的生活压力。
她向记者列举一组数据:成都14至45岁青年达960.3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5.87%,在校大学生超过110万。据相关研究发现,青年最主要的压力来源是工作压力,包括工作量大、任务重、工作时间不固定、工作过程不尽如人意等。经济压力也是影响青年职工的一个主要因素,对于刚毕业的青年职工,房租和交通费用等支出是较大的压力来源。
“一些“独居青年”离开家人独自在成都打拼,只身投入到大城市的工作和生活当中,尚未组建新家庭之前过着独居且单身的生活,面临着社会支持体系弱带来的孤独、社交单一等问题。”
她谈到,除了“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买得起房”、“对于成家没有太多的信心”等对未来信心不足的问题,青年群体还面临工作压力、经济压力和交友压力带来的焦虑和抑郁情绪,这些都极大地影响青年的心理健康。
“同时,现在年轻人加班的现象非常普遍,长时间这样的劳累使得人精神萎靡,没有太多精力走出去社交、运动或参加社区活动。”作为社区中心秘书长,吴思宇同时注意到青年融入社区动力不足的问题。
她认为青年群体比较关注“宜居”“宜业”“宜游”和“宜养宜学”等实际需求,但是“不清楚社区是干什么的”、“我能为社区做什么”、“工作压力大,没有时间参与社区的工作”等观念还制约着青年群体建功社区的作用发挥,导致青年参与社区的积极性和内生动力不足。
建议:
从顶层设计到宣传引导
全方位“缓解焦虑” 体现青年友好理念
青年的发展与城市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如何深度细致关注成都青年群体的困境和难题,提出行之有效的行动举措,激发群年群体的内生动力,是值得思考的重要课题。
吴思宇建议,首先应当进一步优化青年友好城市建设的规划顶层设计。在城市规划布局、功能定位、产业发展、文化建设、资源配置等全方位全过程,充分体现青春元素、考虑青年发展需求。在公共服务综合体和嵌入式服务设施布局中体现青年友好理念,稳步推动医疗、教育、交通、文化等公共服务均衡优质配置,因地制宜布局一批青年友好的社区美空间、微景观,从顶层设计上增强城市对青年的吸引力。
同时应当加强关心青年关注青年的宣传引导。让青年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和社交来缓解“加班焦虑”。为青年职工提供职业规划,让青年在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上更有目标和方向等举措缓解“就业焦虑”。为青年提供更多优质的潮流与传统跨界的文化产品缓解“文化焦虑”。倡导社会节俭等传统优秀品质缓解“超前消费焦虑”。
进一步加强青年建功社区治理的宣传引导,挖掘一批社区治理领域的青年典型,大力选树优秀青年、优秀青年企业、优秀青年队伍,精心策划“让年轻人在社区唱主角”专题宣传报道,示范带动广大青年走进社区、参与社区建设;借鉴“大源篮球”等好的经验做法,以青年视角培育特色社区文化,提升青年与社区、社群之间的情感连接度和价值归属感,让青年更好心安社区、融入社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