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曳尾涂中》求生欲很强的庄子

《曳尾涂中》求生欲很强的庄子

00:00
10:41

第28课

曳尾涂中:求生欲很强的庄子



摘要:荣华富贵只是给自己设下的樊笼,一旦被名利所诱,就会身死形拘。

亲爱的听众朋友,你们好!欢迎继续收听古文素养课第28课。我是主讲人常方舟。

1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段材料来自《庄子·秋水篇》。秋水篇属于《庄子》外篇,可能是庄子的后学写的,但大多数仍然是基于内篇的思想基础,是对内篇理论的解释和阐发。《庄子》一书以寓言为主,庄子的各种理论也光怪陆离,目的主要是为了“适己”,倡导悠游自得的生活态度,实现个体的精神自由。所以“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庄子的思想理论很难得到在位者的青睐。庄子本人曾当过漆园吏的小官,后来楚威王听说了他的贤名后,曾经派人请他去做宰相,然而庄子却固守清贫的生活,断然拒绝了这个邀请。他拒绝这份优质offer的理由是什么呢?让我们从下面这段故事来一探究竟。

庄子

2

我先给大家念一遍原文: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乎。”

3

下面我们先来看第一句。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庄子在濮水边上垂钓。楚王先派遣了两位大夫到他那里去。两位使者对庄子说:“楚王希望用国家的事情来麻烦您”,意思就是要聘请庄子。

“庄子钓于濮水”,这是一个状语后置句,庄子在濮水垂钓。

“使”,就是派遣的意思。

“往”,是到哪里去的意思。在这里,我们把往和去做一个词义辨析,在古文当中,“去”这个词的意思是离开,“往”呢,是到哪里去,大家可以注意一下。

句末的“焉”,这里仍然是作指示代词,可以用于此、于是两个字来替代,这也是处在句末的焉的常见用法。

“境内”,就是楚国国境范围以内的意思,在这里用来指代楚国的国家政务。

“累”,做动词,是烦劳,添麻烦、委托的意思。

对于使者的请求,庄子的反应是怎么样的呢?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

意思是说,庄子手里拿着钓竿没有回头,给使者讲了楚国神龟的故事作为回应:我听说楚国有个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楚王把这只乌龟用巾包裹着,放在竹箱子里,摆在庙堂之上。

“顾”,就是回头看的意思。

“笥”,是竹箱子的意思。

“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这句话里面的“巾”“笥”,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指的是用巾盖好,用竹箱子盛放。意思是神龟死后,得到了很高的礼遇。

庄子讲了神龟死后获得的殊荣后,接着反问使者: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这句话的意思是,这只乌龟,是宁可死后留下骨壳被人珍而重之地供奉起来,还是宁可在泥泞的地里拖着尾巴活着呢?

这两句开头的“宁”,读作第四声ning4,是语气副词,解释为宁愿、宁可。

“曳尾”,“曳”,就是拖、拉的意思,“曳尾”就是拖着尾巴。

“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涂”,就是污泥的意思。

于是,两位使者就回答说:宁生而曳尾涂中。当然是宁愿在泥泞的地里拖着尾巴活着。

最后,庄子就对使者说。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乎。

这句话的意思是,你们都回去吧。我准备在泥泞的地里拖着尾巴活着。

“往矣”“往”,还是到哪里去的意思。这里的意思就是你们回去吧。

“吾将曳尾于涂中乎”。这里的“将”是副词,将要的意思。

“乎”,是语气词,在这里表示呼告和感叹的语气。

4

接下来,我们把这段文章从头到尾串讲一遍。

庄子在濮水边上垂钓。楚王先派遣了两位大夫到他那里去,并对他说:“楚王希望用国家的事情来麻烦您。”庄子手里拿着钓竿头也不回,说:“我听说楚国有个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楚王把这只乌龟用巾包裹着,放在竹箱子里,摆在庙堂之上。这只乌龟,是宁可死后留下骨壳被人珍重地供奉起来呢,还是宁愿在泥泞的地里拖着尾巴活着呢?”这两个大夫说:“当然是宁愿在泥泞的地里拖着尾巴活着了。”庄子就说:“你们都回去吧。我准备在泥泞的地里拖着尾巴活着。”

5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讲到庄子的生平,也引述了一段相似的故事,只是把上面楚国神龟的例子换成了用作祭祀的牛,讲这头牛虽然生前受到了珍而重之的待遇,却终究逃不开一朝被宰杀用来祭神的命运。相比死后可能得到的殊荣,庄子宁愿选择生前的自由自在,这一方面体现了庄子对世俗权势的拒斥,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庄子“贵生”的思想。

在《庄子》内篇当中,还有一篇题为《养生主》,讲的就是要养生。庄子所谓的养生,和我们现在说的养生不完全是一回事,主要包含了三个层面的意思,一是要保身,保护自己的身体;二是要全生,保全自己的生命;三是要尽年,活到自然年限的尽头。在他看来,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荣华富贵就是人自己给自己设下的樊笼,一旦被名利所诱,就会身死形拘。庄子主张的活法是顺应自然的天性,安时处变,以至于哀乐之情也都可以无动于衷,就能达到悬解的状态,个体生命也会得到最大程度的保全和拓展。

虽然庄子提倡养生,反对害生,但他对死亡的态度很是豁达。由于物化的观点使然,他认为生死存亡都是一体,生与死都只是自然无常的一种变化而已。跟普通人贪生恶死不同的是,他甚至把生看作是附在皮肤上的疙瘩之类多余的东西,而把死看作是身上疮口的溃破,后者反而是一种解脱。所以,对于死亡引发的哀哭,庄子也并不赞成,其一是因为,死亡只是生命形态的表现之一,和其他状态没有差别,其二是因为,哀毁之情过剩就会损害生命。魏晋名士在继承这种道家思想方面就走得更远,经常有放浪形骸、不合礼制的举动,往往还会有居丧无礼的习气,导源即在这里。

庄子专心垂钓,对楚王派来的两位使者看都不看一眼,并向对方抛出了一道世俗的经典选择题,是宁愿在庙堂之上付出生命的代价换取一世名利,还是在江湖之远苟全性命于乱世。基于道家的人生哲学来说,看破人世富贵名利织就的陷阱,无忧无虑地安身立命才是最重要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摆在入世与出世这个天平两端需要权衡的要素还要复杂得多。比如,儒家士大夫心怀经世济民之思,很多人作出出仕的选择不全是为了名利富贵,这就又不可以一概而论了。儒家和道家的区别,也不是积极和消极的简单对立可以穷尽的。如果拿玩游戏来做比方的话,儒家学者比较较真,认真阅读游戏规则,通过积极的互动来获取更好的游戏体验,而道家学者认为游戏不过是游戏而已,为了获得游戏内部设置的奖励汲汲营营殊不可取,人其实可以跳出去,完全无视既定的游戏规则,从而实现最大限度的生命自由。

这一讲就到这里,我们下一讲再见!

总结:

这节课讲了“曳尾涂中”的故事,讲到庄子用神龟做对比,阐述了庄子对世俗权势的拒斥,也反映了庄子“贵生”的思想。通过“贵生”的思想我们引出了庄子的“养生”观念,主张顺应自然的天性,安时处变;同时又引出了庄子对生死的超脱态度,生与死都只是自然无常的一种变化。课程的最后,我们对儒家和道家关于“出世”和“入世”的态度进行了对比和讨论。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