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常无名》沉默的时候最充实

《道常无名》沉默的时候最充实

00:00
09:44

第24课

道常无名:沉默的时候最充实



摘要:道的本体就像大海一样,万事万物所承载的道就是一个个小水滴。

亲爱的听众朋友,你们好!欢迎继续收听古文素养课第24课。我是主讲人常方舟。

1

鲁迅先生在《野草》题辞中写道:“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这段简单的话里似乎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具体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可以通过今天的课文来帮助我们理解。

鲁迅

今天的这段课文选自老子《道德经》道经第三十二章,讲的就是沉默的力量。经过前两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对《道德经》的写作风格有了初步的认识,它的表述比起其他先秦诸子来讲相对抽象,以哲理性、思辨性的内容为主,文字凝练而富有张力。而在这之中,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道,可以说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范畴。道凌驾于万物之上,平日里看不见、摸不着,同时又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被认为是众人应该取法和学习的对象。有时候很玄乎有时候又很接

地气的道,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2

下面,我先给大家念一遍原文: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3

我们先来看第一句。道常无名、朴。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道在天地还没有形成的时候就创生了,所以没有名字,拥有原初本真的形态。

朴实的“朴”,这个字的本义是指还没有雕刻成器的木头,这里指本真的样子。

再来看第二句。虽小,天下莫能臣。

这句话的意思是,道的表现虽然很幽微,天底下却没有人能够使它臣服。

“小”,指的是道体微眇,很难看见。

“天下莫能臣”,这里的“臣”是使动用法,臣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使之臣服的意思。

第三句话是说。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这句话的意思是,诸侯君王如果能守道无为,听其自然,天下万物就会自化。

“守”,就是守护、遵从的意思。

“万物将自宾”。宾客的“宾”,在这里作动词,宾服的意思。

第二段是。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间阴阳之气融合,就会自动降下雨水,人们不必号令它就会自然调和均施。

“以降甘露”“甘露”,就是雨水的意思。

“民莫之令而自均”“莫之令”是宾语前置句,恢复成正常语序是莫令之,意思是没有命令它。平均的“均”,在这里是调和、调节的意思。

第三段是。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这句话的意思是,万物开始制作成器的时候就有了名称,各种名称既然已经存在了,就必须知道有个限度在那里,知道有限度,就可以避免危险。

“始制有名”“制”,就是制作成器的意思。“名”,是名分、名称的意思。这句话和开头的“道常无名、朴”一句相呼应。我们前面讲过,朴的本义是还没有雕刻成器的木头,而制就是把木头制作成器具。这句话的意思是,一旦制作成器具之后,木头就开始有了形制和名称。

“夫亦将知止”“知止”,就是知道限度,懂得适可而止。

“知止可以不殆”“殆”,是危险的意思。有句成语叫作“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百战不殆的殆就是危险的意思,做好万全的准备,就不会在战争中遇到危险。

最后一段是。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譬”“犹”,都是譬如、好像的意思。这句话是特殊的倒装句式,原来的语序应该是:道之在天下,譬犹江海之于川谷。意思是,道对天下万事万物的渗透,就好像是江海对山川河谷的渗透一样。如果不能发现这里的倒装句式,也没有关系,我们可以在辨别本体和喻体的基础上,确定正确的解释。在这里,本体就是道在天下,喻体就是江海在川谷。

4

接下来,我们把这段文章从头到尾串讲一遍。

“道”永远是无名并处于质朴状态的。道的表现虽然很幽微,天底下却没有人能够使它臣服。王侯之士如果能守住它,万物就会自然地归依和顺从。天地间阴阳之气融合,就会自动降下雨水,人们不必号令它就会自然调和均施。万物开始制作成器的时候就有了名称,各种名称既然已经存在了,就必须知道有个限度在那里,知道有限度,就可以避免危险。所以,“道”的存在对于天下万物来说,就好像山川河谷都被江海所灌注一样。

5

“道”这个字,在《道德经》当中出现的频次很高,但是在不同的语境之中,道的内涵会发生变化。今天课文里提到的,道常无名、朴,这个道是指形而上的道,平时这个道不能够被人们所直接感知,只有当它作用于具体事物的时候,才能成为人们取法的对象。形而上的道是至高无上的存在,不可以用语言去描述它,也不能被命名。再比如我们非常熟悉或者曾经听说过的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里面的道,同样是指形而上的创造宇宙的原动力。老子认为,真正的道既是内在的,同时又是超越的;道是万物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道不能跟随万物一起被命名。即便是老子也不知道如何称呼它,只是暂时选定用“道”这个词去指称它。同时,道虽然无处不在,却又是莫可名状的,很难用我们的言语来述说,因此道只有在保持沉默的时候才能拥有它的完整性。万事万物开始活动获得了名称之后,就要遵循适可而止的原则。这跟儒家学者讲究积极有为的做法相反。可以看出,老子认为,要警惕名物的泛滥,语言只是一种非常有限的工具,在沉默之中更能帮助我们去把握和体会道,他的这个观点也影响了庄子。

《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

那么,这样一种作为本源的道是如何存在的?我们怎么样才能把握它呢?当形而上的道充斥万事万物之间,它的形态也相应发生了变化:“道”一旦落实到具体事物上,它所体现出来的规律和法则就变成了另外一个重要的概念“德”。道”是本体,“德”是它的功用,道和德的关系,在后面的课程我们还会做进一步的学习。为了更好地讲清楚道是怎么样在万事万物当中显现的,老子用万川归海来比喻充盈万物的道,道的本体就像大海一样,万事万物所承载的道就是一个个小水滴。这些小水滴都来自于大海,是大海的一部分,但同时又保留了水之为水的完整性,同样可以折射出各种各样美妙的光辉。所以,具体事物的德和形而上的道不是单纯的总分关系,不是这一个和全体的关系,而是花苞和花的关系,每一个花苞都有还原成花的能力。这一点是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

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让我们相约下一讲!

总结:

这节课的主题是“沉默的力量”。首先选文讲了“道”永远是无名并处于质朴状态的。平时这个道不能够被人们所直接感知。老子认为道虽然无处不在,却又是莫可名状的,很难用我们的言语来述说,因此道只有在保持沉默的时候才能拥有它的完整性。其次,我们提到了所谓沉默的意义,道只有在保持沉默的时候才能拥有它的完整性。最后,我们讲到了“道”与“德”之间的关系。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