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王去邠》“权”和“经”的思辨智慧

《太王去邠》“权”和“经”的思辨智慧

00:00
13:51

第14课

太王去邠:“权”和“经”的思辨智慧


摘要:男女授受不亲,是经。嫂子溺水了,小叔子去救她,则是权。

大家好!欢迎收听古文素养课。我是主讲人常方舟。

1

今天我们学习的古文片段来自《孟子·梁惠王下》篇,记录了发生在孟子和滕文公之间的一段对话。滕文公是滕国的国君,滕国是一个方圆五十里的小国家,从地理位置上看,它处在齐国和楚国两个大国之间,想要和大国武力对抗,就是拿鸡蛋碰石头,所以滕国不得不两面周旋,面临着比较大的生存压力。在《孟子》这本书当中,滕文公曾经多次向孟子请教治国理政的方法,孟子也倾心以授,向滕文公非常详尽地阐释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滕文公虚心听取,施行了一系列的仁政,滕国的善政之名也因此一时远播,被称为“善国”。

2

我先给大家念一遍原文: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得免焉,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幣,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乃属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乎无君?我将去之。’去邠,踰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邠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从之者如归市。或曰:‘世守也,非身之所能为也。效死勿去。’君请择于斯二者。”

3

下面,我们先来看看第一句。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得免焉,如之何则可?

这句的意思是,滕文公向孟子提问道:“滕是个弱小的国家,竭尽全力服事大国,仍然不能免于遭受祸害,应该怎么办才好呢?”

事情的“”,在这里是侍奉、服事的意思。

”,是逃脱、免祸的意思。

”,在这里可以拆分成于是两个字。“免于是”,意思是从这件事当中免除祸害。

“如之何”,是固定搭配,意思是拿什么东西怎么样,把什么东西怎么办。

孟子是怎么回答的呢?他引用了周太王的故事。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幣,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

这段的意思是,孟子回答道:“以前,周太王居住在邠地,狄人前来侵犯。周太王用皮裘和丝绸去孝敬他,狄人没有停止侵犯。用名犬和宝马孝敬他,狄人也没有停止侵犯。又用珍珠和宝玉去孝敬他,狄人还是没有停止侵犯。”

大王”,这里指的是周太王,他是周文王的祖父。

“皮幣”,指的是皮衣和丝绸之类。“事之以皮幣”,这是一个状语后置句,意思是周太王用皮衣和丝绸之类的东西去孝敬狄人。

在采用了这些办法都无济于事之后,周太王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举动。

周太王

乃属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

这句说的是,周太王就召集邠地的长老,告诉他们说:‘狄人想要的是我的土地。

“乃”,于是的意思。

属于的“属”,在这里读作zhu3,意思是集合、集会。

耆老,耆,六十岁以上叫耆,七十岁以上叫老。耆老,指资深的老者。

接着他又说: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乎无君?我将去之。’去邠,踰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听说,君子不能因为养人的东西反而让人遭受祸害。诸位何必害怕没有君主呢?我要离开这里。’于是他就离开邠地,越过梁山,在岐山之下重新建了一个城邑定居下来。

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

这句话比较长,理解的关键在于“所以”引导的短语结构。“所以”在文言文里边有两个意思,一个是用来什么的方法或东西,一个是之所以的意思。在这里,所以符合第一个解释,用来什么的东西。“其所以养人者”,意思是他用来养人的东西。我们再把这个短语代回到长句子里面,意思就是君子不用他用来养人的东西害人。

周太王又接着对他的国民说:二三子何患乎无君我将去之。去邠,踰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

意思是,诸位又何必担心没有君主呢?他对国民说完这些话以后,就离开了邠这个地方。

“二三子”,是诸位、诸君的意思。

“患”,是忧虑、担心的意思。

踰梁山的“踰”,就是越过的意思。

”,本来是名词都市、城邑的意思,这里是词类活用,名词做动词,建筑城邑。意思是在岐山下面建造城邑聚居起来。

对于周太王的这番表示和行动,老百姓也做出了回应。邠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从之者如归市。或曰:‘世守也,非身之所能为也。效死勿去。’君请择于斯二者。”

这句话说的是,邠地的百姓说:‘这是一位有仁德的人呀,我们不能失去他。’追随他而去的人好像赶集一样踊跃。

从之者如归市”。“归”,是趋向的意思。“”,是市集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追随他而去的人好像赶集(一样踊跃)。

孟子讲完了周太王的故事之后,又引用了另外一种意见。“或曰:‘世守也,非身之所能为也。效死勿去。’

意思是说,也有人说:‘这是祖宗传下来世世代代要守望的基业,不是我自己能够自作主张舍弃的。我宁可献出生命,也不要离开。’您可以在以上两条道路中任选一项。”

“或曰”,就是有人说的意思。“世守”,是世世代代守望的意思。

身体的“身”,在这里就是我自己的意思。“”,就是作的意思,擅自主张。

”,是致力、献出的意思,从这个义项衍生出来的词,现在还在使用的有效力、效命。“”,是离开的意思。“效死勿去”的意思就是,献出死力也不离开。

最后一句话是孟子讲完两种做法以后对滕文公说的。君请择于斯二者

这是一个状语后置句,还原成现代汉语的习惯就是,请于斯二者择。意思就是:请在这两者之间选择。

4

接下来,我们把这段文章从头到尾串讲一遍。

滕文公问道:“滕国是个弱小的国家,竭尽全力服事大国,仍然不能免于遭受祸害,应该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道:“以前,周太王居住在邠地,狄人前来侵犯。周太王用皮裘和丝绸去孝敬他,狄人没有停止侵犯。用好狗和名马去孝敬他,狄人也没有停止侵犯。又用珍珠和宝玉去孝敬他,狄人还是没有停止侵犯。周太王便召集邠地的长老,告诉他们说:‘狄人想要的是我的土地。(土地只是养人的东西。)我听说,君子不能因为养人的东西反而让人遭到祸害。诸位何必害怕没有君主呢?我要离开这里。’于是他就离开邠地,越过梁山,在岐山之下重新建了一个城邑定居下来。邠地的百姓说:‘这是一位有仁德的人呀,我们不能失去他。’追随他而去的人好像赶集一样踊跃。也有人说:‘这是祖宗传下来世世代代要守望的基业,不是我自己能够自作主张舍弃的。宁可献出生命,也不要离开。’您可以在以上两条道路中任选一项。”

5

在这段对话中,孟子提到的周太王的故事,在《庄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等典籍当中都有大同小异的转载,而且有些还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历史细节。比如,故事里边的周太王还说过:“百姓做我的臣子和百姓做狄人的臣子,并没有什么区别。”“我和百姓住在一起,百姓的父子兄弟却要因我而死,我感到不忍心。”面对实力远远超过自己的敌对势力入侵,周太王把百姓的安危置于最优先的地位,他有一颗仁政爱民、不愿多杀伤的仁人之心,这和孟子始终以民为本、以民为贵的政治主张是一致的。而且,孟子坚信,百姓一定会自发地追随仁君,只要国君施行仁政,重新立国也是指日可待。

但是,弃国而走其实并不是主流的做法。根据《礼记·曲礼》以及《春秋公羊传》等的记载:“国君死社稷。”“国灭君死之,正也。”意思是,如果一个国家灭亡了,一国之君理应死守到底,为国殉难,这才合乎当时的礼制。国家有难,以身相殉,在春秋时代是一桩天经地义的事情。国家不仅代表着江山社稷,也是历代国君皇家宗庙之所系,君主不应该轻言放弃。为国死战,既符合儒者舍生取义的追求,也合乎经义的记载。所以,孟子就给了滕文公两个选项,让他自行选择。

孟子

这个二选一的故事反映了孟子思想中“权”和“经”的思辨智慧。所谓“权”就是权时之宜,通全达变,根据非常规的情况适当地灵活地变通自己的做法。比如,孟子给出的第一个选项,让滕文公像周太王一样避地而居,这种做法就是权,虽然不符合当时通行的原则,但他想要保民爱民、减少无谓牺牲和伤亡的出发点也合乎义理。所谓“经”就是效死勿去、为国牺牲的做法,是一般情况下人们普遍奉行的准则。再比如,孟子也举过一些日常生活当中的例子,男女授受不亲,是经,是礼法所在。而嫂子溺水了,小叔子去救她,这就是权,是变通做法。通过这个例子,孟子把“经”与“权”的关系讲得很透彻。后世的一些儒家学者往往犯了过于执着的毛病,死守礼法而不懂得变通。不过,什么时候应当选择权变,什么时候要坚持自我,这样的智慧可能需要我们每个人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体会才能感悟吧。

好了,今天的课程就讲到这里,下期我会继续解读《孟子》,和大家一起谈谈孟子关于职业选择的建议!

总结:

这节课讲了“太王去邠”的故事,孟子借回答滕文公问政阐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周太王在狄人入侵时为了保护百姓去国而走,把百姓的安危置于最优先的地位,在这里孟子提出了“去国而走”和“舍生取义”的选择题,反映了孟子思想中“权”和“经”的思辨智慧。“权”体现的变通精神,于后世部分儒者死守礼法而不懂得变通形成了对比。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