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旺季就“杀熟”?寒心!

一到旺季就“杀熟”?寒心!

00:00
02:39

用不同账号预订同时间同房型酒店,价格大相径庭;用不同账号买同趟航班同等舱位机票,价格最多相差900多元……春节将至,出行旅游迎来高峰,平台大数据“杀熟”又露端倪。

大数据通过给用户精确画像,能够实现靶向传播,满足不同消费者个性化需求。这本是技术带来的便利,但购买同一产品或服务,老客户比新客户价格更高,明显有技术滥用之嫌。近年来,从旅行、电商、打车到外卖,各个平台做买卖看人下菜碟,越是旅游旺季越突出。面对质疑,平台动辄以网络波动、系统异常或设备差异为由搪塞,但消费者并不买账。

做生意讲究个“诚”字,大数据“杀熟”本质上属于店大欺客。顾客与平台之间的“熟”基于信任,为此不再货比三家。而某些平台却为了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以差异性待遇“消费”用户的忠诚度。用户被平台“算计”,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形同虚设,为了一时之利搞小聪明,砸自己口碑,只会让消费者避而远之。

治理“杀熟”,不仅要加大处罚力度,还应强化日常监管和用户信息保护。平心而论,大数据“杀熟”隐蔽性很强,取证难、举证难,出于时间和经济成本考量,消费者往往放弃维权。为此,一方面要明确“归谁管”,市场监管、商务、工信、网信、文旅等部门要形成合力,消除监管盲区;另一方面,要明确“怎么管”,强化制度约束,堵住监管漏洞,筑牢安全防火墙,加宽隐私保护屏障,提高企业违法成本。

“薅用户羊毛”让人寒心,这等把戏并不高明。专留“头回客”,还是专宰“回头客”?商家可以自己琢磨。但道理很清楚:透支信任就是杀鸡取卵,漠视权益等于自毁前程。

来源 | 北京日报客户端
编审 | 吴瑕 董宁静(实习生)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