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亢问伯鱼》:孔子怎样教育孩子?

《陈亢问伯鱼》:孔子怎样教育孩子?

00:00
15:17

第10课

陈亢问伯鱼:孔子的家庭教育



摘要:作为一个父亲,孔子也有充满温情、语重心长、望子成才的一面。

大家好!欢迎收听古文素养课第10课。我是主讲人常方舟。

1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言传身教,对孩子往往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除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之外,家庭教育可以说是每个人最早、最直接接触到的教育内容。

今天的短文就跟孔子的家庭教育有关,这篇短文选自《论语·季氏篇》,讲的是孔子弟子陈亢和孔子儿子孔鲤之间的一番对答。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孔子是圣人,圣人总是遥远的、巍峨的、高高在上的。但其实作为一个老师、作为一个父亲,孔子也有充满温情的、语重心长、望子成才的一面。相信很多人和陈亢一样,都有点好奇孔子究竟是怎么样开展家庭教育的?如果你有机会碰到老师的孩子,你会想问他一些什么样的问题呢?

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今天的两位出场人物。

第一位是陈亢。陈亢是孔门弟子,位列七十二贤,比孔子小四十岁。据史料记载,他一生勤学好问,以礼行事、仁者爱人。虽然他在《论语》里一共只客串出场了两回,但他是儒家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和践行者。

陈亢

第二位出场的是孔鲤。孔鲤是孔子唯一的儿子。他出生的时候,鲁昭公曾经赐给孔子一尾鲤鱼,孔鲤也就因此而得名。孔鲤的字叫伯鱼,这个伯就表示在家中排行老大。古代同辈人的排行次序,从长到幼,最为常见的就是伯、仲、叔、季或者元、仲、叔、季。孔子,字仲尼,这个仲,就是表示在家中排行第二的意思。

孔鲤

孔子和孔鲤,既是父子关系,也是师生关系。《论语·阳货篇》当中记载了一则孔子对孔鲤的直接教诲。孔子问孔鲤,有没有学习《周南》《召南》,说如果不去学习《周南》《召南》,就好像是面对墙壁站着一样,什么也看不见。《周南》《召南》都是《诗经》国风里面南国地方的民歌。由此可见,孔子非常重视诗歌教育。

2

我先给大家念一遍今天要学习的原文: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3

我们先来看第一句。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这句话的意思是,陈亢问孔子的儿子孔鲤道:“你从你的父亲那里得到过什么不一样的教诲吗?”

“陈亢问于伯鱼曰”里的问于某某曰,这个句式在《论语》当中反复出现,就是向谁提问的意思,这是一个状语后置句。

“子亦有异闻乎”,亦有什么乎,是也有什么吗的意思,是文言文当中相当常见的一种提问句式。

“异闻”当中的“异”,本义是区分、分开的意思,这里引申为不同的、其他的、特别的。

下面是孔鲤的回答。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

孔鲤说:“没有。我的父亲曾经独自站在堂前的院子里,我怀着恭敬的态度小步快走过去。父亲问我:‘有没有学习《诗经》?’我回答说:‘还没有’。父亲说:‘不学诗,就不知道怎么说话。’于是我退回来以后就开始学诗。

“对曰”这里省略了主语,孔鲤回答说。

“未也”,就是还没有、不曾的意思。

“尝独立”的“尝”,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副词,曾经的意思。“尝独立”这句话前面省略了主语——孔子。

“鲤”,是孔鲤的自称。古人自称一般都是称自己的名字,显得比较谦恭。平辈关系称呼别人一般称字。

“趋”势的趋,是低头弯腰、小步快走的一种行走姿式。

“曰:学诗乎?”这句话也是省略主语孔子。孔子问,有没有在学习《诗经》?“诗”字在古代特指《诗经》。

“无以言”,“无以”的意思是,没有能够用来。“无以言”可以理解成不知道怎么说话,不会说话。

我们接着来看孔鲤的回话。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这句话的意思是,又有一天,父亲还是独自一人站在院子里。我怀着恭敬的态度小步快走过去。父亲问我:‘有没有学习礼?’我回答说:‘还没有。’父亲说:不学礼,就没有办法在社会上立足。于是我退回来以后就开始学礼。

他日,又一天。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如果不学习礼,就不懂得规矩,不能在社会上立足。

“闻斯二者”,孔鲤总结说,我听到的教诲就这两条。这里的“闻”是动词,听见、听到的意思。前面的“子亦有异闻乎”的“闻”则是名词。

我们来看最后一句。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陈亢退回来以后就很高兴,他说:“我只不过问了一个问题,但是却一下子知晓了三个道理。我知道了诗很重要,礼很重要,而且还知道了君子不会偏私自己的儿子。”

“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远”,在这里是动词,是疏远、不接近的意思。这里也可以理解为不偏爱、不偏私。“君子远其子”,本来是动宾结构,在当中加上一个之字以后,变成君子之远其子,这句话就成了一个名词性的偏正结构,指的是君子疏远自己的儿子的行为。

4

我们把这段文章串讲一遍。

陈亢问孔子的儿子孔鲤道:“你从你的父亲那里得到过什么不一样的教诲吗?”孔鲤回答说:“没有。我的父亲曾经独自站在堂前的院子里,我怀着恭敬的态度小步快走过去。父亲问我:‘有没有学习《诗经》?’我回答说:‘还没有’。父亲说:‘不学诗,不知道怎么说话。’于是我退回来以后就开始学诗。又有一天,父亲还是独自一人站在院子里,我怀着恭敬的态度小步快走过去。父亲问我:‘有没有学习礼?’我回答说:‘还没有。’父亲说:不学礼,就没有办法在社会上立足。于是我退回来以后就开始学礼。我所听到的教诲就是这两条。”陈亢退回来以后就很高兴,他说:“我只不过问了一个问题,但是却一下子知晓了三个道理。我知道了诗很重要,礼很重要,而且又知道了君子不会偏私自己的儿子。”

5

这一章记录了孔子见到儿子,首先问的是是否在学《诗经》。那么,孔子为什么这么推崇《诗经》呢?

相传孔子曾经按照“思无邪”的标准删订《诗经》,最终保留了305篇诗歌,所以《诗经》又被称为“诗三百”。孔子在《论语》里边还讲过诗的作用:“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意思就是说,诗歌可以让人产生思维的联想,可以用来考察社会政治风俗的状况,还可以学习到跟人相处的道理。学好了诗,往近处说,可以更好地孝顺父母,往远了说,还能侍奉君主报效国家。所以孔子开口便先问儿子有没有学过《诗经》。

诗经.嘉靖31年跋.魁本大字校刊本

后来,孔子又问儿子是否在学礼。孔子推崇礼,也是他的一贯主张。学诗学礼,就是孔门的家风学风,有个成语叫“诗礼传家”,就是从这里得来的。

这个故事的妙处在于,我们就像陈亢一样,有幸见识到了孔子私底下对待家人的一面。在我们的印象里,孔子是圣人,是严谨严肃的老师,对他的私生活不是太了解。朱熹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亢以私意窥圣人。”意思说,陈亢的发问初衷,是他比较八卦,怀疑孔子会在教育方面给自己的儿子单独开小灶,甚至有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意思。不过,陈亢的发问大概更多的是出于他单纯的好奇心。

既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孔子为什么没有对孔鲤进行特殊教育?一是因为孔子讲过“有教无类”,他对所有真心向学的人都一视同仁,对自己的儿子也没有特殊对待。二是孔子或许对家庭教育有自己的看法。在《论语》当中,我们找不到他对亲子教育的直接看法。不过,孟子却对此问题发表过一些意见。在《孟子·离娄上》篇中,有人问孟子,君子为什么不教育自己的孩子?我们不知道这个问题是不是针对孔子和孔鲤的情况而发,当时孟子就回答说,教育必须要讲原则,如果被教育的人听不进去或者做不到,教育者就要生气、发火,这样一来就很容易伤感情。孟子就说,以前的人哪,往往“易子而教”,就是相互换着孩子教育,这样一来,父母亲和孩子之间就不会相互责备,也就不会影响家庭里边父慈子孝的和睦关系了。

不过,根据《史记·仲尼世家》的记载,孔鲤在五十岁的时候就先于孔子去世了,当时孔子已经七十岁了。在《论语·先进篇》中,孔子对颜渊的父亲颜路讲过“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意思是不管孩子有没有才能,都是自己的孩子。孔子跟许多父母一样,在外人面前说起自己的孩子,哪怕心里头觉得骄傲,也要数落两句,说这孩子不成器。但从历史上来看,孔子的孙子、孔鲤的儿子叫孔伋,也就是子思,是非常重要的思想家,他不仅很可能是《中庸》的作者,而且他的再传弟子就是孟子。由于孔鲤去世的比较早,子思拜曾子为师,子思虽然没有直接得到孔鲤教诲的机会,孔门的家风学风还是得到了卓越的传承。

而且,在孔鲤去世两年后,也许多少也受到儿子早逝的打击,孔子也去世了。毕竟在成为万圣先师的伟大教育家之前,我们也要体谅孔子终究也是一位普通的父亲罢了。

好了,希望今天的课程对你有所启发。有关《论语》的内容就讲到这里,下一讲我们将开启《孟子》的学习之路。

总结:

这节课通过对陈亢与孔子之子孔鲤的对话的讲述,介绍了孔子的家庭教育观念。孔子主张学《诗》和学礼,体现孔子对《诗经》教化功能和“礼”的推崇。对诗、礼的推崇也是孔子思想的集中体现。

在这种了解的基础上,我们又探究了孔子为什么没有对孔鲤进行特殊教育,一是因为“有教无类”,二是因为孔子或许对家庭教育有自己的看法,课堂中列举了孟子的观点提供思考。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