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资本局1月29日消息,金融市场连续下挫的背景下,基金话题再次引发讨论,这次是中美基金经理的年龄差异。
近日,一张图片广泛传播,内容是“美国的基金经理年龄多在50岁以上,中国的基金经理年龄多在40岁以下”。红星资本局通过wind统计发现,截至1月28日,国内公募基金行业共有3685名基金经理,其中男性占比73.5%;从已披露年龄的161位基金经理来看,平均年龄46.42岁。不过,从平均任职年限来看,中美基金经理的差距确实存在。
年龄差异的讨论背后,反映了基民对基金经理实战经验不足的担忧。事实上,除了国内外资本市场和基金行业发展存在差异以外,国内基金行业人员变动较大也是主要原因。
随着业绩倒数第一的基金经理公告离职,公募行业“优胜劣汰”“出清”的传闻频现。与此同时,公募行业如何留住人才,也持续引发讨论。
国内基金经理平均任职年限不足5年
超45%任职年限不满3年
事实上,关于中美基金经理年龄差异的讨论并非近期才有。早在2016年初,兴证全球基金就发文指出:从Wind现有149个样本看,国内公募基金经理年龄最大的53岁,最小的29岁,平均年龄为39岁;从彭博上查到600多个有公开年龄的美国公私募基金经理样本看,大部分年龄分布在40到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9岁。
兴证全球基金还对中美基金经理的平均在职时间和跳槽频率进行了对比,得出结论:中国的基金经理们看起来更年轻,管理的产品只数更多,管理的资产金额更少,跳槽频率也更频繁。
红星资本局注意到,年龄差异的讨论背后,反映的是基民对基金经理实战经验不足、缺少在完整牛熊周期公募管理经历,最终可能导致业绩不理想的担忧。
比起年龄,更为直观的数据是基金经理的任职年限。
2020年,国际知名基金评级机构晨星在选取150家最具代表性的美国基金公司进行研究后发现,“美国基金公司在人才留用方面都有着不错的表现,行业过去五年的平均留职率为93%,基金经理平均任职时间长达9年。”
对比之下,国内基金经理的平均任职年限相对较短。据wind统计,截至1月28日,国内公募基金经理已扩容至3685人,基金经理平均管理年限为4.42年。具体来看,管理年限10年以上的有278人,占比7.5%;在3年以下的有1666人,占比45.2%;在1年以下的共554人,占比15.0%。
不仅如此,目前国内任职年限超过10年、平均年化回报率超10%的“双十”基金经理仅剩37人。其中易方达基金有4人,中欧基金3人,景顺长城基金3人。“‘双十’基金经理不仅在我们公司很少,在整个行业都非常稀缺。”一名公募基金人士曾向红星资本局说。
另据瀑布资管统计,截至1月10日,国内可查询到的3670名公募基金经理中,完整经历过2018年熊市的有1171人,占比31.9%;完整经历过2015年熊市的有606人,占比16.5%;完整经历过2008年熊市的仅只有61人,占比1.7%。
国内基金行业人员变动较大
“出清”或成趋势?
多位基金行业人士向红星资本局表示,中美基金经理年龄差异可以近似看作中美基金经理从业年限的差异,而这与国内外资本市场和基金行业发展差异有较大关系。从市场成熟度来看,美国的资本市场和包括公募基金在内的资管行业发展超过100年,市场规则和监管法规等都更为完善,而国内公募基金行业起步较晚,目前发展只有不到30年,相对年轻。
除此之外,国内基金行业人员变动较大也是主要原因。
盈米基金研究院权益研究员聂涵向红星资本局表示,过去十多年尤其是2019到2021年,国内公募行业快速扩容,从供给端来看,有大量年轻基金经理开始管理产品。不过,管理年限超过10年的基金经理较少,主要是因为行业人员变动大,有些基金经理在业绩表现较好时会选择去私募或其他资管机构。同时,市场的牛熊周期波动和优胜劣汰也是原因之一。
近期,随着A股市场持续波动,公募基金行业“出清开始”“变相裁员”等传闻也在发酵。
去年12月,针对“成立再就业中心,让表现不好的员工回炉重造,期间仅发最低工资”的传闻,兴银基金向红星资本局辟谣称,公司没有成立传闻中的再就业中心,也没有过传闻中的考核方式,充分尊重每一位员工的劳动成果,“传闻肯定是不实的,其传播也构成了对兴银基金的造谣诽谤,严重损害了公司声誉,我们也保留采取法律措施的权利。”
不久,又有消息称北京某头部公募开始裁员降薪,“研究员底薪立减25%,基金经理立减30%,24年1月份生效”。据界面新闻报道,该消息属实,此外“投研条线,每个组都有10%的常规优化名额,按照年底业绩完成度选择投研人员。”接近该公募的人士表示,作为激进派,该公司每年整体都有一定的优化名额,只是这次迫于经营压力,动作要大一点。
2023年最后一个交易日结束后,上银新能源产业精选基金经理施敏佳公告离任。由于该基金2023年的收益率在所有公募基金产品中垫底,施敏佳的离任也被认为是因管理产品业绩不佳而“被离职”。红星资本局就此致电上银基金了解情况,未获有效回应。
“基金经理的职业特点在于评价标准客观,有能力者有发展机会,长期表现不佳者也会面临被淘汰。从考核机制的角度,基金公司越来越看重以五年作为一个维度的长期业绩表现,降低短期业绩权重。随着公募行业的发展,基金经理和产品数量都在增加,同业竞争愈发激烈,基金经理的业绩考核压力也越来越大。”聂涵说道。
公募行业如何留住人才?
“美国的资管机构自身发展历史更长,投研经验丰富,已形成了系统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团队建设机制,可能更能够留住人才,所以从业年限较长的基金经理占多数。”一名基金行业人士向红星资本局说道。
随着基金市场的扩容,新成立的基金与新设立的基金管理人需要招聘大量专业的投研人员或基金经理,这为年轻的从业者提供了职业机会与发展空间。但同时,老将们去哪里了?
“按基金公司规模分组统计的平均管理年限来看,头部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在6年以上管理年限的占比上更高,而尾部基金公司3年以下基金经理占比明显更高,也侧面反映了中小基金公司的激励难题,随着管理经验的丰富,基金经理‘择优而仕’或是更好的路径。”国金证券在《2022年公募基金行业年度报告》中写道。
天相投顾基金评价中心向红星资本局表示,管理年限较长的绩优基金经理可能会被公司推荐、选拔进入管理层,参与相关管理工作。另外,由于公募基金行业可能面临较大考核压力,许多在行业里反复实践并得以兑现其投资逻辑、投资理念的基金经理,可能会选择主动跳出公募基金行业,转身投向私募基金行业,以获取更高的收入和更大的自主权。
据私募排排网统计,过去十年,公募基金为私募基金输送了大量人才,2023年以来有业绩显示的“公奔私”基金经理共326位,平均从业年限20.42年。其中,规模在50亿以上的私募中,久期投资董事长姜云飞业绩居首,其从业年限25年,2005年至2006年曾任工银瑞信基金投资管理部副总经理;规模在10-50亿的私募中,中阅资本董事长孙建波业绩居首,其从业年限26年,曾在广发基金任职。
随着老将退休或“奔私”,公募基金行业该如何培养人才?
2022年6月,为规范基金管理公司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行为,健全公募基金行业长效激励约束机制,中基协制定并发布了《基金管理公司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指引》,对薪酬结构、薪酬支付、绩效考核、薪酬内控管理、自律管理等内容进行了明确。
天相投顾基金评价中心建议,基金管理人应建立完善的研究体系来促进团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为研究人员提供更多的学习和成长机会,通过合理的研究成果激励机制来增强投研人员的积极性。同时,可以加强投研团队的组织管理,比如加强对投研团队的组织管理,包括团队结构的设计、分工明确的职责分配、合理的考核制度等,来提高团队的效率和执行力。最后,可以通过合理的人才机制来增强稳定性,比如建立长效的薪酬机制等,有利于减少行业内过度短期激励造成的人才频繁流动。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