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对别人要恕。
说到人的世界,事实上就是我以及其他人,也就是别人。能够对自己做到“约”,对别人做到“恕”,那么处在人类世界就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了。
所以在这一集,我们重点是要谈以下三点。
第一,为什么对别人要恕?
第二,如何才可以做到恕?
第三,做成之后,效果又如何?
先看第一点,为什么对别人要恕?
“恕”这个字在《论语》里面受到重视。有一次,子贡请教老师:“有没有一个字或一句话可以做为终身奉行的座右铭?”孔子的回答是:“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恕”这个字出现了,而它具体的解释就是后面八个字,天下人都知道的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遇到什么样的事,就不要把这样的事加在别人身上。
另外一次,仲弓请教如何行仁。孔子的回答有三点,其中第二点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这句话在《论语》出现两次。
那么,谈到怎么样去行仁,就是以“恕”做它的方法。恕这个字,它的结构是如心为恕,也就是将心比心或是今天所说的换位思考。能够做到换位思考,等于是我尊重别人,把别人看成跟我一样,所以我可以来设想怎么样跟他相处。这也是行仁的方法,也就是孔子说的“能近取譬”,就近从自己找到一个方式,来了解该怎么跟别人来往,也就是所谓的换位思考。
为什么要恕呢?因为人性向善,这最根本的理由。活在世界上,每一个人都会发现,自己内心会有一种基本的力量,在遇到家人或亲戚或朋友受伤的时候、生病的时候,心里觉得不安、觉得不忍,这是非常真诚所表现出来的情感要求,这种情感要求来自于天性,因为人性向善。
所以,善是指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如果遇到别人受苦受难,这种关系不太适当的时候,你想做一些事,来帮助别人减少或是解除他所遭遇到的苦难,所以在这个时候提到恕,可以说是完全出于人性一种最自然的要求。
接着,第二点,如何才可以做到恕呢?
既然我们谈到我跟别人之间的适当关系,那么在这个天底下所谓的别人,与我最亲密的,那自然是我的家人从父母开始。所以儒家以孔子来说,特别强调孝顺。
在《论语》书里面,弟子请教老师,或是孔子自己主动说的有关孝顺的,至少有10章。里面所谈到的,都完全符合我们对于善的规定,也就是我跟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而所谓的适当关系的判断有三点:第一,内心感受要真诚。第二,对方期许要沟通,第三,社会规范要遵守。
就以孝来说,我内心感受真诚的话,遇到父母亲,我自然希望他们快乐。任何事情都要从父母的角度来设想,譬如有学生问老师什么是孝?孔子的回答就特别提到:让父母只为你的疾病忧愁,其他方面像求学、做事、做人都不要让父母操心,这就是孝顺。
而另一方面,孝顺父母的时候,一定不能忽略尊敬父母。否则就像犬马替人服务,子女也一样为父母服务,如果没有尊敬的心,那么子女跟犬马有什么差别呢?同时,更进一步,就是对父母的任何要求都要和颜悦色;同时,做子女的不能忽略父母亲年纪大了,譬如孔子说过“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就是要牢记父母的年纪,一方面为父母得享高寿而欣喜,另一方面也因为父母年纪老迈而担心。
像这些是出于对父母的真诚之心,同时也要注意到对方的期许要沟通,也就是父母亲对我有什么期许呢?所以孔子也特别谈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同时,也要遵守社会规范,尤其是古代的贵族之家,对父母亲“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都是我们在界定适当关系的时候,可以考虑的。
万一,父母亲做为一个平凡人,也可能犯错,怎么办呢?那就在犯错之前,要委婉的劝阻父母,如果父母不接受,你还是要和颜悦色与父母相处,不能抱怨。像这些都是从孔子的角度,对学生们的建议,就是与父母相处的时候,所谓的恕就可以这样实现出来,这个时候就变成孝顺的孝了。
孔子对于孝跟弟(tì),非常重视。别人问他要不要从政?他说:“能做到孝以及弟,这就是从政的基础,推广出去,社会就会慢慢改善。”然后,他的学生子贡请教老师,怎么样算是读书人的时候,孔子谈到第二点就强调“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也就是不能脱离孝弟。而孔子本人平常的生活“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也是与孝弟有关。
这些都牵涉到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就是就最亲密的父母亲来看,所应该做到的恕。
另外,在一般的情况下,譬如在〈乡党篇〉我们看到很多资料,孔子在朝廷上担任公职的时候,他在平常家居生活里面,与乡亲来往的时候,如何按照礼的规定安排他的言行表现,都非常恰当。
而对于朋友的话,以情义为主。
朋友万一过世,没有人料理后事,孔子会说:“我来负责丧葬。”朋友家里面祭祀祖先,送给孔子一块祭肉,孔子会作揖拜谢。你送给孔子就算是车马这些贵重的礼物,孔子是谢谢,拿来就用了。像这些都可以看得出来这种恕,表现得多么样的精采。
孔子为官期间,有一次,家里马厩厩失火,他听到了就说:“有人受伤吗?”他没有问到马的损失。这都是把别人放在跟我平等相互的位子上,所以要做到恕,除了遵守礼的规范,出于真诚的心与别人互动之外,孔子本人的修养,最明显的特色是子贡所说的温、良、恭、俭、让,这五种德行。
这五种德行表现出来,跟别人相处。你说,会有什么问题呢?
而在《论语》里面谈到人的情感互动方面,特别有两个字值得注意。
一个是怨,抱怨的怨;一个是耻,羞耻的耻。
在修养自己的时候,要从年轻的时候,比较不懂事的状况下,有怨而无耻;慢慢修练到最后是“无怨而有耻”,那就成功了。
同时,孔子的换位思考表现得非常精采。有一次,一位乐师,他是一位盲者师冕,来跟孔子见面,孔子在招呼他的时候,会特别提醒他:这里是台阶,这边是座位;谁坐在哪儿,谁坐在哪儿。这是恕道的最完美的表现。
那么在跟一般人来往的时候,到底要以德报德,还是以直报怨,还是以德报怨呢?孔子也有非常明确的立场,也都是站在恕道方面来做说明的。至于说,对恕道表现的效果如何,那就是孔子的志向了。
我们一再强调孔子的志向,因为人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有清楚的志向,才知道你这一生要成就什么。而孔子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可以说是恕道的最具体的说明了。
一般在西方,会谈到人与人的来往,有所谓的金律跟银律,而孔子所谓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为里面提到了“勿”,就是你不要怎么做,是属于一种消极的,所以被称作银律。
而金律呢,就是你要别人怎么待你,你也要怎么样待别人。所以孔子有谈到金律吗?有的,他提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两个重点。
第一个是:我想要站得稳,就要帮助别人站得稳;我想要走得通,就要帮助别人走得通。一个是立,一个是达。天下人都有这样的欲望,那么我能站稳能够通达的话,为什么不帮助别人呢?
所以这整个的一套思想,对别人要恕,配合前面“对自己要约”,它所根据的就是一套完整的人性论。
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
下一集的主题是:对物质要俭。
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这课听完才发现没有重视耻,它也应该有具体内容和细分情况,还需要回头用心查看,真是学无止境啊!
“恕”用善人的方法就是找人好处。人人都有好处,正面找不到,从反面找,找一份就多一份阳光,聚得众人的阳光就是“聚万灵”。 伦常中人,互爱互敬,各尽其道,全是属于自动的,简单地说,道是尽的,不是要的。父母尽慈,子女尽孝,兄弟姊妹尽悌,自动尽道才是善。谢谢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