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阳货篇 17.21》三年之丧大哉问

159《阳货篇 17.21》三年之丧大哉问

00:00
12:17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三年之丧大哉问。

我们要介绍《论语阳货篇》第21章,这一章非常重要。


在这一章里面,孔子谈到人间的伦理规范,他的根据何在呢?并且由于探问伦理规范的根据,而揭示了孔子对于人的生命的完整看法。简单说来,要想了解人的生命,不能忽略人从出生之后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从人的生理到心理到伦理的发展过程。


这一章内容比较长,我们就分三段来说。


首先,是宰我向老师提问,它的原文是这样写的。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jī)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mò),新谷既升,钻(zuān)燧改火,期(jī)可已矣。


意思是:

宰我请教说:为父母守丧三年,时间未免太长了。君子三年不举行礼仪,礼仪一定会荒废;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一定会散乱。旧谷吃完,新谷也已收获;打火的燧木轮用了一次。所以守丧一年就可以了。


本章(〈阳货篇17.21)提问的人是宰我,宰我在《论语》中所言所行,多次受到孔子的指正与教导(〈八佾篇3.21〉、〈公冶长篇5.9〉、〈雍也篇6.26),但是本章所提的问题,充分显示他做为言语科的高材生,水平是无庸置疑的(〈先进篇11.3)。他的逻辑非常好,当他要质疑一个固定的伦理规范,叫做父母过世,子女要守丧三年,那么他认为三年太长了,应该改成一年。


为什么?他的理由分两方面。

一方面是人文世界,有礼有乐。

如果君子三年不行礼乐的话,那不是礼坏乐崩了吗?我们长期以来,一直用的词就是礼坏乐崩,来源就在本章。


另一方面是自然世界,一年是一个周期。

鲁国在山东,一年收成一次,所以旧的稻米吃完了,新的稻米长出来了,并且古代是用钻木取火的方式,所钻的木,一年有五种木头,正好轮一次。所以人文世界三年太长,自然世界一年正好,这两个合起来取它的公分母吧!那不是守丧一年正好吗?


这样的思维是非常合理的,但问题是:守丧三年,到底是怎么回事?


它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25个月,一种说是27个月。由于在《礼记三年问》以及《荀子礼论》里面,所说到的三年都是25个月,所以我们就以这个为准。就是你前面守满了整整两年,到了第三年的第一个月或第一个季,就可以说我守了三年之丧了,古代是这样的情况。


孔子最后说,这是天下之通丧,就是在伦理规范方面,天下人都如此。但事实上,在当时,许多人连贵族在内,已经很难遵守这样的规定了,所以宰我提出他的质疑有他的考虑,他认为一年正好,这是伦理规范。


三年还是一年呢?这可以讨论。但是孔子的思考是马上转到另一个层次,他要强调的是:所有伦理规范,都可以在人的心理情感的需求上找到根据。


所以,我们接着看第二段。

子曰:食夫稻,衣(yì)夫锦,于女(rǔ)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yuè)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


意思是:

孔子说:守丧未满三年,就吃白米饭,穿锦缎衣,你心里安不安呢?宰我说:安。孔子说:你心安,就去做吧!君子在守丧时,吃美食不辨滋味,听音乐不感到快乐,住家里不觉舒适,所以不这么做。现在你既然心安,就去做吧!


前面宰我问的是三年之丧,这个社会上共同遵守的伦理规范的问题,孔子在回答的时候,并没有针对这个问题去讨论说:人文世界三年是不是太长?自然世界一年是不是正好?而是转移焦点,转到对人的生命比较完整的看法,也就是一个社会的伦理规范,并不是由外在强制加在人的身上的规定,而是为了回应人的心理情感的需要而设定的。


所以孔子会反问宰我:如果你守丧未满三年,守了一年就吃白米饭,穿锦缎衣,心里安不安呢?换言之,人有一种自然的自发的心理情感,顺着这样的心理需要,才会有伦理规范的设定。这种规范虽然来自传统,但并不是不理性的,也不是没有理由的。


人类社会一切的制度或规定,最初都是有其需要才设立的,设立之后可以维持一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但是问题来了,如果你把伦理规范推源于心理情感,问一个人说:你如果不守这样的规范,心里安不安呢?


这样一来,可能每一个人可以自由心证,可以提出不同的答案,譬如一个孝顺的人,可能认为终身都要怀念父母,但是一个不孝顺的人,可能不到一年就想重新出发了。那么请问一个社会,怎么样才能建立共识呢?


果然,孔子反问宰我,宰我当场的回答就是一个字。孔子这时候只好说什么?女安,则为之!然后跟他说:你守一年之丧,在这个时间之后就吃美食,听音乐,住舒服的地方,心里安不安?你心里面如果的话,就去做吧!换句话说,心里安不安是每一个人的感受,其他人毫无办法。


所以在这个时候,好像问题讨论卡住了,宰我看到孔子说话比较严厉,就离开了教室。离开之后,孔子再说一段话,要强调: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情感方面的需要?他可以推源于人的生理上的特性,这就是最后一段了。


它的原文是说: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意思是:

宰我退出房间后,孔子说:宰我真是没有真诚的情感啊!一个孩子生下来,三年以后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为父母守丧三年,天下人都是这么做的。宰我曾经受到父母三年怀抱的照顾吗?


这样就结束了本章。

我在早期阅读《论语》的时候,看到这12个字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从此对孔子心悦诚服。因为孔子所指出来的是:人类有共同的生理特性,就是有最长的幼儿依赖期。


在幼儿阶段,这里说是三年,生理上完全依赖父母亲或是其他照顾他的人。这一来的话,在心理上就会有互相关怀的深刻的愿望。再进一步,进入社会之后,社会上所定的伦理规范就出现了。


换句话说,你怎么思考人性问题呢?

人性是在人的生命从出生以后,逐渐展现出来的。一方面受到基本条件的影响,也就是在生理上有最长的幼儿依赖期,以依赖父母为主。


其次,由依赖而产生深刻的关怀,所以后面才有:如果你不守丧三年,心里可能会不安。但是人成长为独立的个体之后,一旦真诚的话,心里安不安呢?


孔子曾经强调过,一个人遇到父母的丧事必定会真诚,这是在我们将来谈到〈子张篇19.17〉里面,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一般人,没有充分显露自己真情的机会,如果有,那一定是在父母过世的时候吧!』


我们现在总结一下。

一个人在父母过世的时候,会充分显露真诚的情感,会想到自己从小开始,父母照顾的点点滴滴。我们可以想到《诗经小雅(lù)(é)》里面的几句话。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无父何怙?无母何恃?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它显示了人在这个时候,非常真诚的想到从小开始一路发展的过程,在心里面与父母有深刻的关怀。人一真诚就可以体验到心里面真正的需求,这个时候才诚心诚意的去遵守伦理规范,在当时是三年之丧


所以从这一章里面,我们学到了很多内容。

首先,知道礼坏乐崩这个词,它的使用最早出处就在这里(〈阳货篇17.21),所以我很少用礼崩乐坏,那是后面的引申。


其次,社会上的伦理规范不是教条,而是为了回应人类心理情感的需要。那么这种心理情感来自于人的生理,在婴儿时期开始的高度依赖性。所以人间的规范这是伦理,可以推源于人的心理需求,再推源于人的生理特性。这一来就构成一个完整的对人类生命的看法,那么这种生命,如果谈到它的本性的话,可以说是人性向善。


所以,我一直强调人性向善的关键,就是一个人要真诚,就会感受到内心有一种力量在要求自己行善,去满全人与人之间的适当关系。


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

下一集的主题是:女子、小人难相处。

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张文泉zwq

    有人说,如果夫子活在现代社会他会是什么样子?跟老师学习就知道了。这课学完,更理解天何言哉那章了。

  • 张文泉zwq

    曾有些许疑惑,为何如此强调人性向善?原来它是基石啊!也理解说人性本善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