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阳货篇 17.9-11》《诗经》的三层作用

156《阳货篇 17.9-11》《诗经》的三层作用

00:00
09:59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诗经》的三层作用。

我们要介绍《论语阳货篇》第9、第10、第11章。


先看第9章,原文是: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意思是:

孔子说:同学们为什么不学《诗》呢?《诗》,可以引发真诚的心意,可以观察自己的志节,可以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可以讽谏抱怨不平之事。学了《诗》,以近的来说,懂得如何侍奉父母;以远的来说,懂得如何侍奉君主。此外,还能广泛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本章孔子鼓励弟子们学习《诗经》,他提到《诗经》的三层作用。


第一层作用是兴、观、群、怨,这是集中于自己的情感方面。

孔子在〈为政篇2.2〉谈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他以《诗经》全都是出于真实情感的作品,只有真情能引发真情。人在社会上与人相处久了,难免送往迎来、客套应付,而忘了自己的真诚心意,一读《诗经》就可以引发自己的真诚心意,是为


其次,是观察自己的志节,提醒自己不要忘了年轻时怀抱的理想,由此而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体验生而为人共有的遭遇与命运,这是。此时心中的委屈、怨恨亦可以宣泄而得到平静,这就是


第二层作用是由《诗经》学会如何事父与事君。


这是年轻弟子进入社会时,首先要明白的道理。一个人在社会上与别人来往,若不学《诗》,则说话不易文雅得体,因为不学诗,无以言”(〈季氏篇16.13)。在本篇下一章(10),孔子告诉他的儿子要学习《诗经周南、召南》,不然就会面壁而站,无处可去、无路可走,进一步是由此学以致用。


在〈子路篇13.5〉孔子说:一个人熟读了《诗经》,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那么念《诗》再多,又有何用?由此可知,学《诗》之后,可以把政治事务办好,因为《诗经》助人了解人的真实情感与真正愿望,然后可以妥善为民服务,同时奉命出使外国时,也可以学会如何借用《诗》来应对酬酢,完成国君交办的事项。


还有,第三层作用是广泛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博学多闻是与人往来谈话的必备条件,《诗经》是古代最佳的教材。根据专家统计,在《诗经》中,出现的鸟有39种,兽有67种,草有113种,木有75种,虫有29种,鱼有20种。能够分辨这些自然界的品类,不仅眼界大开,生活也更为丰富有趣。


其次,看〈阳货篇〉第10章,原文是: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shào)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意思是:

孔子对伯鱼说:你仔细读过《周南》与《召南》了吗?一个人如果不曾仔细读过《周南》与《召南》,就会像面朝墙壁站着的人。


在《论语》一书,孔子教导儿子伯鱼的资料共有两处:一是〈季氏篇16.13〉的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另一处就是本章(〈阳货篇17.10),内容也是有关学习《诗经》的。


在前一章已经看到,孔子认为学习《诗经》有三层作用,除了修养自己在兴、观、群、怨方面,可以保持真诚的心态与人沟通情意,还可以用以立身处世,懂得服侍父亲与服侍国君,进而可以广泛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既深入理解了大自然,也可以善用比喻与人交流。现在孔子清楚指出,要学习《周南》与《召南》。


《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分为十五国风,而《周南》、《召南》是开篇的两部分。《周南》的内容包括周公采邑中的诗,及其在邑中所采其地以南各地的诗,《召南》呢?它包括召公采邑中的诗,及其在邑中所采其地以南各地的诗。


《周南》有十一篇,《召南》有十四篇,所谈的内容包括像男女相恋婚嫁之事、夫妻互相思念祝福,君子在外服役、妇女持家育儿,这些有关人的成长、成家、居家、工作、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希望一切可以平安可以安居乐业。所以如果不熟悉这二南的话,等于是无处可去也无路可走。


最后,看〈阳货篇〉第11章,原文是: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yuè)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意思是:

孔子说:我们说礼啊礼啊,难道只是在说玉帛这些礼品吗?我们说乐啊乐啊,难道只是在说钟鼓这些乐器吗?


本章谈到礼与乐,是孔子在分辨礼乐的真实内涵。

想到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导弟子,就可以想像本章的重要;想到孔子对春秋时代礼坏乐崩的极度关心,就可以感受本章的意义非比寻常。


我们可以做以下三点延伸思考。

第一,孔子在这里说的是,难道只是用来祭祀的玉帛这些祭品吗?,难道只是用来演奏的钟鼓这些乐器吗?有祭品就可以行礼如仪,有乐器就可以演奏音乐。但是,礼乐只是这些有形可见的形式与有声可闻的乐声吗?孔子的质疑口气提醒了我们:礼乐的真实内涵应该另有所指,所指的是什么?


在这里必须对照〈八佾篇〉的一章(3),也就是我们接着要说的第二点。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意思是,孔子说︰一个人没有真诚的心意,能用礼做什么呢?一个人没有真诚的心意,能用乐做什么呢?


如果只看原文,就知道孔子认为,才是礼乐的本质所在,再看译文就知道,礼乐只是方法、工具或途径,其目的是要表达人的真诚心意。礼用以表达敬,以此安定人间的秩序并界定人与神明的关系;乐用以表达和,以此畅通人祭情感并协调人与神明的关系。如果忽略或失去了真诚的心意,礼乐只剩下空壳子,又有什么价值可言呢?


还有,第三点。

事实上,孔子当时面对的挑战,可以概括称为礼坏乐崩,其具体状况正是本章所谓的以礼为玉帛,以乐为钟鼓而已,也就是:礼乐只剩下形式而失去了行礼作乐的人的真诚的心意。


这样的危机使孔子深感不安,以致他的使命可以简单描述为承礼启仁,要使礼乐回归于人的真情。


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

下一集的主题是:做人最怕是乡愿。

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呆呆up

    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